教师“三不管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2020-02-22 03:20党亭军梁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教师

党亭军?梁静

摘 要 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三不管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内在动机上的责任感缺失,不良后果日益强化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管理动机和实际效果难以匹配所导致的“悖愿效应”,管理权限不清导致心理安全感的缺失。通过校园立法确保教师管理学生权的正当行使,明晰教师管理学生权的范围和内容,构建教师管理学生权力的校内外一体的监管机制,提升教师管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养。这是解决教师管理学生问题的理性思路,也是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 教师 三不管现象 心理学

近年来,网络媒体相继发布了诸多因为教师管理学生不当而被责令检查或被停职处理的新闻,甚至还上演一出湖南株洲县一副所长入校抓走老师为被体罚的女儿出气的“闹剧”[1]。面对这样的管理环境,还有多少教师愿意管或敢管学生?事实上,管理学生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措施,在《教师法》中也有着明确规定,但现实中却存在着教师不愿管、不敢管以及不会管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源之一。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仅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管理学生的现实困境,而且还深层次地暴露出了管理环境改革所面临着的法制保障严重缺失的问题。

一、教师“三不管现象”问题的表现

1.不愿管

教师“三不管现象”之一就是教师不愿意去管,其中以中老年教师居多,因为他们有着难言的“切肤之痛”。换言之,教师的管理经历往往有着“出力不讨好”的尴尬结局:即要么因为罚站学生甚至严厉批评学生可能面临着家长闹事的麻烦,要么因为管理学生而出现了诸如学生喝药或跳楼甚至学生或家长报复老师的事件,这注定是影响老师终身的噩梦。同时,涉事教师除了停课检查、经济赔偿处罚外,还可能遭遇被解聘停职的噩运,甚至还有好学生杀害严格老师的极端案例的新闻报道。“痛定思痛”之余,部分教师往往“心甘情愿”地放弃手中的“戒尺”。故而,“不愿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愿意批评”或“不愿意处罚”的意思。也正如有人所言:不是老师不敢管,而是他们不再愿意去管[2]。

2.不敢管

“不敢管”的教师之中以女性或性格懦弱的教师居多。一方面由于个别学生的顽劣调皮和不服管教导致管理难度加大。这种管理现象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教师尤其是女性教师慢慢产生了“不敢管”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就是现实中的诸多案例已经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教師不敢管的重要心理因素。事实上,目前的教育界有种不好的教育极端倾向,即如有人所言:当前教育的两大弊端就在于:一方面把老师当作学生来管,另一方面却把学生当成祖宗来供[3]。

这种教育观念的最大后果之一就在于严重挫败了教师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诸多问题的最终根源都能“名正言顺”或“顺理成章”地追溯到老师的管理不当层面。因此,在难以具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尤其是女性或性格懦弱教师往往选择“不敢管”。这种心理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小学校园欺凌者的歪风邪气。

3.不会管

这主要体现在年轻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群体中,甚至于部分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也存在着不会管的问题。尽管这部分教师往往由于年富力强或强烈的上进心而敢于冒着风险去管学生,但却因为实践经验缺失而极易导致管理冲突或事故。有媒体报道: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一英语教师批评学生时反被其辱骂,后在办公室试图教育该生时又因其认错态度较差并多次粗话反驳而打了其耳光,最终该教师被学校和教育局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行政警告以及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的处罚[4]。此案例的启示在于:一方面是教师被处罚过重,势必挫伤其管理学生的积极性,极有可能使其发生从敢管到不敢管以至不愿管的心理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教师存在着不会管的问题。管理中最忌讳的就是“以暴制暴”,从而导致其教育意义荡然无存。从诸多负面案例来看,其中绝大多数无疑根源于不会管。就校园欺凌现象来说,学校或班主任往往被迫无视被欺凌者的身体或心理伤害,而对欺凌者采取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式。这种“治标不治本”式的管理理念,如何能够有效抑制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风气?

二、教师“三不管现象”的原因分析

1.内在动机上的责任感缺失

毫不避讳地说,教师不愿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责任感,这种内在动机的缺失是导致教师“睁只眼闭只眼”的心理学原因。事实上,一线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教师,只要学生不是太过分或不足以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时,他们也就“懒得”去管。这主要体现在两部分教师身上:一是高度聚焦成绩或升学率的“分数型”教师。毕竟,成绩和他们的评优、职称晋升、奖金评定以及年终考核有着绝对性的逻辑关系。因而,对于他们而言,管理学生事实上是在管理分数。二是热心于课外兼职或办理辅导班的“兼职型”教师。这些教师俨然是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校外事务的办理上,反而把原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成了兼职。即便是在执教班级已经出现欺凌问题时,还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管理心态。

2.不良后果日益强化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现实生活中,不断有教师管理学生不良后果或负面影响的持续强化,从而导致一种不良心理暗示现象广泛而深入地传播,这是教师不敢管理学生的心理学解释。长期以来,中小学过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闹剧性的变化:学生成为主人,教师变成了服务者,甚至于沦落到了保姆的地步。为此,他们谨慎地“伺候”着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少爷”或“公主”,生怕管理不当而受到责罚甚至于丢掉饭碗。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有77.9%的受访者支持教师用私下批评、适度当众批评甚至通知家长等多种方式适当管理学生[5]。但是值得反思的是:一旦出现问题,都注定会追究到管理学生不当的原因上来,这其中极易充当“替罪羊”的非老师莫属。有权威媒体质疑:在这个批评学生都极易“惹祸上身”的年代,还有谁敢去大胆地管理学生呢[6]?显然,师生心理角色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时代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不敢管的理论依据。同时,不断发生在身边或新闻所报道的教师被处罚的案例,进一步强化了其心理上的障碍,从而使得教师变得越来越不敢管。

3.管理动机和实际效果难以匹配导致“悖愿

效应”

毋庸置疑,教师的管理理论知识不足和实践智慧缺乏直接导致其管理经验不足,这是其不会管的客观能力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好的管理动机未必有好的管理效果,这就是“好心办坏事”的“悖愿效应”。因此,在许多管理事故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所坦言“我是为学生好”背后的管理初衷,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或管理智慧而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毕竟,管理是由刚性的“管”和柔性的“理”所有机构成,其中的“管”更多出于制度层面的客观需要,而“理”则是人性层面的主观诉求。换言之,在管理学生时,不能为了一味地“管”而放弃了“理”,否则学生难以感受到制度之外的人性关怀;同理,亦不能单纯地强调“理”而放弃“管”,否则学生会被溺爱到不守规矩的地步。显然,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思想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依靠师范院校的专业学习即可获得,也不是就职后短期内的实践探索所能够获得。因此,教师的不会管更多是体现在单纯依靠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来迫使学生接受所谓的管理,而对发自于学生以及其家长心中的内在诉求却毫不关心。

4.管理权限不明导致心理安全感的缺失

尽管《教师法》赋予教师的管理权,但由于缺乏实施细则,致使管理权缺失了实质性的操作可能性。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管理理论为教师行使管理权留下了诸多隐患,也可说是缺失了必要的心理安全保障。具体而言,一方面是管理权缺失法律保障,才导致教师被迫纷纷自愿放弃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惩戒权”。另一方面是缺失了监管机制,即教师行使管理权的条件和限度如何有效监管的问题,这是防止管理权滥用或无限放大的必要。譬如,教师具有布置作业权,但其缺乏有效监管,不仅使批改作业的主体演变为家长,甚至还公然给家长布置作业。为此,2018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文件称,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7]。甚至教育部也公开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或由家长代劳的作业[8]。显然,不清楚管理权限的内容和边界,就宛若做事缺失了必要的心理安全环境,这是导致教师“三不管现象”的心理学

解释。

三、教师“三不管现象”的解决策略

1.通过校园立法确保教师管理权的正当行使

近年来,教师不敢管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大教育顽疾。尽管部分学者以及一些知名媒体一再呼吁应当把“戒尺”归还给教师,但在法律保障机制不明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几乎没有敢于拿起“戒尺”去管理学生的胆量或勇气。对此,可以借鉴打击或惩治“医闹”的办法,加大对于“校闹”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甚至可以通过校园立法,为教师正当行使管理权“保驾护航”。

2.明晰教师管理权的范围和内容

由于教师管理权的范围不清、內容不明,致使管理行为缺失了最为基本的评判标准。显然,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学术研究、实践调研以及广泛讨论,最终以法律方式来确定管理权的相关问题,使得教师管理的行为能够有一个明确细致的衡量尺度。

3.构建教师管理权校内外一体的监管机制

教师的管理行为应当接受必要的监管,这是防止其权滥用的理性需要。为此,应当构建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以及社会相关法律界人士等各层面代表在内的校内外一体的监管机制。一旦学生或家长对管理行为产生不满或质疑,可以提出申诉。假如教师的管理行为符合相关规定,就一定要坚决维护教师的管理权。这是消除教师管理学生心理障碍的需要。反之,就务必要严惩教师对于管理权滥用的行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日趋严重的教师滥用管理权的现象。当然,监管部门还需要积极地向执法部门提供证据或移交材料,以有效惩处教师管理问题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4.提升教师管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养

鉴于教师管理学生不当所可能引发的诸多问题,亟待提升教师的管理素养。一方面是设法通过培训尤其是利用“国培计划”来系统实施,还可通过改革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凸显未来教师管理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以从源头上做好管理能力的专业训练工作[9]。另一方面设法通过校内实践观摩、专家入校指导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管理实践素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不会管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管理学生所可能引发的“悖愿效应”。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教师责任心问题的关注。毕竟,内在动机是决定外在行为的前提。为此,进一步打破以分数或成绩论英雄的教师考评模式,强化教师的管理程度和效果在年度考核中的权重,甚至可纳入学生、家长或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到教师的考核工作中。从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管,每一位教师都有学生要管。

参考文献

[1]派出所副所长抓老师:你家“熊孩子”今后谁来管[EB/OL][2018-10-19](2019-04-20).https://www.toutiao.com/a6614001488798679555/.

[2]教育之悲:不是老师不敢管,而是老师不愿再管?[EB/OL][2017-11-17](2019-04-21). https://item.btime.com/m_2s1bgqk6t19.

[3]“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这是当前教育的两大弊端[EB/OL][2018-10-19](2019-04-21). http://www.sohu.com/a/232287068_503555.

[4]教师课堂上批评学生被学生辱骂怎么办?[EB/OL].[2018-10-21](2019-04-22). https://www.toutiao.com/i6614764371748848141/.

[5]让老师严管学生没有后顾之忧[EB/OL][2018-09-14](2019-04-20).http://www.sohu.com/a/253791192_161623.

[6]张烁.人民日报凭栏处:“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EB/OL][2017-01-05](2019-03-2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105/c1003-28999396.html.

[7]陕西要求学校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N].北京青年报,2018-10-02(A04).

[8]兰晓玉.教育部:暑假严禁布置家长代劳的作业[EB/OL][2018-07-16](2019-04-23).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b4c84e61bc8e01455000151.

[9]韦希.从“管理”到“治理”:高校院系运行机制的转型与重构[J].重庆高教研究,2017(05).

[作者:党亭军(1974-),男,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基础教育部,副教授,博士;梁静(1987-),女,山西阳泉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党政办,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心理学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爆笑心理学
教师赞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