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2020-02-22 03:20王卫卿王永利陈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

王卫卿?王永利?陈粲

摘 要 基于学校德育视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存在一致性,二者的一致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看,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要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提升教育者的素质,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完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德心共育 校园文化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学校中普遍存在重点强调德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1]。如何实现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1.教育内容上的交叉性

学校德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导学生完成正确认识、良好适应和健康发展等内容上呈交叉状态。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创新意识,并以道德、法律等规范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心理预测、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知,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成熟的人格[2]。所以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和高尚思想品德方面互有交叉。

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决定了二者在育人过程中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时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德育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显现出来;反过来说,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学生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及处理日常事务中都能有更积极的态度,而且还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强大的辨别能力。所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交叉的基础上还能优势互补,全面提升二者的教育效果。

2.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其目标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德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高尚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其重点关注思想品德的培育。虽然二者具体教育目标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以培育学生为目的,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德育中包含着对人心理的培养,同时,只有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才能有效地接受学校道德教育,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3.二者契合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根本任务都是将学生培育成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纵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状况来看,二者的契合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优秀的思想道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核心,优秀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向上。所以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前提。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说,在二者的内容、目标等方面契合的基础上,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其在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便利,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学校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

式的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考虑其在学习及生活中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并把这些需求置于学生所处的一切相关环境中。以此为基础在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向学生传递健康的心理知识。以人为本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是其他一切教育都必须坚持的教育理念[3]。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坚持“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一直是学校德育坚持贯彻的教学理念,学校要在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心理、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德育的同时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在“德心共育”教育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注重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的联合。家庭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高雅健康情操与高尚人格具有重要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间的关系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校与家庭的联合十分必要。对家庭来说,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关注学生在校情况。其次要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合。社会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也能为学校提供各种物质保障,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利用社區家长学校等公共场所及网络、报纸等宣传阵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4]。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要注意吸收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引入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思想观念,否则会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社会与家庭要联合起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社会上可以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为其能安心在学校学习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家庭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社会号召,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3.以塑造健全人格为课程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健全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良好表现。人格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能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健全人格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选择正确道路,并影响学生认知。健全人格还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通过德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长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时,还在德育的影响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并通过心理与思想的结合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塑造健全人格为课程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据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学校德育视角下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路径

1.提升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导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任,贯穿于整个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所以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教学能力卓越、心理素质健康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主导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能一直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道听途说的理论来作为教学依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装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通过系统教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把握[5]。其次,教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开展适应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实践活动,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密切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答疑解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2.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与普通学生有所不同,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一面。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十分重视这些特殊群体,关注他们身上的特殊情况及特殊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时具体分析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6]。学校中存在的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引导贫困学生正视贫困,为其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寻求有效的方法缓解其心理负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多种支持,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关注贫困学生并为其提供帮助。对于残疾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十分重要。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分析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还应从残疾学生生活的环境入手,通过对其周围同学和朋友的谈话或教育,引导其他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残疾学生,为残疾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

环境。

3.完善学校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德育者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育中适当加入情感调试教育,让学生学会发现自身情绪变化的规律,并学会有效及时地调适自身的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德育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教育人的同时也要帮助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帮助学生办事、方便学生学习入手,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要在德育中融入人际关系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创新心理教育,使学生学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生活在一个较为和谐的环境中;通过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总而言之,完善德育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完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在德育工作指导下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也影響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健康校风、学风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7]。首先要借助报纸、微博、微信及校园网站等手段,在校园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学习到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里,真正渗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最后要切实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具体设计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和认知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亚伶.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

[2]俞国良,王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08).

[3]唐红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校德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21).

[4] 元英,刘文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2).

[5]吕书红,刘志业,朱广荣,卢永.中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内容的变化发展及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2018(09).

[6]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王工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04).

[7]赵宏玉.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8(13).

[作者:王卫卿(1985-),男,江苏启东人,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王永利(1964-),男,河北保定人,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研究员,硕士;陈粲(1968-),男,湖南邵阳人,常州大学后勤管理处,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