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构建

2020-02-22 03:20温志宏陈明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中小学体育构建路径

温志宏?陈明海

摘 要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共生系统,在课程内容、师资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密切内在逻辑,只有实现各个维度的整合对接,才能发挥各自优势效能,形成聚合效应。研究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方面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具体构建路径,包括教学管理一体化建设、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接、打造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中小学体育 衔接机制 构建路径

中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路径,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诉求统领下,表现出了鲜明的内在逻辑性和共生性,尤其是在体育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如何从理论上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整体建构,如何在不同主体接纳态度、融合课程建设、资源配置优化等维度形成有效衔接,已经成为教育新常态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考察其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价值共性,并立足现状,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有利于完善基础体育教育理论体系,能够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师资、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位一体”的整合,对于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构建来讲,必须从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四个维度入手进行重点建构。

一、改进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一体化建设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各个项目之间存在内在逻辑性,是一个渐进性提升过程,有其各自的关注点,会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完成各自教学任务,彼此缺乏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但这并不会妨碍各自教学需求的实现。显然,两大共生单元的这种分割状态,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教育部出台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明确指出:“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构建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改进管理,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小学体育、初中体育、高中体育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协作,通过制度创新发挥统筹作用[1]。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学主体协同化工作制度,如定期会议、研究合作等常规制度。一方面,要定期召开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会议,集中反馈和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尽快形成中小学体育教育教研联合体,并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QQ、微信等社交媒体,增进工作交流与教研互动。最重要的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主体之间,要加强一体化教育资源建设、管理的交流,构建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度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二、整体布局,促进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接

1.明确健康中国与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

中小学体育教育相关部门要以健康中国、体育核心素养为根本导向,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构建具有战略导向性、整体生成性、动态发展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进而促进身体教育、健康教育、运动技能教育的全面对接,具体如图1所示。

(1)加强运动能力培养的整体布局

结合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学生每周最少参与三次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主体要将身体教育作为基础性目标,确保一定的运动负荷与密度,重点提高学生体能素养,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为实现学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精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三至五 男生女生在10岁前,在力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发育期阶段这一差异会愈加明显,男生通常在13岁以后力量素养超过女生,为此相关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结合学生不同部位肌力发展的敏感期和具体发展年龄,进行集中化、差异化的安排。

(2)加强健康行为教育的整体布局

中小学体育教学要依据《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构建层级化健康教育推进机制。从锻炼方法、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三方面入手展开课程建设,加强对学生科学开展体育锻炼知识与技巧的指导,重点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疾病预防、营养常识等知识,通过多元化、趣味化知识竞赛,将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作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同时,要通过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提高健康素养,充分彰显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如表2所示。

(3)加强体育品德养成的整体布局

中小学体育教学主体要坚持针对性、层次性、渐进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及时性、综合性评价机制全面了解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实现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体育学习目标,为终身体育诉求的实现夯实基础。可以说,运动技能培养目标是拓展性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向性,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构建的核心价值诉求[2]。而要想达成上述教育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体育比赛的优势效能,引導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2.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学层次化内容体系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构建中,无论是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纵深推进,还是为了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都离不开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内容支撑,要求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学,在上述基础性、内核性、拓展性教学目标的统筹下,建设各具侧重、层次衔接的教学内容体系[3]。

(1)加强小学体育兴趣化建设

小学体育教学要依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游戏教材与兴趣化教学进行整合,构建以体育游戏为主的课程体系,如队列游戏、跳跃游戏、投掷游戏等,通过趣味化身体教育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

(2)加强初中体育多样化建设

初中体育教学要加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性别分班、项目分班教学模式,以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素养。

(3)加强高中体育专项化建设

高中体育教学要在小学、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转向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上,帮助学生掌握最少一项运动技能。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年级、班级局限,设置专项课,并积极探索小班化、俱乐部化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

此外,还要构建开放化、层次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确保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高效、长效实施。对小学、初中的体育课程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发挥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对于高中的体育课程评价,应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应用。当然,还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绝对与相对等评价方法的有效对接,以确保中小学体育不同学段课程评价的全面衔接,进而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整体生成提供重要保障。

三、创新方法,打造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建设语境下,作为个体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都必须通过专业群体之间的协同共生来实现。所以,打造中小学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不仅可以打破以往中小学教师之间“互动缺位”的局面,增进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多维交流,而且能够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共同体保障”,为教师个体输入更多教学养分[4]。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素养,进而发挥中小学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的聚合效能,为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深度衔接提供根本驱动。

1.加强政府引导

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从宏观层面,引导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的建设,并对组织目标、运行流程、建设原则等进行明确界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同体要达到深度合作的标准,避免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目前,由教育部推动建设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就是典型案例,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体育科研深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挥教研员带头作用

各级体育教研员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项目为抓手,主动发起组建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通过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讲座、培训和研讨,以形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化效应,为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深度衔接提供人才保障。

3.激发教师个体积极性

中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社群共同体,促使他们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迈进。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专业共同体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体育教师边缘化的问题,强化他们的“存在感”,以及对中小学体育一体化建设的认同感,进而推动中小学体育“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小学教师社群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线上技术平台,积极塑造以主题驱动、智慧联动、多维互动为核心的教研共同体,共同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共同设计训练项目、共同分析测试结果,确保教研活动能够实时发生、教学资源能够持续生成,进而形成持续优化的高水平教研群体[5]。

共生理论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彼此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上存在高度契合,教师、学生、课程、设施等作为维系共生系统运行的核心要素,只有实现各自多向的、闭环的能量传递,才能有效促进共生系统的进化发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构建中,既要改进管理,加強教学管理一体化建设,又要整体布局,促进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接,同时要创新方法,打造体育教师社群共同体。当然,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社会等相关主体的全面参与;还需要从社会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机制构建,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全面对接,这也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蔺海沣,杨柳,王昕也.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9).

[2]王建伟.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4).

[3] 吴爱军.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9(25).

[4]张佳.我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17,14(05).

[5]张志勇,魏丕勇,孟晓平.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审视与共同体构建的新时代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2).

[作者:温志宏(1971-),男,山西太谷人,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陈明海(1979-),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滨海初级中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中小学体育构建路径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