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策略探析

2020-02-23 10:04王芳芳
英语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译法服饰文化

王芳芳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积极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广西与东南亚相邻,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一个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区域(周锋2018)。广西作为唯一一个同时服务一带、一路的省区,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中充当着“桥头堡”的作用。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并将凭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交流中大放光彩。在此过程中,势必要借助翻译来搭建广西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

一、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的必要性

服饰文化蕴含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风貌、民族风俗、社会历史、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内涵,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哲学、道德、美学、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小荣、曾海玲,等 2017)。

广西的民族特色以壮族为主流,在壮族璀璨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服饰文化是其文化的载体和精髓,是其民族信仰的体现。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广西走向世界、宣传广西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为广西探索文化外宣策略带来了机遇。做好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外宣工作,而且可以带动广西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东盟地区的交流合作,借助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广西的世界知名度,进而带动广西的经济发展(翁明菊2017)。

二、广西壮族服饰文化的英译策略

通过走访广西各地民族博物馆、展览馆,查阅相关书籍及网站,结合各种宣传资料等,收集到部分有关广西壮族服饰文化的中英文资料,并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从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两个方面总结出广西壮族服饰文化的英译策略。

(一)翻译原则

1.准确传达含义

翻译是不同文化进行沟通的桥梁。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就要关注信息的准确传达(邓英凤 2018)。在中西方翻译史上,众多翻译家在提及翻译标准时,无不把“准确”放在首位。要将丰富多彩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推向世界,译者在翻译时就要准确传达其含义,严肃、谨慎地处理其中的文化信息,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到正确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信息,促进广西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推动广西“一带一路”倡议门户价值的实现。

2.保留民族特色

广西壮族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壮族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主流。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精髓,透过服饰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壮族人的文化习俗和信仰,领悟其民族价值观和精神寄托(孔巧 2017)。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妥善处理其中的文化信息,注意保留其民族特色,采取恰当的翻译方式宣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广西,进而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提高广西的知名度,推动广西文化进步及经济发展。

3.便于传播交流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在此过程中,翻译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有着独特性、复杂性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了解,充分考虑语言的差异性,消除理解与沟通障碍,使其翻译做到“达”,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广西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领略其文化魅力。

(二)翻译技巧

1.直译法

在翻译文化内涵较为浅显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信息时,直译法为首选。笔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法使用得最多,如鱼形童帽(Children’s Cap in Fish Shape);绣花枕头套(Embroidered Pillowcase);刺绣背带(Embroidery Sling);银项链(Silver Necklace);那坡壮族女服(The female costume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Napo)等。直译法可以帮助译语读者直截了当地把握文化信息内涵。

2.省译法

对于一些文化背景较为复杂,进行解释反而因文化差异而不利于译语读者理解及交流的信息,或是因中英文表达差异不必要译出的词,在翻译时可采用省译法。如“壮锦以丝绒和棉麻线为材料”,采用“通经断纬”或“通经回纬”的工艺交织起花而成,被译为“Zhuang Brocade is made with floss and cotton and linen threads as the raw materials and the process of‘uninterrupted warp and broken weft.’”。在这个句子中,译者在处理“通经断纬”和“通经回纬”两个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手法时,只保留了“通经断纬”而省译了“通经回纬”,同时省译了“交织起花”,而用process来表达原句的含义。这样就可以简单、清晰地传递原文信息,方便译文读者直接了解原文。又如,在介绍广西隆林壮族的“三层楼”女服时,译者将其译为Female Costume in Longlin County,只保留了原文的功能性信息而省译了文化背景较为复杂的“三层楼”。需要注意的是,译者要谨慎使用省译法,必要时应以完整、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为主。

3.意译法

因中英文语言表达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时无法一成不变地将原文信息一一译出,或者直接译出不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时,可采用意译法。如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品中,“道公服”被译为Wizard’s Costume,“道公”是壮族的神职人员,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果翻译时将“道公”这个词解释出来,那么其复杂的文化背景会造成篇幅过长且不利于译文读者理解“道公”这一角色在壮族文化中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意译为wizard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又如,“传统壮锦图案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几何纹为骨架……”,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对其中的“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几何纹为骨架”就采用了意译法,翻译为“The traditional Zhuang Brocade normally use geometric patterns duplicated in two directions or four directions as the frame.”。译者用 duplicated in two directions or four directions来解释较为复杂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方便译语读者理解这种传统壮锦编织纹路。

4.增译法

在翻译某些文化背景丰富的词时,增译法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在翻译地名、时间、人名等信息时。例如,译者在翻译“明末清初顾炎武《广西通志》所载……”时,对“顾炎武”这个人名的处理就采取了增译法,翻译为:“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ecords on Guangxi by Gu Yanwu,the thinker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由于“顾炎武”是中国古代一个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也为部分西方人所熟知,故译者在翻译时添加了the thinker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这一解释。同时,译者还采用了省译法来处理“明末清初”这一信息,只译出“明末”而省译了“清初”。又如,“女子头帕”被译为Female Headcloth in Longzhou County in Guangxi,“壮族女童服”被译为Zhuang Girl Clothes of Xilin County in Guangxi。在这两个译文中,译者就增加了地名来解释这种服饰出现的区域。

5.音译法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源语中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入语中存在空缺,如人名、地名等,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采取音译法,可以翻译为与译入语相同或者相近的发音。音译法可方便译语读者快速辨识信息类别。如龙胜壮族当代女服(the modern female costume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Longsheng);龙州金龙壮族女服(the female costume of the Jinlong Zhuang people in Longzhou)。又如,“清·乾隆《归顺直隶州县志》载……”译为“Prefecture written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record...”。在以上译文中,译者对其中的地名“龙胜”“龙州”“金龙”、民族“壮族”、年代“清”及年号“乾隆”等信息采取了音译法。

三、结论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精髓和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他民族了解多彩的壮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人民来了解广西壮族文化,进而了解广西文化甚至促进广西文化、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广西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邓英凤 2016)。做好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工作,掌握有效的翻译策略,对宣传广西壮族文化和推动广西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受到重视并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译法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