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革命,从开放课堂开始
——以《老王》开放性课堂设计为例

2020-02-23 16:17尹国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杨绛老李交流

◎尹国东

当前,“减负”已成为教育以至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我校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生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一场轰轰烈烈的作业革命在学校全面打响,并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觉得,仅仅从作业本身入手,还只是变革表面,并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作业革命的根本抓手在哪里?课堂教学。因此,作业革命,应该从课堂开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

作业要“开放”,课堂首先要“开放”,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开放”的课堂。语文课堂本应是精彩的鲜活的灵动的,可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就是,语文课堂没有做到真正意义的“开放”。教师在课堂上处于霸权地位,教师的提问掩盖了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控制了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观点主宰了学生的讨论,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的问题成为边缘化的问题,学生的发言成为隶属化的发言,学生的讨论成为形式化的讨论,学生的思考成为肤浅化的思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对学生强权控制,学生并未真正拥有实质性的话语权和交流权。

课堂不能一味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预设,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理念是开放的,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体验,相机创生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阅读困惑和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主思维讨论和合作探究解决;教学评价是开放的:不必过分拘泥答案标准化的引导,注重学生阅读个体思维差别化的评价……

随着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我们觉得语篇学阅读教学理论,给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何为语篇?何为语篇学?笔者以为,简单而言之,语篇,就是话语,就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单位。语篇学,就是研究话语,研究语言交流的一门新兴学科。

任何一篇文章,说到底,其实都是为了写给人看的,都是拿来与人交流的。文学作品是出于真实的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开放的语言载体,所以,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就是语篇。因而,加强语篇学研究,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直接而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我们试图从语篇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学,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从语篇学的视角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突破“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回归课堂教学的“开放”本质,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培养语文素养与能力。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麦卡锡(McCarthy)认为,“语言教学应帮助学生从语篇的角度来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1]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是对话教学,开放课堂,直面文本,让学生自主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开放”语文课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进行文本解读,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观念。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语文有时更是静静的课堂,要放手让学生静心阅读思考,静心揣摩品味,静心研讨探究。要注重语文文本细读品味的过程,凸显语文阅读思维的个体差异,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物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从语篇学的视角,抓住语篇交流这一根本语用功能,全过程对学生“开放”:教师先根据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和学生一起交流确定本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再结合课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小组充分研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成果交流汇报。

这里以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部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堂的开放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老王》这一课,绕不开对老王形象的分析,绕不开对作者“愧怍”之源的深挖,绕不开作者对善良人性的理解,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引“生”入瓮式地让学生回答预设的问题,总是热衷让学生深刻而全面地分析“愧怍”的内涵,总是着急让学生奔走在理性分析的通途上探寻作者的内心。但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封闭”式,教师在自我感觉良好和表面热闹的同时,大多进行的只是肤浅的讨论和空洞的说教。

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阅读困惑和教学难点,巧妙设计四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1.如何理解作者与老王相处的那种分寸感?2.作者是如何进行自我心灵解剖的?3.在那特殊年代,老王身上有什么可贵精神?4.文中的老李是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引导学生从作者与老王交流、与自我交流、与时代交流、与老李交流四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和成果汇报。以下是学生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后的成果汇报要点:

活动一:作者与老王交流

生1:老王是一位遭人嘲笑的穷拉车的,平时没有什么人和他交流,但是,作者还是愿意和他交谈。不过,这种交谈,只局限于闲聊,谈的都是些闲话。作者在闲谈中问起老王的家的时候,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作者也没再细问。可见,作者虽关心他,但并没有往内心深处关心。

生2:是的,文章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与老王交往过程中,有一种文人的清高和优越感,始终与老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生3:这种距离感在文中许多地方都有所体现,例如,从作者的两次给钱就可以看出。一处是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不要钱,但作者最终还是给了。还有一处是老王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在老王止住“我”说他不是要钱的情况下,作者还是坚持给了。其实,作者并不了解更不可能理解老王的心意。

活动二:作者与自己交流

生1:作者说,每每想起老王的时候,心里上总会觉得不安。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她竟然为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老王”,用几年的时间去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这是很可贵的。很显然,她是在跟自己交流,跟自己的灵魂交流。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我标榜,而是一种灵魂的自我救赎。

生2:如果说当年作者是用知识分子那种俯视的眼光,给予老王的是同情和帮助,看到的是老王的老实和不幸;那么,“几年”后作者不断解剖自我,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渐渐”认识到自己的善良不如老王纯净,开始用仰视的眼光,认识到老王人格的伟大,于是“愧怍”地写下了本文。

师(追问):在初稿中课文最后一句话本来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后来为什么要把“多吃多占的人”改为“幸运的人”呢?

生3:作者的这种愧怍感,主要应该源于精神,而非物质。“多吃多占”,只是局限于物质的愧怍;“幸运”则更多表现了作者精神反思的过程,表明她对老王善良人性的理解,思想认识在不断提升。

活动三:作者与时代交流

生1: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动不动就要“割资产阶级尾巴”。即便是亲人、师生之间因为立场不同,也会反目成仇,父子之间断绝关系,夫妻之间划清界限,学生写老师的“大字报”……但是老王送冰减半收费,送钱钟书先生上医院不肯要钱,临死前一天还为杨绛一家送来当时很稀缺的鸡蛋、香油。

生2:老王之所以要主动送冰并减半收费,是因为作者坐他三轮车的时候能经常跟他闲谈,杨绛的女儿送鱼肝油给他治夜盲症,在那样的时代还能把他当“人”对待,他感受到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与友善。

生3:老王送钱钟书先生上医院不肯要钱,可能是觉得在那样特殊的年代,杨绛能让他送钱钟书,这是对他的信任。他为作者在危难时能够肯找他帮忙,也为自己能够帮上忙而感到欣慰。不肯要钱,可能还包含了他这样一个普通三轮车夫对文化人由衷的尊重。

生4:临死前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因为老王在那样的年代深知人间冷暖,他知恩图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要报答杨绛一家。

师:是的,在那样一个泯灭人性、践踏文化的时代,老王还能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坚守着善良真诚的人性,坚守着对文化人应有的尊重,这是更为可敬的。我想,我们只有放在“文革”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内心“愧怍”的原因。

活动四:作者与老李交流

生1:文中老李,他是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物,但是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通过与老李的对话,作者才了解到了老王的死讯,才会引起下文作者回家后的自我反省,这样写,更有利于作者内心“愧怍”之情的抒发。

生2:文中两处写到老李。第一处只有一句话,写的是老王病重了,自己来不了,只能托同院的老李传话。传话的目的应该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老王病重了,并且可能缺少钱;二是吃了药,“总不见好”,可能需要帮助;三是老王认为“我”平时比较关心他,可能希望“我”能抽空去看望他。可是作者最后并没有向老李询问老王的具体情况,更没有想到去看望他关心他照顾他。“几年过去了”,作者才意识到这些,所以,内心更加觉得“愧怍”。

生3:第二处写到老李是文章最后与老李的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杨绛连老王是回民竟然都不知道。老李还能为老王操办后事,为了能够让作为回民的老王有尊严地下葬,给他身上缠了全新的白布。可是杨绛当时却未能理解老王临终前一天到她家的意图,更不知道老王临终前需要什么。

生4:作者只知道给老王钱物,甚至会觉得每次付了钱,就不亏欠老王人情了。作者始终保持着文化人所谓的清高,始终与老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始终只把老王当着熟人而不是亲人,始终没有明白老王内心渴望的是精神上的理解与关怀。杨绛那时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个小人物精神上的渴望。所以她后来不断反思,不断自省,也就更加感到“愧怍”。

这种小组讨论汇报的“开放”式课堂,抓住了语篇学对话、交流的本质,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潜能,运用文本与作者共生的阅读方法,在深入解读老王中解读作者,解读自我中解读作者,解读时代中解读作者,解读老李中解读作者。从而在对文本层层推进的解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我对话,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步步触及作者的灵魂。最终,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交流的语言深处。

“文本解读应吸收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的思想,阅读教学应结合汉语语篇的特征开发新的教学模型。”[2]总之,从语篇学的角度解读文本,为“开放”式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是对传统“封闭”式课堂的超越,让我们找到了语文的本真和归途,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猜你喜欢
杨绛老李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选择
选择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老李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