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群文教学的内容开发与建构

2020-02-23 16:17蒋开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裁群文杜甫

◎蒋开明

古诗词群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眼界、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同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古诗词群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力求提高古诗词群文教学的效率、拓宽古诗词群文教学的路径,为古诗词群文教学开辟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群文”是与“单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群文”并不意味着篇章的机械叠加,而是意味着篇章的有机整合。因此,教师需要围绕一个核心,找到不同篇章之间的共同点与连接点,从而将“单篇”变成“群文”,为群文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手法”、“题材”、“体裁”和“作者”为核心,将不同篇章串联与整合起来,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构建,促进古诗词群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以“手法”为核心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在古诗词创作中,作者会应用到很多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对比、反衬、比兴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互文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手法,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创作技巧与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理解与鉴赏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手法”为核心,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构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氓》《采薇》和《孔雀东南飞》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而这三篇古诗词又恰好在同一单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这三篇古诗词进行“联合”教学,从而组成“群文”,使学生真正掌握“比兴”的概念、应用技巧及阅读方法,实现群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以“题材”为核心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我国古代诗词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此,笔者根据古诗词群文教学的需求,尝试以“题材”为核心,对于古诗词进行如下分类:1.爱情题材。我国古代以爱情为题材的古诗词有很多,而如果读者对于这些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与细致揣摩可以发现,这些古诗词如果按照作者或主人公的性别进行分类,仍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以男性视角创作的爱情题材的作品,通常表达的是对于亡故之人的怀念与哀悼;而以女性视角创作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则通常表达的是深闺哀怨;2.山水田园题材。山水田园题材的古诗词通常传递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古诗词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类题材的作品整理出来,供学生进行对比阅读;3.建功求仕题材。此类题材的古诗词又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类别:一类传递出来的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想要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一类传递出来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对于万民苍生的悲悯之情;另外一类传递出来的是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对于个人境遇的悲愤之情;4.咏物抒怀题材。托物言志、以物抒怀,是咏物抒怀题材的古诗词的共同点;5.咏史怀古题材。以怀念历史事件或咏叹历史人物为载体,抒发个人情怀与感受,是此类题材古诗词的共同点;6.赠友送别题材。以诗赠友,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留恋或劝诫,是赠友送别题材永恒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题材”为依据,对于古诗词加以整合,形成“群文”。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典型的“哀怨凄婉派”的爱情题材古诗词。在学习这篇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同为“哀怨凄婉派”的爱情题材古诗词——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李清照的《醉花阴》整合进来,形成群文,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风格的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风格所传递出来的关于爱情的不同境遇、不同感受和不同态度,从而使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爱情题材的古诗词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三、以“体裁”为核心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我国古代诗歌按照“体裁”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诗”、“词”、“曲”三大类,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则包括:首先,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包括的是唐代以前的全部诗歌、楚辞和乐府诗。古体诗的特点是不讲对仗,押韵也比较的自由;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其次,词又有长短句、曲子、乐府等别称。词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而根据字数和段落的多少,又可以有两种划分方式,分别是:长调、中调、小令及单调和双调;最后,曲又被称作词余或乐府。其中,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当学生以“体裁”为核心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不同的体裁的流行年代、创作手法、行文结构、用语风格等都有着巨大差异。而掌握这些差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体裁的古诗词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及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古诗词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以“体裁”作为核心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建构,使学生围绕“体裁”,对于不同主题、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从横向上牢固掌握每个“体裁”的特点,从纵向上掌握我国古诗词的发展脉络。

例如,在学习《柳永词两首》的时候,让学生掌握词的创作起源及写作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凭借本课内容的讲解就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词的写作及阅读规律,显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其它词作家的作品,如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的《清平乐》和姜夔的《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以及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的《沁园春》和苏轼的《浣溪沙》等。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以“体裁”为平台,将“单篇”教学转变成“群文”教学,使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真正掌握词的结构与分类。

四、以“作者”为核心实现古诗词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纵览我国古诗词“宝库”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作者可能在写作手法和创作主题上可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同一作者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在写作风格和创作情感上也可能有着风格迥异之处。因此,在高中古诗词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将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整合,形成“群文”,使学生通过作品赏析,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及情感变化;同时,通过作者生平,体会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内涵变化,从而培养学生通过作者来品读作品、通过作品来了解作者的阅读能力,使古诗词教学走出“纯单文”阅读与“纯理性”教学的误区,构建“单文与群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语文课堂。

例如,《杜甫诗三首》中选择的三首诗,均属于杜甫的晚年代表作,作于安史之乱之后。此时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杜甫本人也颠沛流离。因此,这三首诗均体现了作者对于国运的担忧、对于百姓的悲悯以及对于自身的悲叹。如果单从数量上来看,这三首诗已经可以编排成“组”。然而,从教学需求来看,将这三首诗组成“群文”的意义不大,学生通过对于三首诗的对比阅读,除了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和杜甫的内心感受之外,对于学生真正了解杜甫这个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以及了解整个唐朝的兴衰成败的帮助并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以“作者”为核心,引入杜甫人生不同阶段的代表作,使学生通过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诗作,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比如,教师可以将杜甫以下几篇作品引入进来,形成“群文”:杜甫少年壮志,唐朝一派繁荣时期的作品《望岳》;杜甫仕途坎坷,朝廷日渐腐败时期的作品《兵车行》;杜甫颠沛逃亡,安史之乱爆发时期的作品《春望》。教师引入的这三篇诗作与教材中的三篇诗作整合起来,正是体现了杜甫一生的境遇变化以及创作心境的变化。如此一来,教师能够通过“群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历史与个人经历对于创作者的影响,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辨性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而群文教学因为具备较强的思辨性与探究性的特点,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新趋势与新策略。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群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建构,为古诗词群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体裁群文杜甫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体裁混合研究刍议: 冲突与融合*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杜甫改诗
群文活动
杜甫与五柳鱼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