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2020-02-23 16:17宋玉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口语德育交流

◎宋玉华

民间有着这样一句老话:“有德有才的是正品,无德无才的是次品,无德无才的是废品,有才无德的是危险品。”学生在学校不只是要学会知识变得“有才”,还要学会做人变得“有德”,德才兼备,是当代中学生所需要追求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只要求学生有才还要有德。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一,目标要求太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相应的目标来进行指导,但在实际中,老师们对于这个目标作出了太高的要求,没有具体地了解和针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具体方案,以至于没有办法达成这么高的目标。[1]。其二,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方法总是以固定的形式出现,绝大多数初中的语文老师们总是对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深信不疑,也没有太大的创新,就这么一代又一代的教学方法传承下去,这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有很大影响的。教师们只重视将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学生们是否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忽视学生的感受,没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输入而没有输出,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重方式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渗透

初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初中生们的身心发展都还处于一般阶段,是对知识和意识充满兴趣且在慢慢摄入并努力消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学生仅具备比较单一的分析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要对此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了解其真实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和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有兴趣、有信心中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学习,最大程度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展现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价值[2]。此外,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老师们还应该主动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保障,确保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二、从阅读和朗读入手,增强德育感染力

语文教学中最频繁的就是课文阅读,目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纳入了许多饱含德育思想的文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重视阅读教学,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能够使学生们了解课文讲的内容,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此外,还要注重朗读,大声读出来比一目十行的阅读更能深入人心,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有很大收获,能深刻地体会到课文的意境,感同身受,有助于更好地记忆。对于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依靠老师的讲授,还需要同学们自己体会,教导学生有方法有技巧地去阅读和朗读课文,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发挥出来,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比如,老师在讲授《守株待兔》的时候,可以这样说:“这个人第一次幸运地在木桩旁捡到了兔子,第二次去等,第三次也是,一直等到最后什么也没等到,最后自家的庄稼也荒废了,这个人只饱餐了一顿,得到意外之财便不再想劳动,最后只能挨饿。从中我们可知,人要主动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妄图不劳而获。所以,同学们,你们在平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呢,应该怎么做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会有同学深思后讲出自己的故事如:“就像老师每次布置了很多作业一样,有一次我没来的及写完,但又害怕交不上作业会被老师罚,这时,我的同桌给我递来了他写好的作业让我抄,从那以后,我发现我的作业每次都是一百分,既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也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既轻松又能得到赞赏,所以我就再没有自己写过作业,一直都是抄我同桌的作业,但到了考试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有很多题不会,试卷里面的题目老师有布置过,但我没有自己认真做,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就没有及格。所以我懂得了:一次的不劳而获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总是想着抄别人的作业,但实际上自己什么都没学会,这是很大的损失。要想考试获得好成绩,还需要自己努力去获取,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听到这,老师是哭笑不得,可以说:“所以啊,实践出真知,可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了哟”,然后还有其他学生便陆陆续续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老师这样的引导方法下,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联想到自己身上,更加简单地了解到了文章所想表达的思想教育,为广大初中生所接受。这也极其有利于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进展。

三、在写作中加强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是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品德素质的最好写照。在一些语文写作中,学生们会出现一种“失德”现象,为了能在作文中拿到高分,学生们会竭尽所能地编造一些虚假的例子,将其运用到作文当中,更有一些老师也会总结出一定框架的写作手段,限制学生的真实情感,这种写作套路往往使得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没有将学生所真真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3]。所以,在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这种“失德”现象,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只为了分数而违背自己的本意。同时写作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同学们交流写作经验,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强调和加强品德教育。一方面,学生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加以描述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可以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可以是父母朋友讲述的、可以是自己看过的课外阅读,因为生活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比那些自己胡编乱造的东西要好得多。如此坚持运用下去,自身的个人情感和道德素养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个人的精神面貌、个人气质定会焕然一新。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可以经常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关于“道德品质”的写作的机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真情实感进行写作。比如将感恩的话题进行扩大化,学生需要感恩的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花草树木,如没有空气我们就没有办法呼吸,没有水源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对此满怀感激之情,感叹生活的美好,常怀感恩之心并不是一件坏事。并且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感恩不只是嘴上说说和在作文里写一写,而是我们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所需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感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这将会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大进步。

四、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强化德育

说话是一种艺术,在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谈话之间,也包含着巨大的德育文化。学生在说话互动之间,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体现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装饰、加工和分析的能力,令人身心愉悦的谈话之间往往是双方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试问,一个满嘴狂言满嘴脏话的人怎么会被人待见呢?所以,加强学生之间口语交际的能力,也是对其道德素质的强化。据此,老师可以在课上课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引导学生们文明用语,并使用交流技巧加以修饰,锻炼学生的口才,鼓励学生多讲话、好讲话、讲好话。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学生日常口语交流结合起来,培养其思考语言和分析语言的能力,一言一行必须要先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外化于行,联系实际,在日常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重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认清现状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从阅读、朗读、写作、口语交流入手,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使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提高初中生们的总体道德水平,体现教育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口语德育交流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