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综艺节目的故事化表达与仪式化呈现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20-02-23 23:17余雪霏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 余雪霏

2017年被称为“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元年”: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嘉宾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价值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融合现代歌曲与古代诗词的《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与大众见面。2017年12月在央视首播的《国家宝藏》再次掀起了文博类综艺节目的热潮,一经播出便直冲微博热搜榜前列,话题热度高增不落。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凭借着自身优势,联结了九家国家级博物馆,利用舞台、棚内综艺、纪录片等多种形态对选取的27件国宝进行科普,让国宝“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节目定位大众化

文化类节目作为社教类节目的一个分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通过结合文化知识与人文教化于服务之中,寓教于乐①。随着电视文化类节目呈现出多形态的发展且日益强调自身内涵,在如今泛娱乐化的节目背景之下,传统文化输出的新形式被节目制作者日渐青睐。

相比纯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更加重视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承载丰厚人文内涵的《中国成语大会》等原创文化类节目,对节目选手对于传统文化物态层面的掌握进行了严格考量,也对观看节目的受众的文化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国家宝藏》不局限于哪一类人群或是某一个年龄层次,它以文物为载体,不仅对文物进行物态层面的鉴赏,还逐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物所包含的精神底蕴。在对文物的深层次解析中,引导受众重构对文物单调严肃的固有印象。

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正式播出前投放了临街LED广告牌、APP开屏广告、视频广告等,网络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在节目正式播出时也没有将节目仅仅局限于传统电视媒体,而是同时在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广为年轻受众所接受的平台上播放,符合年轻受众的习惯,扩大了受众覆盖范围。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任何人都能够理解节目中对文物的解读,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悠久辉煌的历史,激发了受众对于国家历史的思考,增进了受众对于国家文物的了解,提升了受众对于国家文化的自信。

二、节目内容故事化

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部分,利用舞台剧的展现形式,基于能够查阅到的史实对故事进行合理的虚构,再通过国宝守护人的演绎将一个个国宝背后的故事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精湛的台词与演员的演绎向受众讲述国宝历经千年的前世传奇,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2017年12 月10 日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集中越王勾践剑的“前世传奇”部分,越王勾践与范蠡、扶同二人在舞台中央的争论,勾践复杂的心理活动,越王之女甘愿带剑与楚国联姻来保全越王的尊严,“王者之剑”最后的内心独白,都将观众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仿佛正是越王勾践剑在向大家讲述它的故事。

小剧场演绎结束后,九大博物馆馆长围坐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科普不同国宝的意义与价值。比如在第一季第六集中,对国宝“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的形状、瓶身的诗等进行解读,延伸出对中晚唐时期人们商品意识的萌芽等细节的剖析,让受众不仅对国宝本身有了认识,对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今生故事”的板块中,节目组通过邀请在生活中与国宝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到节目中,对国宝的今生故事进行讲述,让受众切身感知到目前仍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关注着我们的国宝,在帮助我们的国宝讲述故事,在默默地守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节目中种种环节的设置,赋予了《国家宝藏》不同于其他文博节目的独特性,让“历史”与“现实”实现了有机结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文物的前世今生向受众娓娓道来,丰富了节目的形式与内容,让节目更加具有观赏性,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加深对文物的印象。

三、节目形式仪式化

20 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传播观念——传播仪式观②,强调传播的意义分享和信仰建构价值,是对只强调信息传递与控制的传统传播方式的超越。仪式的神圣性在于它和日常生活的区分。仪式具有清晰的时空标志与高度的象征性。一般来说,节目中的仪式感主要包含家、族、国等,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幻想与美好愿景,泯灭了事实上存在的不同阶层、职业、身份的人群的差异,制造了受众的“同一性”③。“仪式感”的构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推动了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国家宝藏》在节目中营造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仪式感,是其他文博类节目无法比拟的,而这种仪式感也正是文化在传承和弘扬过程中的有效形式。

《国家宝藏》在节目中通过“讲解员”的设立来取代以往综艺中“主持人”的角色,“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场中,讲解员张国立走到舞台正中央,郑重地向所有受众介绍:“让国宝火起来,这里是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究竟有多年轻呢?也就上下五千年。”简短的开场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对中国悠久灿烂文明的思考。

《国家宝藏》在每一集的节目设置中都有“国宝亮相”“前世今生”“颁发印信”“宣读誓言”等环节,将节目完整地连接在一起。在节目中,由讲解员张国立宣布“有请国宝守护人”后,随着演播厅光束的聚焦,每一位守护人在光线的指引下走到演播厅内的观众面前,郑重地表明自己国宝守护人的身份,再带领所有人走入自己守护国宝的“前世传奇”小剧场。在每一个国宝故事的最后,由讲解员张国立为国宝亲友团与国宝守护人颁发印信,他们在所有观众的注视下庄严地承诺“守护历史,守护国宝”,从而引起受众发自内心的共鸣。每一件国宝的展示与讲解都遵循了这个流程,整个节目的节奏紧凑有序,音乐效果恰到好处,灯光与舞美的配合让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能够沉浸在节目之中。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综艺节目的形态,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定式,也通过寓教于乐的表现手法让文物“活”了起来,并且重复性的演出让节目形成了一种极为强烈的仪式感,让受众能够沉浸于节目之中。

四、结语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档节目的出现更是将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及国家级历史文物推向了受众的视野之中,让它们不再沉默地被展示在冰冷的展厅中。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国家宝藏》立足于此,迎合了受众对于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激发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借助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还原文物历史背景,用综艺与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文物内涵,让受众对于中华传统文物与文物背后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加强了受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宝藏》的创作者们不再将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多加探索,通过综艺与纪录片的融合,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文物进行推广与宣传,也为未来的文博类节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注释:

①刘晓欣.电视文化节目研究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55-58.

②[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7.

③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03):15-18.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国宝”竞拍会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