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 匠心独运
——广东珠江频道微纪录片《大匠》的多维解读

2020-02-23 23:17吴泳斌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匠人纪录技艺

□ 吴泳斌

微纪录片是因应互联网传播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纪录短片。电视媒体开展微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是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背景下在新兴内容领域的一种主动探索。由于创作主体不同,出自电视纪录片从业者的微纪录作品必然带着主流媒体的价值取舍和品质追求,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网络“泛纪录”现象的一种修正或纠偏。本文对广东珠江频道的大型系列微纪录作品《大匠》进行多维度解读,展现主流媒体在微纪录领域的创新作为。

一、“大才小用”:业者团队介入微纪录创作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影像设备的小型化、大众化,加上互联网在传播上的助推,用户自生产短片(UGC)在网络平台上大量出现。这些视频记录了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片段或所见所闻,具有一定的纪实属性,因而被冠以一个时髦的名字——微纪录片。然而从专业纪录片人的视角来看,许多网络短片由于主题不显、剪辑粗糙、画质不佳等问题,难以称为“纪录片”。主流媒体介入这一新兴内容领域,或将是对“微纪录”的一种正本清源。

为转战互联网阵地,实现“微转型”,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开始鼓励微纪录片创作,推出了不少具有思想性和传播性的微纪录精品,例如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广东珠江频道新近推出的《大匠》。

《大匠》是一部50集4K超高清微纪录片,每集时长5分钟,呈现各领域“匠人”的精湛技艺和背后故事。节目除了在广东珠江频道、4K综艺频道播出,还同时在触电新闻APP、荔枝网等自有新媒体平台,以及“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分发推送,兼具专业媒体的精品化制作和网络环境下的“微传播”双重特点。

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或微型摄像设备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广众化、草根化的微纪录片,主流媒体微纪录作品的创作主体往往是专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大匠》系列微纪录片由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品牌纪录片栏目《文化珠江》的团队制作。该团队有十多年的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制作经验,曾先后采访李岚清、饶宗颐、金庸、一诚法师、红线女、贾平凹、谭盾、聂卫平等文化名人,2010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广东青年文明号”,所在栏目更是获奖无数。

传统业者有“大才”。所谓“大才”,从本文的视角,就是具备策划制作大体量、大投入、高规格纪录片的经验和能力。这样的“大才”制作起短时长、小投入、片段化的微纪录片,往往能够从容应对,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并把这种草根化的纪录片类型往“小而美”却“高大上”的方向推,成就“微精品”。当然,不可否认,传统业者也有自身局限,比如固有的精英化、深刻化创作思维导致作品不够接地气,形式不够灵动,传播属性不足。《大匠》的制作团队颇有自省的自觉,深知不能以过去做“大片”的“套路”来做微纪录片,并为更新观念和话语习惯做了不少功课。

二、聚沙成塔:短时长支撑大体量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形态。一部优秀的人文纪录片,不论是记录当下,还是记录过去,都往往呈现出一种历史厚重感。这种厚重感要么源于历史纵向的深挖、时间线上的积累,比如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记录下14 位受访者从7 岁到63 岁的半世纪人生;要么源自同一时点横断面上的网罗,比如美国纪录片《浮生一日》从全世界190 个国家收集了8 万条共4500小时关于个人在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视频片段,精选千条后剪辑成片。国内的微纪录片大多属于“横向网罗型”纪录片。比如,央视科教频道的《留住手艺》收集了当下中国50 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影像和传承故事;又如,央视纪录频道的《故宫100》每集讲述1个空间故事,全片达百集,展示了故宫中100座建筑的功能、意象和命运。此外,《国家相册》《如果国宝会说话》《手艺》等作品均达到百集。

广东珠江频道制作的微纪录片《大匠》共50 集,每集展示一门精湛技艺,讲述一段工匠人生,题材涵盖面塑、佛山陶塑、潮州木雕、仿生瓷、制笔、木工、漆工、建筑等,所涉领域不拘现代或传统,不限行业和地域,但求展示令人击节叹赏的“手上功夫”。虽然每一位手艺人只有5 分钟的展示时间,但是主创者在当下时点对“匠人”的全面网罗——50集,50人,支撑起一个别开生面的“工匠世界”,节目的主题“大匠”也得以立起来。短的时长并没有带来“碎片化”,反倒激发主创者在“点”上做到极致,以点带面,聚沙成塔,成就了大体量,呈现了纪录片应有的厚重感。

拍摄一个题材,就要研究一个题材,熟悉这个题材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要进行触达学术层面的深挖,最终目标是要把这个题材做尽、做透,不留遗憾。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一定能抵达这样的理想状态,但这是每一位纪录片人的职业初心和职业习惯,这也是专业纪录片人相较于一般自媒体人或微纪录片爱好者的专业特质所在。《大匠》的主创者并不追求“以量取胜”,而力图还原匠人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态,让广大受众全面认识“匠人”这个人们一度忽视的群体。“量”的积累成就了“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纪录片的“量”也不小,并不好做。专业纪录片人对品质的坚守,一下拉高了微纪录片创作的门槛。

三、见“微”知著:小叙事承载大主题

主流媒体出品的纪录片往往追求宏大叙事,即一种“有一贯主题诉求的叙事”,一种“完整的、全面的、严谨的、十全十美的叙事”①。与之相对,个人自媒体创作的微纪录片转向“小叙事”,这与微视频的篇幅小、信息承载量小有关,但更多地是一种叙事角度的转向,即以用普通人的眼光,关注身边的人和事②。工匠、手艺人就是我们身边的一群普通人。在生产工业化、产品标准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他们甚至成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但同时他们又是这个时代工匠精神最坚定的践行者。《大匠》的主创者希望讲述这群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他们不普通的精神特质。

5 分钟的篇幅要承载“大匠”主题,弘扬工匠精神,同时又要把一门技艺“是什么”说清楚,每一秒钟都很珍贵,这十分考验主创者的叙事能力。技艺的展示成为关键,技艺的炉火纯青、精彩绝伦,凝结了人在背后日复一日的修炼、磨砺和劳作,折射了人的坚忍、坚守和精益求精。主创者在每一部作品中,力图快速抵达每一门技艺的核心,突出技艺之精、技艺之深乃至技艺之难。例如《掌上乾坤》的开篇便借主人公南派玉雕大师李克生之口抛出一个技术难题:“香港的一个玉商拿过来让我看,说这个叫做鼻烟壶,他说现在这个掏膛的问题已经没人搞了,断(失传)了。”李克生师傅自问自答:“掏膛真的很难吗?抱着这个心态去试一下。”接着片中展示了“掏膛”的一系列困难——“肩膀上和有弧度的地方老是钩不到”,“在掏膛里面抛光,这也是一个难题”,“内外(内壁和外壁)一致,这是一个难点”……掏膛是琢制玉器内部的一种琢磨工艺,对工具和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难题的攻克,都要花费不少的心力和时间,有时还需要一点点机缘。克服重重阻力方能成就精湛技艺,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一个手感圆润、壁薄如纸、轻若无物、入水能漂的鼻烟壶”。

为了把“最好的”带给观众,主创者要与每一位匠人进行深度沟通,对每一门技艺进行深挖,弄清楚里头的“门道”,并对丰富的信息点进行权衡取舍,甄选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片段”,将技艺之美和人性之美传递给受众。5 分钟的叙事空间或许逼仄,但主创者要在“果壳里跳舞”,全力为每一位匠人搭建好这5 分钟的“微”舞台,展现每一位匠人的“高光时刻”,同时让每一位观众见“微”知著,小众见大,领略匠人风采。

四、言传身教:浅表达阐述深意义

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用简陋的“活动电影机”记录下现实场景,制作了《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等纪录电影,这些作品的时长在1 分钟左右。可以说,纪实短片是纪录片的“鼻祖”。100多年前的这些极短的纪实影像之所以被称为“纪录电影”,是因为影像的摄录者已经具有创作意识,试图表达特定主题,传播高于影像的特定意义。

有研究者指出,微纪录影像的“微”特质决定其不能像传统纪录片一样展现时间跨度久远的事件甚至“恢复”历史原貌,只能以无深度的影像表达浅层的立意,这正暗合了后现代文化放弃深度、放弃意义、躲避崇高的审美特征③。《大匠》的主创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利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片段”,记录当代匠人、制造业精英对待工作的坚守和热忱,向社会传递一种敬畏职业、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

“大匠不示人以璞”,没有哪一位匠人会拿有瑕疵的作品示人。《大匠》运用了大量主人公的口述和劳作画面,边说边干,试图通过当事者的言传身教,展示匠人的极致追求。《指塑春秋》一集中,中华面塑非遗传承人萧占行说:“做达摩,首先眼窝要深陷下去,他是印度人,鼻子是高的,眼睛深陷下去的。”《妙手担心》一集中,手捣印泥制作大师曾永平说:“盖出来的印泥,要色彩饱满、遮盖力好,有一定厚度,子口清晰,还原出一块印章的本来面貌,还有,盖上去,要干得快。”《壶艺人生》一集中,制壶大师张瑞端说:“工艺品这种东西,只要认真检查,多多少少都有毛病,必须检查到我们觉得再怎么查都没毛病,才拿出来。”《龙泉宝剑》一集中,铸剑师周正武说:“我有个怪脾气,总想把这个东西往上升级,看看能不能升到我想象不到的地步。”类似的话语不胜枚举。匠人们对选材、形态、尺寸、火候、劲道的苛求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仿佛是生活的日常。在他们眼里,“追求极致”是基本要求,这种风轻云淡更凸显了一种精神境界的震撼力。

除了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弘扬,《大匠》还着力还原当代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开拓。例如中华面塑非遗传承人萧占行吸收西方雕塑精髓,融合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将过去养家糊口的营生推上了收藏品的高度。又如手捣印泥制作大师曾永平在印泥油中加入纳米材料,意想不到地提高了油的黏度、表面张力、触变性和稳定性。还有周正武通过查阅古书史籍,研究古剑残剑,用了整整4年时间探索龙泉宝剑的升级锻造技艺……工匠精神,不是日复一日的闭门超车,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劳动,而是包含了创新求变和自我突破。《大匠》以敏锐的触觉和接地气的表达,赋予工匠精神以新时代的意义,这也是主创者的匠心独运,得益于此,一个大写的“匠”字慢慢树立起来。

注释:

①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J].史学理论研究,2005(01):51-60.

②③郑军,王昊,郑玉倩.后现代语境下微纪录影像审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89-194.

猜你喜欢
匠人纪录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出版纪录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科教·纪录》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