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的国家认同建构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元宵晚会为例

2020-02-23 23:17毛渝川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晚会仪式医护人员

□ 毛渝川

一、研究背景

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十几亿人民在家躲避疫情,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疫情严重、物资紧缺、捐款信息不透明、新闻信息被删等,不少网民在网络上表现出恐慌、焦虑、紧张的情绪,网络舆论极不稳定。处于疫情期间的群众需要一台大型文艺活动缓解紧张的氛围,给由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以抚慰。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唤起观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曾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传播的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是要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在人们参与的很多传播活动中,情感上的意义远大于所获得信息的意义,传播活动是参与性的、共享文化的过程。从传播的仪式观视域下研究传播问题,更注重的是参与式传播所带来的氛围,以及这种氛围给予参与者的情感和文化体验。因此,本文从该视域出发,以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为例,探讨国家认同的建构。

二、传播的仪式观下的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

(一)象征符号的解读

相较于202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得到了更多的好评。2020年春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喜庆的形式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电视里歌舞升平”与“现实中疫情肆虐”的矛盾之感。因此,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加入了大量关于“战疫”“医护人员”“军人”“奉献”等的元素,更能够唤起观众情感共鸣。

格尔兹认为,文化是意义象征的体系,并且意义只有在人们的社会行动之中才能存在、建立和发展②。从节目设计来看,整场晚会以红色调为主,红色在符号的所指上代表着喜庆的氛围。但很快,镜头切换到场下空无一人的红色桌椅,主持人也适当解说当前疫情,用“向医护人员致敬”等话语表达中和了“喜庆”与“疫情”的不协调感,避免正受到疫情影响的观众对“歌舞晚会”的排斥情绪,反而以一种精神层面的联系构筑“精神共同体”,通过汤圆、灯笼等元素向观众强调“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同时,唤起观众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除了开场歌舞,其余节目均或多或少以各种视觉和听觉符号象征着此次疫情。在此次晚会上,军人迷彩服、国旗等元素便是一种召唤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的标志。此外,整场晚会唯一的语言类节目——诗朗诵以庄重、严肃的形式讲述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三场诗朗诵即连续三次巩固大国的权威形象和战“疫”必胜的决心。歌舞部分中,《出征》在歌词中反复唱到“黄鹤楼”“武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众志成城》《让世界充满爱》合唱部分出现了穿着白大褂的首都医护人员,更有“与你同在”“武汉加油”等文字反复出现。这些符号都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跨越了空间的维度,仿佛与前线医护人员并肩战斗,营造出“共同场域”的参与感,带来了共同情感的升腾,即詹姆斯·凯瑞所阐述的“传播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的观点。

(二)塑造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该国家的构成,如文化、政治、族群等要素的情感和评价,以及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③。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总体流程可以分为四部分递进。首先是以富含传统精神价值意义的元宵节开场,将此次晚会的氛围与普通日常生活进行了区分,用中国人都认同的传统节日,以仪式的形式树立了该次晚会存在的合理性。该晚会将传统节日元宵节与新冠肺炎疫情两大元素融合在一起,不仅再次强化了传统仪式的中国文化,强调了民族共同情感,还将观众沉浸在民族团结、军民一家亲、一线人员无私的爱、祖国的强大与繁荣之中,安抚国民因疫情而焦虑紧张的心理,彰显时代主旋律,这即是詹姆斯·凯瑞提到的传播具有的凝聚社会共识功能。

传播在于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的感染。晚会一开始,主持人就用“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元宵节”营造出一种共同参与感,使不同社会群体的情感能够跨越时空,从而为接下来晚会实现情感共同做好铺垫。以“空座位”“疫情情况播报”的形式阐述目前疫情状况,对一线人员表达敬意,并定义医护人员、军人等都是保卫家国和平的强有力后盾,强调他们尽全力也有能力保护我们。在此次晚会中,镜头多次切换到有关医护人员的短片上,由一线人员录制画外音,不仅向观众展示了疫情防控进展,消除了观众对此次疫情的信息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不断重申了仪式的主题与信仰。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积极乐观,快速完工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都传达出“战疫必胜”的信号,让观众感知到自己拥有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多次强化晚会带给参与者的激情、感动、满足等情绪,使得观众不断受到晚会营造的共同情感的召唤并做出情感回应,巩固“国家强盛”“爱与奉献”的认知观念。

第三部分使每一位观众都能参与进来。主持人反复强调“在家里”“保护好自己就是在为国家出力”“让我们守护共同的家”,通过集体性的参与,产生一个“我们”的想象共同体,强化国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此外,《中国阻击战》《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中出现的国旗、中国红等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的符号,与医护人员的白大褂、列车司机制服等象征着一线人员的符号交替组合呈现,通过象征性符号之间的联系凝聚观众情感,使观众共享同一种价值观。

第四部分升华大国形象。《我和我的祖国》《出征》等歌舞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凸显祖国的日益强大,使观众对国家产生信心,并涌动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得到强化。诗朗诵《相信》以叙事的方式回忆了“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2014年抗击非洲埃博拉病毒”,再一次唤醒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并将其融入这次晚会和当前的疫情中。这样的叙事“作为一种呈现过去与召唤记忆的方式,它握有历史性的权威,因为它们试图‘记录’真实世界的某些特征,并且可以为核实或证明某一个事件或观点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④,以一种隐匿的方式告诉观众,我们的国家遭遇过诸多苦难,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终究会克服重重困难,以此催生观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呈现出急迫性、威胁性,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同时,自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留意,当社会面临较多不稳定因素之时,人们会迫切地从各个渠道寻找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导致网络上的流言、谣言泛滥,舆论混乱。此时,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作为一场全民文化盛宴,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组合出现,起着凝聚社会共识、安抚群众情绪、增加人们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作用。其中,对集体记忆的重塑和对大国形象的塑造,使沉浸在晚会氛围中的人们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进而产生对自己国家的认同,负面情绪得到抚慰,取而代之的是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信心,保证了社会的长足稳健发展。

注释:

①[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②车淼洁.杜威、格尔茨对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影响——解读《作为文化的传播》[J].东南传播,2011(10):61-63.

③邢彦辉.电视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④[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苗棣,赵长军,李黎丹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晚会仪式医护人员
十岁成长仪式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仪式感重要吗?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Talking strategies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