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谈
——以《侗族大歌》为例

2020-02-23 23:17江秀佳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题材

□ 江秀佳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处境

国内电影通常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如战争片、动作片、警匪片、喜剧片、民族片等。其实不管怎么分,每一部电影都会囊括多个类型元素。2002年国产电影《英雄》在商业票房取得巨大成功后,电影的商品化愈演愈烈。目前电影的投资、运营、发行主体一听说是少数民族题材(下称“民族题材”),就避而远之,先入为主地认为“没人看、没市场”,这是人为的边缘化。

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是文化产品,最后才是商品。真正成功的电影作品艺术水平都非常高。《英雄》就是如此。每种题材电影都有一种或多种商业元素,电影运营的好坏与题材没有必然关系,当年风靡全国、艺术和经济回报极高的《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都是民族题材。

二、民族题材不是边缘题材

电影受欢迎与否不是取决于题材背景,而是和影片的质量有关。电影有很多商业元素,但“新、奇、特”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指标,民族题材电影恰恰此三者都具备。

民族题材电影故事一般发生在偏僻地区,气候、地理、地形环境、生活习性、服饰等独特,要创作出高水平、原汁原味的民族电影,一般都要到当地实景拍摄。实景拍摄涉及天气、自然条件等多样性,工作难度更大,耗费时间更多,加上电影工作者对民族文化陌生,必须实地体验,反复观察,仔细了解当地的人文差异、气候特征,才有可能拍出高水平电影,而投资方往往畏难,不愿意投资不熟悉的民族题材。

切忌拿到一个民族题材剧本,不了解调查,就按城市的工作习惯设定影片风格、画面影调、音乐类型,因为少数民族文化有其独特内涵,深入接触了解后才会发现它们的本质。要想创作、拍摄出卓越的民族电影作品,需付出比普通题材更多的努力,但现在的人急功近利,不管什么类型,拿到剧本满脑子都是挣钱,从不按照电影创作规律去研究、思考这个剧本的特征,而是急于上马拍摄,拍完拿去卖钱。如此心态拍出来的民族题材电影只是披着民族外衣,没有民族内涵,更不具备民族题材“新、奇、特”的优点,当电影得不到欢迎、得不到好评时,马上就把失败归罪于是民族题材的原因。

国外电影分类,并不存在(少数)民族电影类型。2017年5 月从印度引进的艺术造诣极高的《摔跤吧,爸爸》,一个月时间在中国大陆取得12.5 亿的票房。如果按国内分类形式,《摔跤吧,爸爸》和民族题材电影本质上是相同的。

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没有坏的题材,只有失败的电影。

“一个真正的电影工作者,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即使非常抽象的、纯心灵的或纯感情的,都能卓越地通过电影的镜头形象,通过光线和阴影以及在电影画面中活动的那些形象表达出来。”①

歌舞片、时装片、纯情片是商业电影的三种重要类型。民族题材电影就包含着这些元素,如:民族生活中有着多样性的歌舞、音乐;民族服饰是很多世界时装设计灵感的来源;民族少男少女的爱情质朴、纯净。

电影题材本质上没有主流和边缘之分,民族题材不是边缘题材,不是没有商业价值,而是现阶段国内几乎没有创作出卓越的民族题材电影作品。电影作品的市场前景,涉及很多因素,市场上失败的电影绝大部分是非民族题材电影,故不能以题材论成败。

三、《侗族大歌》的艺术创作实践

电影《侗族大歌》荣获第22届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新文化浪潮电影大奖”②。第4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颁奖典礼上,《侗族大歌》从来自全球76个国家150部参赛影片中,斩获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③。2016年,《侗族大歌》入围北京青年影展优秀影片、获最佳女演员奖;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最佳影片”;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最佳少数民族导演奖;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优秀文艺作品电影编剧奖。2018年5月,获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重点工程影片奖;6月,平遥国际电影节世界文化遗产专场展映影片;11月,第40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开罗电影之夜”开幕影片。

(一)想象产生假美,观察发现真美

“严格按照事先设定的计划进行每一步工作,会窒息创造力,艺术作品的灵感只有和实际接触,甚至和困难接触后才能产生。”④

《侗族大歌》项目于2010年在北京启动,经过三个月的查阅资料和思考,我们创作出五千多字的故事大纲,并设计出了影片风格。当带着这些成果到侗族地区体验生活时,当地真实的情况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想象中的侗族地区偏僻、贫穷、落后、愚昧,然而真实的景象是:交通状况良好、山村里手机普及、信号几乎没有死角、电脑也很常见,当地虽经济相对欠发达,但人们穿着干净整洁,精神面貌很好,互帮互助随处可见,充满幸福感,很多村寨白天黑夜不用上锁,等等。最后发现愚昧的不是他们而是来自大城市的我们。我们原来只是空想,根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只能把之前的构思推翻重写。我们于是在当地住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劳作、唱歌、喝酒,半年以后,才敢再动笔,最后进行长达四年修改才基本定稿。

“顺其自然是真正观察的前提,对题材的直接体验便能产生出新的感觉。新的想法和新的感受将指导你进行拍摄。”⑤要想拍摄出好的民族电影,需要准确表达出所拍摄民族的内涵、文化和特质,不能坐在房间依靠别人的文章、网络信息去想象民族百姓的生活、思想和生存状态,不能预先设定严格、缜密的执行计划,必须近距离观察、了解、融入。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显。”出自唐代柳宗元的《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大意:“美”不会自己说出来,而是有人观察它,审视它、发现它,并展示出来;美需要表现展示出来。画面是电影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各种镜头组合在一起就是多角度的展示。摄影师、美术师等拿到民族题材剧本,不要轻易决定电影风格和画面影调等美学元素,而要一次次探访、深入了解。如:侗族和苗族比邻而居,两个民族的女性服饰都是多姿多彩、色彩丰富,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的是民族文化和性格差异,有些差异很大,有些很细微。

(二)移情

电影工作者中,少数民族背景的相对较少,他们平时生活在城市,生活氛围、思维方式不同,如果不接近少数民族生活,只用汉族的思维去想象,就很难发现民族的真美,更难了解其本质。目前大部分民族题材电影,都是带着猎奇,带着俯视去完成,这些作品浮于民族表象,没有真正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新、奇、特”。接近民族、走进民族百姓生活,带着情感、带着爱去观察、体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民族生活。“角色交换”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移情”,移情是电影工作者包括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美术、录音等能卓越创作民族电影作品最重要的手段。创作者本身都不接受、不喜欢这个民族,就不存在移情,就体会不到民族文化的真谛,更不可能发现民族的真美。民族电影工作者,要从了解民族文化、生活习性开始,逐渐产生认同感,喜欢上这个民族,创作中才能自然产生“移情”。

《侗族大歌》拍摄前三年,创作组走遍当地村寨采集了一千多首民间侗族歌曲,经提炼、改编、创作,录制了48 首。在最后决定电影风格时,有人认为歌不要出现太多,用几首就够了;也有人提出侗族就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且歌舞元素在美国、特别是印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歌不好,用一首都多余,如果歌足够好就大胆用。影片最后用了24 首,由此奠定了《侗族大歌》的歌舞文化风格,忠实地表现了侗族是歌唱民族的本真文化,在国内外形成巨大反响。因为移情,创作者把自己当作了侗族人,打破了“俯视”民族的固有思维,用平等的心态把侗族最具代表性、最美的文化生活表达了出去。

“《侗族大歌》用最完美的、极好的、独特的镜头捕捉到了一个民族最精髓的文化,影片讲述三位侗族歌师跨越60年的爱情史诗,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不被这个故事、歌声和坚守一生的爱所感动!”⑥

(三)艺术创作的曲折

美是一种内心感受,美的形态是多样性,有时有形,更多是无形。

电影是视听、声画艺术,单纯依靠画面或声音来展现,都不会完美,和谐的声画结合,忠实、准确地表达,观众就会感受到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美。

《侗族大歌》讲述的是侗族歌师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但执着坚守60年的爱情故事。影片分两个季节拍摄,长达三个月。

根据故事的意境,坚守60年应该会让人感到很温暖。我们开始把画面设计成暖调,但作为拍摄地的黔东南一年中有三分二以上时间是阴天,且经常下雨,见不到太阳,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放弃了暖调,忠实地按照真实的气候和地形环境取景拍摄。最后影片让人感到非常质朴、真实,画面和天籁般的歌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大大增强了可信度。

“第4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侗族大歌》以独特的视角、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史诗般的故事、极高的艺术品质以及演员的精湛细腻表演,征服了电影节评审团。”⑦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不是只依靠导演、摄影或演员等某单一门类,而是需要各个门类集体努力才能创造出真正好的作品,优秀、伟大的电影作品不分民族题材还是非民族题材。

“艺术家必须借助情感来认识现实、把握现实,即使被摄体是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山川河流、草木等自然景物,也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情趣‘移入’到对象中去。”⑧

《侗族大歌》故事横跨六十年,画面中春夏秋冬景象交替展现,春有嫩绿青草,夏有彩蝶繁花,秋日稻谷金黄,冬野寒风肃杀。画面感性表达出季节的情趣,而不是一堆看起来不错但毫无感觉的画面。

因为爱,所以美;因为美,所以爱。为了能“移情”,电影创作者包括演员在内都提前很长时间到侗族地区和当地人一起居住、生活、劳作。

《侗族大歌》从立意到拍摄完成历经六年。

四、结语

电影从业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民族文化,先入为主地把民族题材电影边缘化,这不是民族电影的悲哀,而是电影工作者的悲哀。现实证明,民族题材类型的歌舞电影在美国、印度等几十年来长盛不衰,无论艺术上还是票房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平等地看待民族题材,电影工作者用赞美的眼光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生活,用电影的规律进行民族题材艺术创作,同样会创作出卓越的、伟大的、极具商业效益的民族电影。

世界电影的发展证明,每一种题材都是好题材,只有差的电影,没有差的题材。

注释:

①[法]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M].徐崇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2.

②⑥⑦蒲文思.《侗族大歌》导演欧丑丑:向世界呈现“活态”侗文化[EB/OL].中国新闻网,2016-02-26.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2-26/7774740.shtml.

③电影《侗族大歌》斩获美国休斯顿电影节两项大奖 [EB/OL].央视网,2016-04-18.http://ent.cctv.com/2016/04/18/ARTIvmtGcANsTAAb9jnMbnsr160418.shtml.

④[法]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M].徐崇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04.

⑤[加拿大]弗里曼·帕特森.摄影与视觉心理[M].何岑成 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8:3.

⑧司有仑.摄影艺术与美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81.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题材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