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视频的传播特色与价值分析

2020-02-23 23:17杨东伶马月飞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账号科普

□ 杨东伶 马月飞

一、短视频平台科普知识的传播特征

(一)“以短见长”的科普短视频系列传播

1.“以短见长”的科普短视频。由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布内容时长多集中在5分钟之内,以晦涩著称的科普内容就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将知识阐述清楚,所以目前科普短视频都采取每个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方法进行传播,以适应短视频平台节奏。例如粉丝量达1189.3万的科普账号“地球村讲解员”于2019年9月12日发布的《地球伪装大师》讲解了昆虫伪装的知识点,13日就发布了另外一个知识话题《假如月球突然消失》。后者将月球消失后海啸席卷全球、海洋生物受损、洋流紊乱、四季不见、陨石撞击地球的后果在45秒内讲解清楚,让用户意识到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科普账号“陕西科普”在4分59秒内还原了由于防护不当致使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的过程,阐述了正是人类的无知造成疫情蔓延,呼吁人们提高防护意识。可见,恰恰是“短而精”的短视频平台瓦解了科普内容需要追夕诉今、冗长复杂的传播壁垒,缔造了“以短见长”的科普短视频传播特色。提炼核心知识点的方式为科普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传播思维,使科普短视频探索出了一条以引人入胜的话题为切口,以高效信息输出方式为主干的传播道路。

2.科普知识的系列化传播。科普短视频话题以系列化方式呈现,众多科普账号多采用相连知识点作为话题以形成知识树。比如,抖音账号“科学声音”发布的《亿万年的孤独10个系列》分别讲解了德雷克和奥兹玛计划、射电望远镜、WOW信号等10个小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成了人类寻求外星生命的过程。知识的系列化能够充分体现知识的纵向性,还能够引导受众不断挖掘,以点串线形成知识体系,以弥补科普知识的碎片化传播。

(二)“高冷”科普知识的“亲民”传播

早期人类多通过口语、肢体语言进行信息传输。随着文字时代的到来,文字“去个人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与“人”自身的表达被迫分开,加之科普知识晦涩难懂,信息变得枯燥,失去个性。但短视频平台中多样的视听元素和图像、音乐、解说、动画、视频特效等使知识得以“复活”,回归“亲民”的传播状态。

1.静态知识动态化。动画、演示类实验、历史影像资料等可以满足科普传播的苛刻要求,将死板的知识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动画可以模拟病毒传染过程,可以表现交通运行规则,可以再现宇宙行星运行。演示类实验可以将理论知识可视化,复杂知识简易化,例如果壳旗下专注做演示类实验的科普账号“酷炫实验室”,其发布的海底火山实验点赞量达4.9万,翻滚翼飞行器的制作点赞量54.7万。历史影像资料更适合人文科普使用,动态化的视频使得躺在历史书中的人物“复活”,例如“咩咩爱历史”发布的长平之战冷知识、朱元璋冷知识等再现了逝去的人与事。可见,短视频拉近了用户与科普知识的距离。

2.艺术化处理。所谓艺术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科普知识通过卡点音乐、快板、童谣、说唱等大众较喜爱的方式进行编制后传播。短视频平台是泛娱乐的信息集散地,轻松愉快的传播风格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例如“数字福建”发布的《战“疫情”,要“摒劳”》就将防疫要点编成童谣进行扩散。短视频账号“老王早知道”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以说唱配以卡点音乐的幽默形式呈现。这样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前正襟危坐的接受状态,使得用户在嬉笑怒骂中就可获取科普知识。

3.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多使用角色扮演,更适合安全、法律知识的普及。抖音账号“交通安全小知识”“电脑知识大全”“武汉普法”、快手账号“警花说”和微视账号“小柔讲法律”等都有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讲解知识,让知识回归本位可以使受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交通安全小知识”发布的短视频《别人占了我车位,我怎么进了派出所》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解了被占车位的车主气愤划坏对方车的行为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告诫车主理性开车。情景再现的故事化讲述方式代入感强且有趣易懂,做到了场景化知识的还原。

4.专家出镜。专家是权威的代表,健康与法律知识更偏好采用专家出镜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例如法律类账号多以人名来命名,如“许婷律师”“山东吴律师”等。“北大博士树先生”虽只采用出镜讲解的单一形式,却拥有277.5万粉丝,其发布的《为什么反复劝你戒烟》引来7284条讨论。专家出镜还原了早期的口语化传播,是缩短专业知识与信息接收者距离感的有效方式。

5.隐性科普知识的显性传播。隐性知识指不易通过文字传播而需要通过实际示范来展示的知识,多包含在技能或者程序知识中。短视频能将文字知识示范化,例如健身动作、防身知识、汽车操作等。账号电脑知识大全——“安阳盈科”为我们展示了C盘的清理方法,“玲玲yoga”展示了瑜伽健身动作,“急救龙哥”演示急救小知识。“手把手”科普继承了师徒式的知识普及方法,模仿学习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二、短视频平台科普知识的传播价值

(一)促进科普知识的扩散

《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显示,对于“你喜欢互联网上的哪些内容”这一问题,40%受调查的青少年和青年选择学业或健康方面的知识,24%选择在学校学不到的技能①。可见,短视频平台冲破了传统的知识接收体系,重新构建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知识普惠空间。在此空间科普内容受到大量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欢迎,这大大扩展了科普知识的传播面积,提升了传播速度。例如,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之时,隔离在家的用户急需大量科普信息来填充防疫空白,各大科普账号在此时期都发布了相关话题的视频,如“北大博士树医生”发布了《体温升高=发热?盘点关于发热的最大误区》,“科学放映室”发布了《2分钟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另外,“印象·铁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上)》2月5日的点赞量为33.3万、转发量为6.5万,2月29日点赞量已达155.8万,转发量达23.9万,传播速度可见一斑。综上所述,短视频平台有助于科普知识的快速传播,在关键时期能够迅速扩散知识,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二)丰富科普知识的内涵

1.创作者身份多样。短视频制作者多为自媒体号,自媒体大大丰富了知识生产队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布的《短视频与知识传播报告》表明:“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 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3388亿。”②医生、教师、律师、警察等不同职业的人们以及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自媒体号运营者都可以参与到知识内容的讲解与生产之中,丰富了科普知识的内涵。用户获悉的健康知识可能来自一位医生,也可能来自一位健身教练。人文爱好者可以将自己知道的名著或历史知识讲解给感兴趣的用户听。在这里,科普知识来自用户,再分发给用户,科普知识在短视频平台不再有界限。

2.辟谣纠正知识误区。知识误区是知识框架上的脓疮,影响着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甚至错误地指挥着我们的行为。很多科普创作者利用短视频平台纠正了知识误区,例如账号“日红讲化学”发布的《酒精只可擦不可喷》、“地球村讲解员”发布的《现行世界地图有太多假象》等。今日头条《健康类辟谣资讯新趋势报告(2018)》指出短视频已成为一个绝佳的辟谣平台,健康类知识的传播纠正了很多网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理解误区③。

三、结语

综上所述,短视频平台的科普传播空间巨大,通过静态知识动态化、艺术化处理、情景再现、专家出镜、知识示范的方法做到了科普知识的通俗传播,“以短见长”的科普知识完全适应了短视频平台“快而精”的特点,这为扩散科普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供了可能。

注释:

①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R].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7年12月.

②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R].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国科学报社,2019年1月.

③健康类辟谣资讯新趋势报告(2018)[R].今日头条,2018年10月.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账号科普
彤彤的聊天账号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胎儿三维超声科普知识
科普达人养成记
我国社交媒体账号的对外传播之道——以“人民日报”Facebook账号“特朗普访华”议题报道为例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