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23 23:17程俊欣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虚构新闻报道受众

□ 程俊欣

非虚构写作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新闻和教育领域。2010年,《人民文学》在国内首创“非虚构”专题,为学术界和创作界所关注。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

我国的非虚构写作在2003-2009年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但2009年以后,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日渐式微,非虚构写作也沉寂下来。近几年,职业性报道记者生存环境艰难,许多调查性报道难以公开发表,反倒为大量的非职业记者从事个人类调查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众对深度内容的阅读需求也催生大量自媒体以个人体验、深度调查等方式创作。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又掀起了一波非虚构写作浪潮。非虚构写作的故事性、细节性、文学性叙事方式契合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报道形式、方法、技巧、策略的创新,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

(一)写作主体多元化

非虚构写作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职业作家或记者等创作主体,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进行非虚构创作并将它公开发表,非虚构写作从精英创作走向大众创作者。例如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theLivings的主旨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每个人都有值得讲述亦值得倾听的故事”,其成立4年多以来,除了向专业记者或职业作家约稿外,还长期向公众征稿,目前正在进行的长期连载征稿就有“寻业中国Work in China”“人间骗局”“人间有味”三个主题,欢迎各行各业的投稿,记录真实、精彩的“人间”。再比如,“真实故事计划”2018年初发起的非虚构写作大赛,面向所有人,寻找中文世界中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及非虚构作者,书写真实,打动人心。平民百姓与非虚构写作相契合,推动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二)传播渠道多样化

除了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外,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类平台也成为非虚构作品的传播载体。目前国内传统媒体《南方人物周刊》《vista 看天下》等仍保留着非虚构写作栏目,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平台给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腾讯的谷雨实验室、网易的人间theLivings、界面的正午故事等发表的非虚构作品,主要在微博和微信上传播,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中信出版社的电子书品牌“中国故事”也以非虚构写作为特色,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在“中国故事”中占据重要位置,试图从非虚构类作品的电子书上推动数字时代的汉语写作。

(三)受众基础扩大化

相比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非虚构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发表于《时尚先生》的非虚构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仅在微信公众号就获得了3000多万阅读量,并以百万被购买了故事版权,日后将改编成电影。“真实故事计划”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微信粉丝超180万,活跃粉丝超110万,全平台流量超800万,《水浒卡骗了我们二十年》《临终者联盟里的布道人》《在暴乱中消失的我的男人》等多篇文章成为爆款,其非虚构作品《中国版飞跃疯人院:密谋十七年的逃亡》成为《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后的第二部百万级非虚构故事。

二、非虚构写作面临的问题

(一)素材选取和报道视角的狭隘

目前非虚构写作对“底层”有着极大的兴趣,如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theLivings的内容很多都是《缓刑已满的少年犯,怎么也走不出惩戒期》《女监荒地里,闪烁着秘密的荧光罐》等。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关注和报道虽然具有人文关怀意识,但是非虚构写作平台过度关注社会阴暗面,会导致素材选取和报道视角的狭隘,难以为受众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多面的中国。

(二)技术操作问题

非虚构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非虚构”,要求写作者严格遵守真实性准则。由于非虚构写作格外重视创作者的主观经验和个人经历,也导致部分创作者将偏见和情绪代入到写作中,从而导致真实性被削弱。另外,自媒体环境下非虚构作者的构成十分复杂,相当一部分自媒体人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报道训练,且不具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资格,但为了收割流量,不惜贩卖焦虑,套用“非虚构”名义进行虚构创作。例如,2019年初,“咪蒙”旗下的“才华有限青年”公众号发布文章《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争议。文章发出后不久,网友就发现故事中的时间、人物、事件与现实无法对应,而咪蒙团队为自己开脱称该文是非虚构写作,而非新闻作品。但无论是非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都需要严格遵守真实原则,因此,这篇文章不属于非虚构作品。

(三)市场导向下非虚构写作的滥用

互联网时代非虚构写作以商业类媒体和自媒体为主,其更多遵循的是市场导向的新闻作品生产逻辑,而不是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兼顾并将价值导向放在首位的逻辑。因此追求猎奇、刺激、新奇的市场导向逻辑深刻影响了非虚构作品的生产。在这种环境下,以贩卖焦虑、炒作底层、渲染猎奇为主要方式的乡村体、乡愁体不断出现,过多采用局部真实的技术嫁接、悲情叙事、放大冲突、渲染矛盾等方式来完成作品创作,通过滥用非虚构来收割流量,从而也降低了新闻作品的质量。

三、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对策

(一)强化创作者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

强化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的责任意识、导向意识和主体意识,要求新闻报道不仅注重市场价值,更要注重社会价值,强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长期关注社会边缘人群虽然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民生视角,但它也会放大焦虑、冲突、矛盾。长此以往,这种以解构主旋律、放大局部为方式的新闻报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主流文化氛围,解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不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依旧是重要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可积极采取非虚构等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增强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都在讨论稀土,中美贸易战,这种“土”究竟能发挥多大威力》《中国在太空敞开一扇门,意味着什么?》系列文章,还有《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娘亲进京》等,均在朋友圈“刷屏”。他们都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能够最大限度上以接地气的方式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

(三)强化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新领域,将认识互联网时代新闻作品的生产及传播规律作为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受众不仅了解新媒体的使用技巧,更要了解新闻报道背后的规律机制。因为新媒体用户的学历结构整体偏低,据统计,中国九成网民学历不足本科,这影响了其对有害信息、负面信息或失真信息的抵制、批判能力,被动的信息接收、不假思索的信息浏览和个人好恶为标准的信息判断标准,客观上放任了有害信息的传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虚构新闻报道受众
虚构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虚构的钥匙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