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战术行动准则与实战操作方法

2020-02-24 22:14周世范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敌人

周世范

(西安外国语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兵书,系春秋末齐国人孙武所著。全书共13篇,6075个字,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人尊孙武为“武圣人”,推崇《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世界兵家第一奇书”[1]505。在当今世界,《孙子兵法》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战略研究的范畴,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商业、教育、体育等诸多领域。2010年4月10日笔者曾在陕西省图书馆演讲《中国文化的两座高峰》,其中,除讲孔子及其中庸思想外,着重对孙武及《孙子兵法》的战略指导思想进行了论述[1]510-516。本文拟就《孙子兵法》的战术行动准则与实战操作方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孙子兵法》的战术行动准则

《孙子兵法》的战术行动准则的核心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实战应用中,此准则需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治众如治寡

千军万马抓班子,千头万绪抓根本;千难万险巧应对,千方百计稳大局。领导千军万马,实际上与领导几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常说的“层层抓、抓头头”,就是说社会或机构都是金字塔型的,顶层小,底层大,上层统筹与下情上达,都离不开一层层的中间环节。每一层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了,那就自然会形成全国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就会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2]67就是说,领导千军万马与领导几个人的道理一样,都必须把组织编制搞好,否则的话,就没有力量。又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2]68就是讲,凡打仗一般都是用“正”兵迎敌,用“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运用战术就像天地一样变幻莫测,就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虽然作战的形式不过是“奇”“正”二字,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的变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头无尾,谁能穷尽得了它呢?

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2]69这里强调,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形势是险峻的,进行攻击的节奏是极为短促的。险峻的形势就像拉满了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扣动弓弩的扳机一样迅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2]70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指挥者,示敌以假象,敌人肯定上当。给敌人一点小恩小惠,敌人一定会去拿。用小恩小惠调动敌人,用大部队等着消灭敌人。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2]70因此,善于作战的人,首先要造成于己有利的态势,而不过多苛求部下的责任,所以能够选择恰当的人,把握住有利于己的态势。也就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于己有利的态势,就好比从800丈高的高山顶上把木头、石块推下山沟一样。这就是战则必胜的“势”啊!

历史上很多领导人不明白“治众如治寡”的道理,眉毛胡子一把抓,管得太具体、太细,事必躬亲,劳神费心、殚精竭虑,结果却不尽人意。诸葛亮之所以英年早逝,怕也与这方面的局限有关。他用心太过、操劳过度,连自己死后五丈原如何退兵,谁做他的继承人、谁做继承人的继承人,以及魏延要造反该怎么处置,都想到了。他一生不仅把自己该想的想到了,而且把部下该想的,敌人该想的,全都思虑周到了……真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英明之处,但也恰恰在这里暴露了他缺乏团队精神,用人面太窄、后继乏人的问题。马谡是一个好的参谋,但绝不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三军统帅。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3]983但他不以为然,仍委以重任,致使街亭惨败,不得不退军汉中,挥泪将马谡斩首。也可以说,诸葛亮北伐屡受挫折是其“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蜀地狭小,面对强魏,连年征战,劳民伤财,致使蜀汉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正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末尾撰史者评诸葛亮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3]934未能集思广益,当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清代从雍正七年(1729)皇帝开始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3~7人不等,直接受皇帝领导,协助皇帝处理日常军政要务。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精兵简政,事实上也有集体领导,集思广益,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的功效。军机处的设立,较好地体现了“治众如治寡”的领导艺术。

(二)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

人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讲,只有在未开战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2]85就是说,用兵的方法不是盼着敌人不来打,而是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敌人前来送死。孙子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2]85孙武明确指出:将帅有五种危险:只会死拼硬打可能会被杀,贪生怕死可能会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经不起刺激,廉洁自爱则受不了侮辱,关爱百姓则可能不断受到烦扰。这五种情况都是指挥官的过错,是兵家之大忌。覆军杀将,都是由这五种危险造成的,不能不引起为将为帅者的高度警惕!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2]63孙子认为,打仗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等待敌人的失误和破绽,抓住时机,置敌于死地。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2]64他强调,胜利的军队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再寻找敌人决战,夺取胜利;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先上战场,再在作战的过程中寻找侥幸胜利的机会。“胜兵”与“败兵”指导思想上的反差之大,在开战前已经给出了战争最后胜负的标准答案。为将者不可不知!

要想打胜仗,做将帅的必须心中有数。兵法曰:“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2]64-65也就是说,国家占有土地的“度”,产生能够收获粮食的“量”,拥有粮食的“量”可以衡量国家能够养兵的“数”,双方“数”的不同就决定了各自兵力强弱的“称”,最后由“称”决定胜败。孙子认为:“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2]65镒与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24两=1镒,1/24两=1铢,所以,1镒=576铢。1:576,轻重之比、反差之大立见,成败利钝自不言而喻。

三国时,刘备要报关羽、张飞被杀之仇,大举兴兵伐吴。222年,孙权任用陆逊为大将,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先坚守避战,直待蜀军疲惫不堪,才利用火攻,在今湖北宜都北(猇亭)展开决战。结果蜀军大败。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不久病死,留下千古遗恨。刘备夷陵惨败的原因:一是意气用事,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正确路线;二是准备不足,仓促上阵;三是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3]890-891。

汉武帝通过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三次大战,彻底打垮匈奴[4]80。630年,唐太宗消灭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这些都是准备充分,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找最佳时机,置敌于死地的好例证。

(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大将在朝受命,领兵出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场上的形势瞬息千变万化,必须仔细观察、沉着应对。不可能事事都请示汇报,等待上峰的决断。因此,要充分发挥将领的主观能动性。凡是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就要果断地出手;凡是不利于国家、人民的事,不管是谁说的,都不能干。坚决不能干!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2]83就是说,将领受命领军,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切不可死搬教条、盲目开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2]84就是要求指挥官面对复杂的形势,绝不可乱了方寸,一定要用正确的判断,掌握轻重,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2]85指挥官看问题必须全面。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要看到。在不利条件下,能看到有利的方面,可以增强大家的信心。在有利条件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以便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摆脱危机。

孙子曰:“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2]85就是要用伤害使敌人屈服,用敌方不得不做的事业驱使他,用小恩小惠引诱他。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2]95因此,只要能打胜仗,虽然国君说不要打,打也是可以的。战道不胜,虽然国君说必须打,不打也是可以的。在这里,保住国家、人民的利益,才是硬道理!至于将帅个人的进退升降,自然理应往后摆一摆。

《史记》中有关孙武为吴王训练女兵的故事,司马穰苴处罚监军庄贾的故事,汉文帝视察灞上、棘门、细柳军营,肯定细柳营周亚夫的故事,以及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信陵君杀晋鄙的故事,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影子。

至于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马谡违令失街亭,春秋时(前633年)成得臣违抗楚成王撤军命令,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惨败的战例中,虽然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意思,但在这里更多地反映了马谡和成得臣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已经与《孙子兵法》上所说的积极意义相去甚远了。

(四)置于死地而后生

世界上,按达尔文的说法是:“生存斗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俗话讲:“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大破秦军,杀死苏角,生擒王离,涉间兵败自杀,章邯被迫投降[4]74。公元前204年,韩信在破赵之战中摆下“背水阵”,并声称“今日破赵会食”[5]。公元817年10月,唐将李愬雪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这些都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著名战例。

作战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2]98,“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2]102。就是说,普通士兵的心理:被围困就会抵抗,不得已就会搏斗,陷于死地就会听从指挥。“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2]103

褚时健70多岁出狱后二次创业,从零开始,稳扎稳打,又打造出一方蓝天,成为亿万富翁,应该也是对“置于死地而后生”理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二、《孙子兵法》的实战操作方法

《孙子兵法》的实战操作方法,简单说,就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在实际应用中,此方法也需要从四个方面把握。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2]62又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2]95

古往今来,凡用兵作战者必须头脑清醒,知彼知己。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在泓水被楚军杀得大败。原因在于,宋襄公根本就不懂得打仗是怎么一回事,把打仗当儿戏;还自以为是,听不进部下正确的意见。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既不了解自己内部隐藏的危机,又不了解东晋谢安领导的团队。所以才从所谓的百万雄师“投鞭断流”的狂妄无知,发展到后来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败而逃。赤壁大战时,周瑜、鲁肃、诸葛亮纵观敌我情势,既看到了敌强我弱,也看到了我方的优势和敌方的不足与缺陷。从庞统献“连环计”“群英会蒋干中计”,再到黄盖施“苦肉计”“诈降计”,一步一步把曹操引进了预定的圈套。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冬至一过一阳生”,老天帮忙,最后,曹军大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兵贵神速

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2]99

用兵打仗从来都是关系重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个人都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快刀斩乱麻,绝对不能拖泥带水。久战不决,不仅国家拖不起,百姓拖不起,任何人都拖不起。

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给英法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接连举行起义,反对统治者的压榨。长期的战争使两国国力大为衰落[6]。

为什么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短短十多年,隋王朝建立后,短短三十多年,就被起义军推翻?细读历史、纵观千年,也可以说,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都是被长期的征战与繁重的徭役拖垮的。

公元23年,昆阳之战中,绿林军用3000人组成的敢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莽军统帅王寻,取得了辉煌胜利[7]。邓艾263年偷渡阴平消灭蜀国,二战中德国1939年9月开始的“闪电战”,都是兵贵神速的著名战例。再有,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本土决战”的叫嚣,迫使裕仁天皇于8月14日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天皇向全国广播《停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8]。在这里,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它确实起到了兵贵神速的作用。

(三)避实击虚,出奇制胜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76

孙武在这里着重强调:用兵打仗不仅仅只是拼实力,而且还要拼心态、拼灵活性、拼智慧!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几乎所有硬碰硬、死缠烂打的争斗都不足为训。因为它们缺乏智慧。“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就是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与地点,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拿破仑在1793年土伦战役中击溃王党军队,1796年统兵远征意大利,后来又打败奥地利,侵入埃及,都可视作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9]。

中国历史上,公元前353年孙膑“围魏救赵”,韩信于公元前206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也都无一例外地成为“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战例的典范。

(四)兵不厌诈,以逸待劳,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2]81还说:“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2]81

兵不厌诈与忠诚老实,是不同的概念。对敌人就是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它捉摸不定、难以决断。曹操对前来投奔的许攸尚且留一手,周瑜对老同学蒋干也要提高警惕,该出手时才出手。孙膑要是不凭智慧,怎能死里逃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军的游击战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当是不错的选择。

《左传》中《曹刿论战》讲的就是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因鲁庄公采纳了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判断,在“彼竭而我盈”之时,突然发力置敌于死地。春秋时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主动退避三舍,也就是要避其锐气,后发制人的意思[10]181-184。唐初,621年,李世民以3500名精骑兵,大败窦建德的10万大军,活捉窦建德,就是把“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用到了极致[10]69-72。

三、结语

研究《孙子兵法》必须谨记两句话:第一,“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2]108这句话就是《孙子兵法》的战术行动准则,可凝结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第二,“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76这句话是《孙子兵法》的实战操作方法,可凝结为:“避实击虚,出奇制胜。”[4]64

这两句话当是孙子对军事理论最深刻、最精准、最独到的表述,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与真谛。第一句话是《孙子兵法》的活的灵魂。第二句话是《孙子兵法》实战操作的最高指导原则。古往今来,所有言兵者凡是能深刻领悟、灵活运用这两句话的,虽不保必胜,但绝不至于失败;凡是对这两句话置若罔闻、自以为是的,小败可谓侥幸,就一般而言,必是大败无疑。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孙子兵法》组歌
敌人派(下)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足够是够的敌人
孙子
最后一个敌人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