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花鼓《屠夫状元》中方言俗语的英译研究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

2020-02-24 22:14孙雪娥廉洁田亚亚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商洛屠夫俗语

孙雪娥 ,廉洁 ,田亚亚 ,2

(1.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

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地连豫楚,水跨两域,纳秦雄楚秀于一体,融南北文化积淀于一身,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1]。当前,商洛花鼓戏已经发展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剧种,成为我国戏剧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并于2006年被国家正式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洛花鼓戏的译介研究方面,孙雪娥、田亚亚、付丹亚探讨了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方言俗语应遵循简洁性、通俗性和人物性的翻译原则[3]。孙李丽基于前景化理论,对《月亮光光》中前景化语言的英译原则进行了探讨[4-5];并研究了《带灯》中詈语的英译,总结出地方戏剧中詈语英译应遵循无韵化、个性化、文化符号化和非禁忌化的翻译原则及方法[6]。孙雪娥和廉洁探讨了《带灯》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7]。廉洁和孙雪娥基于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等理论分别探析了《带灯》中文化负载词以及人物对白如何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易懂性和流利性[8-9]。这些研究对商洛花鼓戏走出国门,对外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屠夫状元》这一经典剧目的英译研究却明显不足。仅有付丹亚和田亚亚基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从层次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四个方面对《屠夫状元》的英译及其效果进行了探析[10]。这与其巨大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极为不符。因此对其进一步进行译介研究迫在眉睫,研究不但能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粹。

一、关联翻译理论

1986 年,威尔逊(Wilson)和斯伯(Sperber)在他们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11]。作为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翻译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991年,威尔逊(Wilson)和斯伯(Sperber)的学生格特(Gutt)出版《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在书中,他基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强大解释力,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Gutt)认为关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成功的交际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为交际双方的互明,第二个条件为以关联性为特征的最佳认知模式。作为相对性的概念,关联性既受到推理努力的制约,同时又受到语境效果的制约。在相同条件下,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则越大;语境效果越强,则关联性越大[12]。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话语交际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具体指读者或聆听者在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能够获得良好的语境效果。因此,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文能否体现源文的最佳关联、能否符合读者期待、能否实现交流目的是其成败的关键。如果译者要准确传达源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就必须找出源文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实现译文读者与源文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译文的准确解读[13]。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源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成功交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就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源文读者相同的最佳关联。这就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找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

二、《屠夫状元》中方言俗语的英译

《屠夫状元》是商洛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经典剧目之一。《屠夫状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即忠、孝、仁、义,传达了浓厚的民间伦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11],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该剧于1979年在陕西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一举成名,随后被陕西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转播,也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并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演出,影响巨大。

《屠夫状元》中运用了大量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俗语等语言形式,而正是因为以上这些生动形象、风趣幽默、通俗自然、寓意深刻且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元素使得商洛花鼓戏广受人民大众的欢迎[14]。这些语言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塑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陕西商洛地域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另外,这些俗语还具有明喻、隐喻甚至讽刺的修辞效果,有极强的语境特色。然而,正是这些方言俗语成为《屠夫状元》英译的一大难点。如何对这些词进行恰当英译,并尽可能忠实于源文,如何让外国读者准确理解它们的寓意,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到源语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追求源文与译文之间的忠实性原则,尽最大努力去追求译文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使译文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去理解译文。关联翻译理论能有效指导方言俗语的英译,所以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屠夫状元》中方言俗语的英译方法进行研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借译等翻译方法,力图消除译文读者的理解障碍。

(一)直译

直译指翻译时既要忠实地传达出源文内容,又要保留源文的形式和风格,力求将源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15]。汉语和英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英译在传达源文意义的同时,尽量做到译文的表达形式、句法结构与源文保持对等或基本对等。基于关联理论,翻译方言俗语时,为了使译文既能忠实于源文,体现源文的语境效果,又能达到“最佳关联”,应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

例1 源文:背锅锅腰,秃光光撒,柳拐子腿,独眼窝瞎,满脸麻子歪歪嘴,脖项里长了个癭瓜瓜,要是问上他一句话,哼呀哈呀是个哑巴。[16]57

译文:His son was ugly with hunch back,bald head,bandy legs,one blind eye,pockmarked face and slanted mouth.And there was a lump on his neck.What′s more,he is dumb.

这一段话中有很多商洛方言,如“背锅锅腰”,意思是驼背,因此直译为“hunch back”;“秃光光撒”意思是秃子,可直译为“bald head”;“柳拐子腿”意思是弯腿,罗圈腿,可直译为“bandy legs”;“满脸麻子歪歪嘴”意思是脸上长满麻子,嘴也长歪了,直译为“pockmarked face and slanted mouth”。这一段唱词出自第一场“兰关结拜”,胡山出场时讲的一个笑话,此部分用了很多方言来描述人的外貌,形象幽默,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奇丑无比的人,也看到一个风趣可爱的主人公。这些描述外貌的词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者类似的单词来表达,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采用直译的方法,形象地传达了源文的意思和源文的语言风格,同时还保留了唱词的对等性。译者在构建译文文本时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了最佳语境效果,达到了源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和交际效果。

例2 源文:孤苦伶仃无依傍,苦瓜泡进了黄连汤!乡绅欺,官家抢,受苦受气多凄煌。[16]72

译文:Lonely,poor,and helpless,I am like a bitter gourd in the coptis soup.Bullied by squires and robbed by officials,I have undergone countless hardships.

“苦瓜泡进了黄连汤”是句俗语,指人的生活过得极为艰苦、辛劳。此处胡山在灞河救了朱氏,听了朱氏一家的凄惨遭遇后,也说出了自己凄苦的生活,体现了他这个社会底层人从小就受尽了人间的各种苦难。对源语读者或观众而言,此句话通熟易懂。该俗语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方法,作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将源文中的暗喻转化明喻,使喻体与本体的关联性更强,最大限度地保留源文的语言形式与风格,同时也便于译文读者理解,达到了源文和译文在语义和修辞上的最佳关联效果。

(二)意译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希望得到语境效果,而不是希望付出过多的认知努力来理解话语意义,这样,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就成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但当直译无法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时,就采取意译的方法,不拘泥于源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把源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例3 源文:唉,别提了,昨晚我妈叫我献了一颗宝珠,人家就不让走了,还硬箍住让人当官,你看这……[16]87

译文:Hu Shan:You don′t know.Last night,my mother asked me to present a pearl,they didn′t let me go and forced me to be an official.That′s it.

“别提了”此方言原意是“不要提了”。根据源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别提了”在此处引申意是“哎,你不知道”,指的是有个难为的事需要叙说时开头的感叹,因此意译为“You don′t know”。此部分出自第八场“献宝得官”,胡山由于误解皇榜,被官方抓走处死时要见朱氏,在朱氏的帮助下献宝有功,皇帝下旨封他为“进宝状元”并命他出任“西台御史”,胡山不愿当官,想回去继续当屠夫,但圣旨难违,接着就被叫到官府去换官服,并要求“即日夸官亮宝”,这些事对胡山来说就是负担,感觉实在是被迫当官的。如果直译成“Don′t mention it”就显得很唐突,既然不提这件事了,那为什么胡山接下来给兄弟们解释了一番,这就前后矛盾了,会让目的语读者感到一头雾水,因此适合意译。意译从逻辑上能够很好地解释清楚故事的情节,这样就可以使译文忠实地表达源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了译文和源文的最佳关联,达到了译者想要达到的交际效果。

例4 源文:甭想,甭想。今天双喜临门,客人来临,杀猪宰羊,咱不请人。哎妹子,人常说:跟上老爷当娘子,跟上杀猪的翻肠子。我杀猪,你给咱翻肠子![16]99

译文:Ok,ok!Good things come in pairs.I will slaughter pigs and sheep to treat the guests.My sister,as the old saying goes″If you marry an official,you will live a decent life;if you marry a butcher,you will live a tough and hard life.″Now,I butcher the pig and you wash the intestines.

“跟上老爷当娘子,跟上杀猪的翻肠子”,这句俗语幽默风趣、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在中国民间广为使用,源语读者一目了然。意思就是嫁给当官的就享清福,嫁给了像屠夫这样的穷苦人就得辛勤劳作。而目的语读者并没有这种语境,直译出来会产生文化的缺失,也失去了源语中作者所要体现的幽默风趣的效果。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了解源文读者的语境效果进而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佳关联,笔者在翻译处理的时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使译文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和源语读者相似的信息。

(三)直译加注

剧本中有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有意象的俗语,但是译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此时,直译加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有时译者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使得译文读者以较小的努力理解源文的深层含意,达到源文与译文读者之间成功的交际。

例5 源文:今日你这鸡架上落凤凰了。[16]6

译文:A phoenix lit on your chicken coop today.(It indicate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stays in a small and simple inn.)

“鸡架上落凤凰”是一句俗语。凤凰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的象征,我们的祖先把凤凰崇拜为“吉祥之鸟”“太平之象”“仁圣之禽”“稀世之瑞”。而鸡属于家禽,是底层人民的象征,“你这鸡架上落凤凰了”,意思就是有贵人下榻到小店了。在翻译时仅仅翻译出字面意思是不够的,无法使缺少相关背景的目的语读者理解,很容易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的方法,将其寓意以注释的方式得以显化,保证目的语读者理解源文作者传达的意图。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所达到的翻译效果是让读者以最小的努力便可以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达到了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获得了最佳的语境效果。

例6 源文:家有梧桐招凤凰。我这小店没有梧桐树,哪来的凤凰……[16]61

译文:Sycamore trees can attract phoenixes to stay on.(In Chinese myth,sycamore trees are mystical and spiritual;phoenixes are noble and holy birds,and phoenixes usually only stay on sycamore trees.It means only first-class hotels can attract rich and important persons.)But there are not any sycamore trees in the courtyard of my inn,so where is the phoenix?

梧桐的灵性,传说能引来凤凰。《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宋代邹博的《见闻录》说:“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中国文化中的龙、凤意象,都是神圣的象征。在神话传说中,凤凰是神鸟,能引来凤凰的梧桐,自然是神异的植物。“家有梧桐招凤凰”这句俗语是小店的店主回应报录人的话,因为他的小店简陋、寒酸,只有穷人才住,穷书生党金龙在京城的考试期间就住在他的店里。令人震惊的是,正是这个穷书生竟然考取了头名状元,所以就有上例中报录人说的话“你这鸡架上落凤凰了”。由于译文读者没有源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者就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将该俗语的表层意思和内涵意义准确体现出来。注释可以说明“梧桐树”和“凤凰”的内涵意义,有助于消除译文读者的理解障碍,让目的语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欣赏和理解该俗语的寓意。

(四)借译

借译法是指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翻译中国特有的文化内容[14]。可以让目的语读者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借译法也是一种变通手法,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将陌生事物与自己文化中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交流。基于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源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成功交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就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源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

例7 源文:有理走遍天下。

对!无理寸步难行。[16]92

译文:With justice on your side,you can go anywhere.

You are right! Without justice,you can′t take a step.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是有名的俗语,是中国老百姓的口头语言,意思就是只要做事情有道理,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些什么,都会比较顺畅。而如果做事蛮不讲理,那在社会上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这句俗语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谚语,因此,译者采用了借译的方法,创造出翻译的最佳关联,这样目的语读者可以以最小的努力理解原文的意思,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结语

《屠夫状元》是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商洛花鼓戏之一,展现了淳朴的民风民俗,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大量的方言俗语使整部戏剧语言幽默诙谐,但同时也是该剧翻译的难点。关联理论为戏剧中的方言俗语的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追求译文与源文,译者与译文,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为译者树立了一个翻译的标准,缩小了源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障碍,起到交际的作用并达到交流目的,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能既不丢失源文的意思,又能够让译文读者通过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因此,译者在翻译方言俗语时,可遵循关联理论,力争实现译文读者与源文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译文的准确解读。

猜你喜欢
商洛屠夫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作品赏析6
客家俗语巧诵读
数字俗语
我的是故乡商洛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你是阎王的一道菜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