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协同创新路径探究

2020-02-24 22:19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源库公益院校

朱 倩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1 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的实施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此其他各门课都要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各门课程思政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公益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都主张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的高级技能人才,实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公益创业教育和一般创业教育既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公益创业强调“公益性”,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体制下,把公益创业者所必需的思想、意识、知识、能力、人格品质等,内化为教育对象自身的品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2],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公益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精神,通过创业活动解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公益创业课程要深入贯彻课程思政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保障课程教学效果。

2 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现状和问题分析

创业教育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设较晚,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一般创业课程,然而它们的公益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由于教学资源、教材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课程思政化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教学资源: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不足,部分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讲授,导致学生丧失公益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丧失公益创业的热情和动力。2)育人理念:市面上的教材过度重视一般创业教育,忽视了课程的“公益性”教育内容,导致课程思政化实施不够到位。“公益性”是区分公益创业教育和一般创业教育的根本特性,偏离了“公益性”也就失去了“公益创业”的意义。3)教学方法:多数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和公益实践性教学。公益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践环节,就会导致纸上谈兵,缺乏说服力,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

实施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必须解决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不足、育人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3]由此可见,实施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关键在于教材、课程资源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培育出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公益创业的宝贵人才,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利用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契机,立足于协同创新,加强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建立公益创业教育联盟资源平台,打破交流壁垒,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材,共同探究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此,我们着力于公益创业联盟教育资源库平台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三个维度,推进课程思政化的实施,从而让高职院校共享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成果,加快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3 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的协同创新路径

3.1 加强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和官方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

政府和官方教育机构应当出台公益创业的政策措施,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育合力。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信息库、岗位技能标准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创新创业案例库等开放资源”[4]。为此,政府或官方教育机关需要组织公益创业专家队伍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加强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标准、建设框架、具体内容、建设路径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形成立足于“为学生、教师提供一站式教学资源”的高职公益创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该建设方案“要有长远的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配套有力的保障措施,调动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最大积极性,使资源库发挥更大效益”[5]。通过官方发文的形式将建设方案发布到各高职院校,发动它们积极参与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明确各高职院校的任务分工和激励奖惩机制,为联合建设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库打下坚实基础。

2)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在资源库建设上的主体作用。

各个高职院校应当推举一个在公益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职院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联盟,邀请国内高职院校加盟,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相关加盟高职院校规划和完成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融教材、教参、视频、PPT课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需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向手机客户端延伸,让教师能够利用资源库开展在线教学、在线作业批改,同时支持学生通过手机移动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记录,从而监督和保障其学习效果,达到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此外,要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需要各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管理创新创业的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种政策和奖惩机制,引领教师积极参与公益创业教育资源库建设。

3)切实发挥学校一线教师在资源库建设中的执行功能。

一线教师要在学校公益创业主管部门统一指挥部署下,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搜集、整理、筛选高职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上传到高职公益创业教育联盟平台。同时,在一线教学中广大任课教师要注意随时保存收集的案例或采访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逐年积累、丰富和完善,做成各种形式的教学视频、微课、教学课件、演示动画、测试练习等教学资源,自主上传到教学资源库平台,经相关资源库专家审核后公开发布。优秀教学资源的制作者会得到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从而让他们不断迸发出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干劲与活力,源源不断地为资源库输入新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各高职院校实时获得鲜活的公益创业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上课资料,提升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弥补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

3.2 发挥协同创新力量,推动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材编写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灵魂和价值观。在公益创业教材编写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化的关键一环,因此必须发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公益企业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力量,挖掘公益创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公益精神”,将之融入公益创业教材之中,成为教材的“必要章节”,进而成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的关键知识”[6]。

1)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各高职院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价值引领。要引导各高职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7],在教材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古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兼济天下的公益创业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2)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学会处理利益平衡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编写课程思政化公益创业教材引领学生学会处理个人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处理好公益创业公司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正确处理创业公司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学会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计较一时成败,处理好公益创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当处于创业低谷时,学会正确看待暂时的失败,要看到光明,“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8],将自己所从事的公益事业坚持到底,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公益创业理想。

3)调动公益企业积极参与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推动公益创业理实一体化。

公益创业教材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教材创设公益实践活动的必修环节,以教材为导向引领学生参加“全员义工实践活动”,同时公益企业应当积极扶持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咨询帮助,从而锻造学生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兼济天下的个性品质,“增强实现自身价值的自我效能感”[9]。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及时撰写公益活动实践报告或者志愿服务活动报告,将心得体会进行提炼总结,提高自我认识,升华道德情操,内化公益精神,为今后全身心地投入公益创业实践筑牢思想之基、灵魂之根。

3.3 推进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

推进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必须正确处理课程思政化和思政课程化之间的关系。有些高职院校突出思政课程化,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体,强调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公益创业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从事公益活动、公益创业的热情,然而公益创业的内容只是作为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出现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受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制约,对公益创业内容的讲授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可能做到全面、系统、深刻地讲解。因此,必须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化,将公益创业教育作为本体,挖掘公益创业“典型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课程思政化和思政课程化的有机结合,发挥二者在公益创业教育中的协同效应。案例教学法是实施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挖掘公益创业典型,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典型的公益创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公益创业情怀,以此改革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校企协同、校校协同、课内与课外协同、教师与学生协同,推动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案例教学法向纵深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校与公益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

高职院校应当邀请那些优秀公益企业家、公益创业典型到学校课堂现身说法,给广大青年学子讲解他们的公益创业情怀、创业历程中的感人事迹、公益创业者必备的综合素养,这不仅可以为公益创业师资力量注入鲜活的血液,而且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创业典型的案例,学习他们的公益创业动机、公益创业灵感、公益创业情怀、公益创业市场调研、公益创业投资和运营策略、公益创业公司的收支平衡等。让学生从这些公益创业者身上获得道德浸润和精神滋养,激发他们从事公益创业的意愿和动机。

2)强化课内、课外互动教学模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公益精神。

公益创业课教师不应仅限于课内讲授公益创业知识和技能,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需要加强课内、课外互动的教学模式。为此,公益创业课教师可以将课堂转向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公益企业、参加中国公益节,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公益创业典型,通过公益企业或公益节的公益创业人物的创业事迹感染每一个学生,学生们可以到课堂上分享他们课外观感与收获。学生的公益精神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公益创业人物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领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颁奖典礼节目,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提高思想道德情操。观看节目之后,学生及时撰写观后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加强师生协同,推动案例教学法贯彻落实,发挥公益典型的示范引领。

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加强师生协同合作,共同收集一些公益创业成功者的案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力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身份,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5个人,形成一个固定团队,做好团队内部分工协作,布置他们在课前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查找一些公益创业成功者的典型案例,将这些公益创业成功者的创业经历、经验做成PPT,在课堂上向广大同学汇报,改变教师上课一言堂的上课模式。在PPT首页将团队每个成员的角色分工写清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案例的分享讲解中来,从而尽最大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从课堂分享活动中受益。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培养他们今后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亲身参与查找资料、分析筛选资料、课件制作、讲解思路架构、个人语言组织中领悟公益创业者“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兼济天下”的可贵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榜样模范的示范引领。此外,可以积极发动有条件的学生去采访那些成功的公益企业家,将采访视频带到课堂上分享,让更多同学通过观看采访视频,领略创业者的道德情操魅力和公益创业风采。

4 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公益创业课还是一门新兴课程,在教学资源、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较为薄弱,导致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视创业教育而忽视公益教育的现象,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实施不够到位。高职院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化,培养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意愿和为民服务的情怀。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等部门的联合协作,加强高职院校之间协同攻关、协同创新,打造高职院校联盟教学资源库平台,联合编写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教材,改革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拓展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公益创业课程思政化协同创新育人路径,为促进我国公益创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资源库公益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公益
公益
公益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