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圈头音乐会为代表的雄安新区非遗传承发展研究

2020-02-25 00:17孙潇雨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音乐会新区乡愁

孙潇雨

(河北传媒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自从2017年4月1日国家公布设立雄安新区以来,原雄安、安新、容城三县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就受到高度重视。比如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雄安新区管委会组织相关力量启动了“留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对包含非遗在内的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历史物质遗产进行普查、梳理和登记,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档案,同时开展包括非遗在内的各项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等。与此同时,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引起高校研究机构的重视,纷纷调配科研力量进行专项研究,比如在中国传媒大学和河北大学纷纷成立了雄安新区文化研究中心,对当地的地方风俗、文化传统、方言流脉等展开深入研究,从雄安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和未来文化空间建构的角度提出了重要建议。[1]同时多次召开有关雄安文化的研讨会,积极探讨雄安文化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从建设伊始,这里所有的历史文化更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同时具有未来的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非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雄安非遗传承发展的特殊意义

雄安新区的非遗项目共计约300项,新区公布之前国家级非遗5项。雄安新区的非遗传承和发展除了具备非遗的普遍重要性外,还具有更多层面的特殊意义。

(一)从文化乡愁的角度来看雄安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城镇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在参加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再次强调了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根据种海峰的观点,乡愁可以分为地理乡愁和文化乡愁,显然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风乡俗属于文化乡愁,也是更具有地方特点和精神特质的部分。[2]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城镇化建设提出留住乡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情怀,更体现出一种底层视角的民生关怀。

雄安新区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风貌、风物人情都颇具地方特色,其历史文化更是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雄安非遗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雄安新区很多的非遗项目与当地人民多年的生活风俗、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比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雄县古城音乐会、安新县圈头音乐会、雄县黑陶、雄县武术、杨丙军芦苇画等。其中音乐非遗项目和武术非遗项目,已经深深地融入地方庙会、节日的庆祝传统和婚丧嫁娶的地方风俗。在民间传统的庙会、节日上进行庆祝表演,与在婚丧嫁娶的民间大事上进行表演同等重要。在多年的民俗活动中,当地人民对这些表演曲目、项目早已耳熟能详、烙印于心。而雄县黑陶和安新芦苇画及其相关苇编工艺由于更具有实用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黑陶制品是雄县当地老百姓结婚时新房重要装饰品,也是部分乡民显示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在过年的时候购买一两副喜欢的芦苇画挂在墙上代替年画,更具现代气息。同时熟悉的水乡生活被挂在墙上还能起到培养审美的作用。在雄安新区各种类目的非遗项目中,多数已经扎根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风俗之中,是当地日常生活无法剥离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也是非遗文化的特点,来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是当地人关于故乡的集体记忆。乡愁就蕴含在这种日常之中、记忆之内。

从宣布雄安新区成立的那一刻起,乡愁就已经在当地人内心盘旋。而雄安新区的建设定位,更是增强了当地文化乡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就使得以圈头音乐会为代表的当地非遗的传承发展具有了更为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二)在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雄安非遗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雄安新区将要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重要窗口和阵地。在这一未来重要背景下,当地非遗项目肩负着向世界展示地方古老技艺和深厚文化内蕴的重大责任,非遗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继承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形象的优劣、国家形象。同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世界认识雄安文化、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它将和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并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3]雄安非遗文化承载着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使命,这一点已经超出了其他地方的非遗项目的普遍意义,因而更具特殊性。

在未来城市的文化建设中,雄安非遗文化和其他地方历史文化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底色,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新文化都不能忽略城市原有的底色文化,并且受其影响、融合发展、协调共存。同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是未来城市多元文化板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板块,能够展现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文化的地域特色、人民的情感特征和精神特质等。在未来的城市文化发展中,地方文化板块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流文化,毕竟乡土有余、现代不足,但是它在成为当地三县人民精神文化家园的同时,也可承载未来入住者的乡土家园和精神栖息地,成为城市文化的后花园、紧张节奏的缓冲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地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雄安新区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既是一方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来向世界展示和交流雄安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还是未来城市文化的底色和重要的文化板块。

二、雄安新区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雄安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其他地方的非遗一样,遇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其生存发展的自身局限性。

(一)共性问题——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以圈头音乐会为例。首先由于圈头音乐会演奏的乐器属于比较古老的民间乐器,让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感觉比较落后陈旧而缺乏兴趣。其次是由于古乐曲谱较难、耗时较多,青少年打工和求学之余,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再次圈头音乐会是乐队性质,完成演奏需要人数较多,在农村很难召集足够的合适人员。最后,虽然根据非遗级别国家给予了相应的补贴,加上成立雄安新区后,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当地非遗的重视程度、经济资助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够充足。以上这些原因影响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储备。

(二)自身局限性——地方民俗性影响了受众范围

仍以圈头音乐会为例。这项非遗项目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民俗性。圈头音乐会的演出主要集中在春天祭祀药王的活动、四月庙会、元宵节及村里的丧葬活动。演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村。雄安新区成立之后,为音乐会提供了一些文化交流的机会,并在一些文化交流展演上举办了雄安非遗项目专场,但总体来说真正的爱好者比较少,日常的受众范围仍然比较小。有一类非遗,比如雄安的黑陶、纸花、芦苇画等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能创造财富,二者合二为一,所以传承发展比较容易。但圈头音乐会不属于这一类,不能进行量产和创造经济效益,这也是自身不利于传承的因素。圈头音乐会代表了一类非遗的困境。

三、探索圈头音乐会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可行性途径

(一)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联合,是非遗传承的稳定渠道

教育本身有着文化筛选、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与功能创新的强大功能,所以非遗的传承发展很有必要依靠教育这一重要而有力的途径。同时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精湛的技艺、感人的传承故事,从艺术审美和技能技艺都可提炼丰富的知识内容,这些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嵌入基础教育知识体系当中,即便仅仅是在当地的基础教育中进行科普启蒙,也是有力的传承起点。[4]可喜的是雄安部分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始,但目前多限于高等教育阶段,还需将合适的非遗项目引入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是非遗传承的主要途径。大学校园聚集着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所以二者有着进行深度合作传承的天然契机。首先,组建相关的专家团队对非遗进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目前雄县古乐和圈头音乐会分别与中央音乐学院和河北大学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对接。其次,大学校园有着众多的学生群体,并且可能存在与非遗相通相近的专业。选择较为合适的当地非遗项目将其纳入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或者设置非遗校本课程进行公选,这将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保障力量。河北省高校较早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效果较好的是河北科技大学,在它的带动下,其他高校也都相继开展起来,形式也更为多样。非遗的校园传承虽然还有待全面深入开展,形式也需多样创新,但已经为非遗的学术梳理研究和校园传承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非遗传承新出口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新的传播途径。目前互联网技术及其形成的强大语境和平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几乎成为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平台,我们的意图和要求多数都能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互联网+强大语境已经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作为传统的非遗文化必须在审视这一新环境的过程中找到变革发展之路。

相比较其他的传播途径,移动互联网的媒介优势包括:便捷性与广度、互动性与体验性、大众性与平等性、多元化与新颖性。基于此,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以下想法。[5]

1.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准确找到非遗兴趣人群

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准确地帮我们找到非遗兴趣人群,准确地捕捉他们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在百度为北京彩塑兔儿爷上线的信息流推广活动中,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年龄集中在35岁到44岁之间,还有部分用户是70岁左右。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学历层次上以高中、大学为主。这就给我们提供了非遗传播非常准确的群体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进行更具针对性和更深入的非遗交流,努力引导他们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创新者。

2.搭建非遗社交网络平台

非遗专用社交平台,旨在传播非遗文化、吸引更多非遗兴趣人群。非遗社交平台的内容包括非遗历史传承、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体验互动、非遗认知、非遗故事交流等。这个平台的技艺体验区要使用高新技术以保障体验效果,比如AR技术的支持,就能够让体验者身临其境。这个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非遗项目和对象人群都是开放的,给每个人提供网上接触体验非遗技艺的机会。同时更是有意深入引导非遗兴趣人群深入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能的平台。力图打造以非遗为核心的专向社交平台。

(三)雄安非遗的国际传播传承途径

1.充分利用雄安特殊的城市定位,为非遗传承提供地利之便

雄安新区将要建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重要城市和窗口城市。既是各种高新技术行业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类人才聚集的地方、各种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现代城市文化、田园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异域文化都在这里汇集交织,未来城市文化必将呈现多种文化并存、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景象。非遗文化作为地方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个城市的底色文化,有着重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未来这里涌入多少种文化类型,都不能无视和架空地方原生文化而获得健康成长,文化底色是不可抹杀和替代的,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主动的融合、合理的利用。同时发挥未来文化的地方文化板块的作用,充分展示地方原生文化特质与魅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定要利用雄安未来的国际化都市的定位,利用身边的舞台,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窗口的作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地方历史民俗文化展馆的搭建、非遗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的使用、宣传和加推地方非遗活动等方式,力争在家门口就能让非遗文化得到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2.雄安非遗的海外传播途径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倡导下、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海外传播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其一是以“人”为载体的活体传播方式,这也是基于部分非遗本身就具备活体传播的特点。这种传播具有较强的形象生动性,最能引起观者的兴趣,利于收获主动传承者。在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者中已经不乏外国人的面孔。其二是以国外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传播。中国的孔子学院几乎遍布全球,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重要国外阵地,当然也是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孔子学院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互动体验、中国文化周等进行传播,这使得非遗的海外传播有了比较固定的场所和较为详细深入的学习交流。其三就是国际文化巡展,进行短暂的展示交流。

(四)非遗项目的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其传承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往往是那些受众少、看起来更落后于时代、自身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所以如果能够在非遗项目自身找到一个能够和文化产业、文创产业相关联的点,然后进行深度发掘,并借力于旅游文化、影视文化、宗教文化、田园文化等几种潮流文化融合发展非遗文化,使非遗能够纳入人们的文化消费体系,找到自身文化价值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让更多喜爱非遗的人能够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获得优质的生活。这才是目前像圈头音乐会所代表的雄安新区一类非遗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雄安新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以安新圈头音乐为代表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雄安非遗如果要突破已有的传承发展困境,就要借助于雄安新区的环境生态新城、智能新城、高科技产业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等诸多特殊定位,抓住有利时机和因素进行突破。既不放弃非遗传承的传统方法途径,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科技发展、新环境背景下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当然这一切如果建立在对自身经济增长点的挖掘的基础之上,就会获得强大的传承发展动力和长足的发展。不过这一点的实现还需参考其他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逐步研究实践才能获得,这也为雄安新区非遗传承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巨大空间。

猜你喜欢
音乐会新区乡愁
搞砸的音乐会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