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2020-02-28 02:20李德栓
关键词:发展

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从基层到中央,在30 多年工作中,习近平不仅一直关注人民健康,而且对人民健康作出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自成体系。然而,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是过于简单[1],就是过于狭隘[2]。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深入发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对于全面决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作些探讨,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人民健康的内涵

一提起健康,人们的普遍理解就是体格强健,而且认为健康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没有健康,人就没有了一切。这样理解健康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显得肤浅直观。在长期认识过程中,习近平对人民健康作了广义的理解和科学的阐释。

众所周知,人是从动物界中超拔出来的,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再怎么发展,人的自然性会一直存在,所不同的只是人的自然性的程度和方式。而人的自然性就是人和动物的共性,即人和动物一样,也要吃喝和繁衍后代。人要吃喝,就要通过生产劳动从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然而人要展开物质生产活动,没有健全的四肢和强壮的身体是不行的。否则,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可能持续展开。当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剥削工人阶级,且对工人身体造成毁灭性损害时,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予以无情揭露和猛烈批判。当然,马克思后来花费几十年时间创作《资本论》,运用确凿材料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健康损害。由此,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去认识人和动物关系,但只有历史地去把握人和动物关系,我们才能看到人的身体健康不仅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涉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要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只要稍微具备一些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就足够了。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告诉我们一般的历史常识,而是要深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的,但人要能够创造历史,就要首先解决吃、穿、住等问题。然而在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存在的社会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物质生活资料,但是由于他们不占有或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因而连基本的吃、穿、住等问题都解决不了,就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如果人不能全面发展,那么要推动历史发展自然是难以想象的。这即是说,社会只有不断满足人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并顾及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作过论述,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里作了更深入阐述。从这里我们可以完全看到这一点:在认识人的健康问题时,我们绝不能只在自然狭隘意义上去理解,还要看到人有德、智、美等健康发展需要,这是人同动物相区别所在,是人和社会获得健康全面发展的动力因素。

每当看到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认为,如果不研究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那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将得不到保障。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要成才,必须先学做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3](P64)。因此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使学生心智健全、人格完善、体格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3](P162)。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所理解的人民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然健康,还包括人的心智健全、人格完善。一句话,习近平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广义地理解和科学地阐释人民健康。

二、人民健康的意义

习近平认为人民健康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它是极端重要的。

首先,人民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4](P370)。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主张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要求我国社会的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不但懂得这一点,而且还把社会主义的人同资本主义的人作了比较后,明确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P150)换言之,社会主义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发展物质条件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使之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均有所提升,从而使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体格健康。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民健康,否则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人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4](P370)。一般来说,人民群众要能够创造历史,就应当占有一些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要创造条件为人民群众安全工作和健康生活提供保障。基于此,在中国社会,我们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把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放在第一位。纵观人类历史,人始终与自然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近现代社会,人往往会过度利用甚至索取自然,这样一来,自然会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报复人类,从而给人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造成程度不同的威胁,也不同程度地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正是看到这一点,习近平一直在强调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和疾苦放在心上[3](P26),千方百计抓好安全生产[3](P227),倡导绿色生产和适度消费[5](P209),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从而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4](P370)。实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总结中国近代史,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这进一步明确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就要在发展经济同时也兼顾发展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事业,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然而要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人民健康,因为无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人民健康都是基础。因此,习近平认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P370)。自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批示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强调人民群众的生命重于泰山,要求地方和全国积极行动起来,打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总体战、人民战和阻击战,这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的高度负责精神。

最后,人民健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4](P37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随着社会发展,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后,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唯物史观也认为,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立刻会产生新的需要,而新需要的满足会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始终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他认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需求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多样的[6](P141)。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在组织起草党的十九大报告时,习近平调整了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中包涵人的健康需要。那么反过来说,人民健康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三、人民健康的影响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和周围事物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之中,因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在看待事物时,我们绝不能采取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而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习近平不但熟悉唯物辩证法,而且总是善于运用联系和变化观点来分析人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在习近平看来,人民健康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自从人从动物界超拔出来后,人有意识,因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然而人不是像动物那样只是经过本能适应自然界而得到生存,人是目的存在物,人的目的不同,决定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同,从而人的存在也就不同。新时期以来,随着物质生产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因而健康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健康已经变成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这说明人对健康的看法和认识不同,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将有所不同,换言之,人民群众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和人民健康观念有关。因此,人民群众是否健康,这首先不是有无条件保障的问题,而是人民群众有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人民群众要不要健康的问题。时下一些青年忙于成就事业,过于功利,结果身体透支而英年早逝,这是忽视健康的表现。又如一些青年学生不能承受学习和就业压力,最后走上自杀道路,这是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反映。可见,我们对健康的认知和内心心理对健康都有直接影响。为使我们的内在认知和心理有利于健康,我们就要认识清楚健康的重要性,并能通过学习和修炼,养成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健康与工作关系,承受必要的困难和压力,增强战胜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和信心,而不做完全的工作狂和压力困难的俘虏。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能准确地认识健康重要性,而且一直注重学习和修炼,将健康和工作相协调。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说道:作为中国领导人,“担任这样的职务,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工作千头万绪,当然我会区分轻重缓急……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是体育爱好者,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年轻时喜欢足球和排球”[5](P410)。

(二)外在影响因素

马克思曾说道:“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7](P67)人类历史已经表明,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在满足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之后,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9](P776)。可见,人一旦和动物相区别之后,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开展物质生产、政治、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怎么样,人本身就怎么样[9](P535-536)。准此,人虽然有意识,但是人受制于社会实践活动。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人都不能没有健康保障,反过来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制约和影响人的健康。

1.经济影响因素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而一当人从事经济生产时,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总会受到威胁。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北半球国家和民族总得发展水利事业,否则洪涝灾害或干旱都会程度不同地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在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采掘工业还是加工制造业,往往会有不安全事故发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一直在强调安全生产[3](P227)。

经济发展会给人的健康提供有利条件,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会给人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进新时代,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致使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因此,我国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上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即使一些家庭生活宽裕,有一定积蓄,但有时也会遇到看病难的问题,这集中反映了经济在制约和影响着人的健康。在看到这一问题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精准扶贫,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4](P88-89)。

2.政治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通过社会宣传和动员,使人有序劳动,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并通过制度与法律推动和约束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完成政治任务,从而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正当人从事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时,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政治就要发挥自己应有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仅清楚经济和政治关系,而且认为社会动员机制在抗击台风和应对公共危机中非常重要,他说道:“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动员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我们在防台抗台斗争中演练出来、成熟起来并不断完善的社会动员机制,不仅对防灾避险至关重要,而且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对做好国防动员、处置公共危机,包括处理重大安全事故、疾病灾害、突发事件等都有借鉴意义。”[3](P156)“我们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探索规律,完善预案,依托基层,发动群众,加强日常组织和演练,不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3](P156)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并组织开会,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全党全社会进行动员,立即启动运作社会动员机制,我国迅速掀起了一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这突出地反映了政治对于经济乃至于人民健康的反作用。

3.文化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对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正是由于文化之于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两个文明建设,并注重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等观念开始存在和发展,使得文化和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被搁浅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学校过于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造成一些学生杀死父母或父母和教师逼死学生的悲剧。对此,习近平深感痛惜,他明确提出要把学生从分数中解放出来,人生道路千万条,不仅仅只有考大学这一条[3](P5)。必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教给孩子科学文化知识,又应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心智健全、人格完善、体格健康[3](P162)。可见,文化对于人民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它是人民健康的影响因素。

4.社会影响因素

人一经从事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便会创造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而这些文明成果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自然这些文明成果为人的健康提供了条件,从而它们也就成为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就主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并明确指出:“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行动。”[3](P45)很显然,这里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健康发展在内的。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为老百姓健康提供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针,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

5.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它是由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则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只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在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以社会的方式组织起来和自然打交道,但由于历史和生产方式的作用,人总是程度不同地过度利用了自然,从而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自然就以各种不同方式报复人类,从而给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这种情况在近代社会以来愈演愈烈,人类已经不得不考虑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同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否则人和自然不可能和谐共生共存。因此,在习近平看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确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我国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不能不管[4](P394-395)。

四、人民健康的推进路径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卫生和健康方面我国面临二重挑战。如果我们不主动迎接挑战,那么必将影响人民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4](P371)。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人民健康事业。

(一)树立健康意识,注重健康教育,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早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就曾强调:“任何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发展’,都是不健康、不道德、不和谐的,也都不是真正的发展。”[3](P227)这即是说,发展再也不仅仅是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而应当是安全健康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发展。换句话说,在发展中我们应当树立健康意识,但健康意识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借助于健康教育,当然也要辅之以相应的健康服务。

目前必须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突出健康教育,就像习近平所说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在落后地区开展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促进贫困学生健康成长[4](P371-372)。在全社会,要引导公民转变健康观念,建设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使全民健康生活和全民健康保障深度融合[4](P372)。同时,要通过研究和宣传,使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为全民健康服务[4](P372)。

平时,“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妇幼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4](P372)。当发生重大疾病时,应当“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同时“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4](P371)。

(二)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和帮助,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这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方式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步了西方国家发展后尘。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国家由于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迅速,不到三百多年时间资本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之前历史上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资本主义工业化却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使得人类生存和地球生物延续都受到威胁。同时,资本家只知剥削压迫工人阶级,这不仅造成工人阶级极度贫困,而且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发展商品和市场经济,大力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发展方式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是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出现许多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通过反思批判西方国家发展方式,认为西方的工业化是一种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现代化,要是世界各国都去追求那种现代化,人类将面临崩溃。因此,西方的现代化是一种陷阱,我们应当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3](P118)。如果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那么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即在经济发展中不再重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要进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真正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3](P93)。为使人们明白这条道路的内涵,习近平曾用“两座山”理论生动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还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3](P153)。

为使中国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习近平主张循环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强调进行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分,使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得其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所约束和监督,使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者,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对山水林湖田草实行统一管理,并注重生态修复。最后,要在公民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公民尊重、顺应自然,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要下大气力整治环境污染,“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4](P372)。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4](P372)。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对食品来源和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管控,“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4](P372)。

当然,为满足老龄化和健康生活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展健康产业[4](P370),为养老和公民健康生活提供服务。

(三)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险体系

建国以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动员社会力量,全国拧成一股绳,先后战胜了天花、吸血虫和“非典”,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但是我国还得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享用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4](P371)。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供应保障水平。在市场化过程中,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的公益化水平。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4](P371)。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4](P373),为域内外健康治理提供保障。考虑到我国特殊情况,必须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经过四十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险体系。但是由于历史和人口原因,我国社会保险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需要,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使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稳步提高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使异地养老就医更为便利。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关心困难群众问题。在习近平看来,帮助困难群众一要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二要建立面向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3](P4)。到中央工作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帮助困难群体,打好扶贫攻坚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使我国“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4](P84)。

我们相信,经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考验,我国社会一定能够推进健康教育,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蓝天保卫战,通过完善政治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人民健康事业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