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漆器鉴赏(上)

2020-02-28 16:53院文清
收藏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礼器神兽漆器

院文清

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髹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画”。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西周漆器延续商代漆器之遗风,器仿青铜礼器。而生活用具类漆器已经蔚然成风,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中,发现的漆器层层叠叠,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髹漆漆器发展到了兴盛繁荣的巅峰时代。而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楚国漆器,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代表。楚国漆器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长沙楚墓之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省都有很多很重要的发现,尤以湖南长沙楚墓、河南信阳长台观、湖北江陵、荆门、枣阳楚墓所发现的楚漆器最为丰富,保存也十分完好。为楚国漆器的研究提供了弥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楚国漆器胎质呈现多样化,有木胎、竹胎、藤胎、陶胎、铜胎(图1)、石胎、皮胎(图2)、角质胎(图3)、骨胎、匏胎(图4)及苇编胎、竹编胎(图5)、藤条编胎、木心积竹丝线复合胎等。以木胎、竹胎为主,所占比例为百分之99以上,皮胎髹漆也较为多见,陶、铜、石、匏、骨、角、藤胎所见数量都很少。在木胎漆器胎体的制作工艺方面,榫卯结构的普遍使用,包括燕尾榫的出现,是一个突出的特征。而这个时期出现的夹贮胎漆器(图6),标志着漆器手工业技术进入到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楚国漆器出土的数量极多,品类繁众,据初步统计各种器型达百余种之繁,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丧葬器具、礼仪陈设器、礼器类明器、生活用器、乐舞器、车马器、兵器、杂器等几大类,而各大类之中又可分为若干亚类。

一、丧葬器具

丧葬器具主要是漆木葬具椁、棺、苓床等。

丧葬器具是战国时期漆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是直接用于埋葬所用,高等级墓葬中的葬具极为精美。葬具主要是椁与棺,还有放置在棺底的苓床。棺是装殓死者尸体的器具。棺置椁内,椁好似为死者在地下构建的房屋。椁室的规模与等级制度密切相关。棺椁髹漆并彩绘寓意神秘的纹饰图案,尸体躺在雕镂龙凤纹饰的苓床上,反映出古人丧葬事物之中一切都是受到事死如生、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内椁是目前考古发现体积最大的漆葬具,也是体积最大的出土漆器(图7)。由铜框架支撑,嵌装厚木板组合而成,长3.2、宽2.1、高2.19米。通体髹黑漆为底,用朱红漆、黄色漆彩绘纹饰。纹样有龙形蜷曲勾连纹、绹纹和勾连云纹。在椁的下方一角,设置有一个长方形孔洞,似为让灵魂出入的通道。

内椁中是主棺。棺内髹红漆。棺外表先涂黑漆,再髹红漆为底,又用黑漆绘纹饰。纹饰有蟠龙纹、蟠凤纹、神人怪兽,窃曲纹、龙纹、虎纹、蛇纹、鹿纹、鸟纹等。纹饰的布局也极为复杂,龙纹的形态多有变化,有双首龙、双身龙、人首龙、鸟首龙、龙凤共身等。在棺的两侧画有象征门窗的蒲格纹,在蒲格纹两边描绘有人首羽身、神面兽身、牛首人身的神怪形象,这些神怪手持双戈戟,似乎是在护卫着主人的门户,护佑着主人的魂魄不受惊扰(图8)。曾侯乙墓的棺体上彩绘图案所表现出灵魂不灭的观念更为明显。

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内棺(图9),棺内髹红漆,棺外亦是在黑漆层上髹红漆,在盖及两侧面用红、黄、褐、黑色彩绘龙凤纹。在棺两端彩绘变形凤鸟纹。图案中龙凤蟠绕,动感十分强烈,凤鸟作振翅起舞昂首鸣叫状。描绘的是一群齐声和鸣的凤鸟与奔腾飞舞的苍龙,回旋自如,且色彩斑斓,艳丽华美。在这华美艳丽之中,除了包含有深邃莫测的精神内涵之外,构图仿佛也给黑暗的阴森地下世界增添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活泼的意趣,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应该是出于对神灵的崇拜和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在棺椁上精心刻画龙凤纹饰和各种神像的目的,一要希望死者尸体得到神灵的保护,免受惊扰;二是要凭借龙凤的神力升天。

更为刻意设置的葬具是透雕的凤纹、龙纹、云纹的苓床。这些雕有龙凤纹饰的苓床放置在棺内,是死者躺卧之床,其寓意甚为昭明,是為承升天的功效而设置。湖南长沙仰天湖二十五号墓出土龙纹镂空笭床,造型是以变形的几何化龙体与具象的龙首相结合而构成。构图中有六个龙首,两端各对称两个侧视龙首,中间有两个俯视龙首,中间二龙龙体相蟠连,中间形成环节状。几何化的龙体分为双体上下相蟠,双体终端与龙首相连,龙爪、尾皆作勾云状。龙首尖角、卷耳、圆眼、长嘴作奋力向前状,嘴中双利齿。以龙作为墓主人入敛下葬的笭床,其宗教意义十分明朗。这件透雕笭床龙体,蟠缠龙体及脚爪在镂空间隙中,是一幅抽象化的透雕兽面纹造型。两端造型相同,为左右对称的龙所构成,龙体作对角形上下蟠缠,且穿一璧,龙首为大耳、凸鼻、棱眼、张嘴,作咆哮状。而蟠缠的龙体所表现的一幅兽面纹造型,眼、鼻、耳、嘴及角的特征明显。翻卷的龙尾为长角,卷角的脚爪为眼、鼻,穿璧处的龙体为兽嘴,对称的龙爪对利齿,外侧有弧卷下垂的腿及爪似为耳,特征明显,构图精妙,给本来就很神秘的龙形笭床增添了更为神圣的意境。

二、礼仪陈设器和礼器类明器

礼仪陈设器和礼器类明器是楚漆器中最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器物。楚文化的恢诡谲怪特征,不仅表现在楚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楚辞》里和先秦奇书《山海经》中,同样也体现在出土的楚文物之中,尤其是楚漆器礼仪陈设器中的一些怪异的艺术造型,恰好是为楚文学作品和史籍做了最好的注解和佐证。也可以说是彼此的相互印证。这些看似有违常规,不合自然法则的怪异兽体造型,正是楚先民在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上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种表现。也正是楚人富于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1.礼仪陈设器

礼仪陈设器则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宗教寓意的艺术品。器物造型有虎座飞鸟、镇墓器、避邪、鹿、神树、蟾蜍座鸟人、卧虎、盘龙、木俑、动物座屏等。这些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是战国漆器中最为精彩的器物。

虎座飞鸟(图10),亦称虎座立凤,更为准确的命名应该是虎座鹿角立凤。造型神奇雄壮,单纯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雕塑艺术品,也是楚漆器中最富特征的器物。以俯卧状的斑斓猛虎为座,凤鸟站立于虎腰之上,凤鸟展翅欲翔,引颈鸣笛,气势轩昂。最为奇妙的是在凤背插上天然的鹿角。尽管形体十分奇特,但丝毫没有怪异做作的痕迹,在形体的造型上是非常的自然和谐,生动活泼,给人以飘逸之中不失庄穆的神奇感,令人遐思无穷。虎为百兽之君,凤为鸟中之王,二者的组合就已经十分神奇了,更有鹿角的伸展,增加了形象的神秘色彩。有学者认为这种造型的意寓是将龙、凤、虎三者的组合为一体,可视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古代风神飞廉的神像,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引导灵魂升天的神物。

在战国时期的楚贵族墓中,有一种造型奇诡、神态狰狞的神兽雕像。学术界约定俗成称之为“镇墓兽”,也有学者研究指出此物似为楚人崇拜的地下君主——“土伯”的雕像,故可称之为神兽雕像。

神兽雕像的质地以木雕为主,往往施漆并加以彩绘。神兽雕像的基本形状主要由三部分所组成,即方座、兽体、鹿角(图11)。神兽的重要构件是兽体和兽面,其形态变化多端,有兽首与人首之别,有直体与屈体之分,有双头与单头不同,有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之异。兽首雕刻精巧,面目五官明显。二圆目凸额,獠牙长舌,屈颈弯体,身立于器座之中,有单头与双头之区别。兽身及兽面变化较大,形状也较为复杂,或为怪兽口衔蛇造型,或为怪兽吐舌状,或为人首吐舌状,或为怪兽奔腾状。兽身多彩绘云纹、菱纹及龙纹。神兽雕像其用途或谓避邪驱鬼,或谓引魂升天。其形制有单头、双头;龙首或人首等,是楚文化中最富有神秘意味的雕刻作品(图12)。

兽首上的鹿角几乎千篇一律。木雕神兽所用之角,主要取材于狩猎所获的真鹿角,极少用木雕角。神兽雕像的造型变化多端,而方座则始终是方方正正的格局,方座是神兽雕像的重要构成部分。方座据四方四维观念而加以雕刻成复杂的凸凹形状,以显示其内在的含义。尤其是标准型神像的方座,那稳重而特殊的造型,高低起伏具有规律的凸凹,更显得浑重和神秘。众所周知,古人的宇宙观念是天圆地方。神兽雕像自始至终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方形基座,方形神座恰好是古人“地方”观念的反映。神兽雕像无一例外是供奉于冥府之中,是地下之神灵的偶像,神兽的神座作为专供之用,当然就应说是“地”的象征。神兽居其上的正中,也应该是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和某种象征的含义。

神兽雕像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与民族环域中产生,并且具有能够代表特定文化观念的功能性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定地域中某个时代的某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物化象征。雕像在外型上力求表现威严雄奇的气势,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体现着时代的精神状况和文化传统。

龙形辟邪是与虎座飞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又一艺术佳作。根雕的神兽“辟邪”(图13)。是选用一根天然树根的自然形状雕刻成的一条奔腾状的龙体。龙首似为虎头形,头上昂,嘴中露齿,眼、耳、鼻、嘴、齿皆雕出。龙身扁圆长体,腰微低,卷尾稍翘。龙作跨步行状状。两前腿位于龙躯的右侧,两后腿位于身躯的左侧,右侧第一前腿较短,在龙体之上龙腿上衍生有多个龙首。该器具有镇墓辟邪之功能,故且称之为辟邪。而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为墓主人升天所准备的御驾工具。也有学者认为是乐器的底座。单从艺术造型的角度而言,这件器物也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根雕作品,在龙的形体上具有强烈的力度和动感,而在主体之上衍生出的多个兽首,分外显得生动,凸显出特别神奇的韵味。

在湖北荆州天星观二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木雕的蟾蜍立凤神人(图14),造型和寓意更是让人感到谲怪精绝。蟾蜍嘴里神奇的长有獠牙,头上生有分叉的尖角,尾部居然翘有羽翼。成为了一只长角生牙展翼的怪异蟾蜍。其实它是一种造型别致的龙。蟾蜍造型的龙属,在河南信阳长台观楚墓出土的漆瑟图案中也可以见到其踪影。长角生牙展翼的蟾蜍是先秦龙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其身上站立的是一只昂首展翅的凤鸟,凤鸟头顶的是一个上半身为人体,下半身是禽肢的神人,神人面目上衍生出鸟喙,十分奇妙。

木雕卧鹿(图15),鹿身整木雕成,鹿颈部与身榫接。鹿卧态,侧头,伸颈,腿跪曲,安静、悠闲。头插真鹿角。通体黑漆为地,朱漆彩繪勾连纹。鹿角彩绘线纹、勾连纹等。鹿作的脚侧卧伏,翘首顾望,神态娴静。饰彩精美,似为祈求平安,鹿鸣吉祥之瑞物。

动物座屏(图16)是楚漆器中的艺术杰作。在一个小小的屏框之中,组合性地雕出了几十个各具形态的凤、雀、鹿、蛇、蛙等交织缠绕,啄咬搏斗的动物雕像。雕像主题明朗,雕刻十分精巧,层次分明。雕像中的凤与鹿等动物形体的比例处理颇具匠心,凤比鹿大,明显突出凤地位的重要,或许凤鸟在此既是战胜神,也是保护神的缘故,凤鸟造像形体上的特别突出,给雕像主题赋予了神秘的色彩。雕像中的蛇食蛙、蛇吞雀、鸟啄蛇食蛇,都是自然界中十分常见的现象,而妙处则是座屏里的集天空飞禽、地上走兽、水陆两栖动物于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其高超的艺术创意真是令人赞叹。就这个小小的物件,囊括了雕塑的全部手段,看似透雕,实际是以若干圆雕加浮雕构成,再组合于规矩的长方形框中,凸显透雕之效果。框边及底座上的浮雕,却是真真切切,毋庸置疑。

2.礼器类明器

礼器类明器一般都相对粗糙,尤其是髹漆方面显得简陋,一眼就可以判断出是作为礼器随葬而专门制作的明器。

战国时期,贵族的生活中出现了既遵崇“周礼”,也无度追求生活奢华的状态。表现在漆器上的是“人器”与“鬼器”的并存并重,但在制作上的优劣程度有天壤之别。单从工艺的角度观察,出土的战国漆器中可以依据漆器制作工艺和髹饰的程度分为精髹漆器和粗髹漆器。有些精髹漆器兼具实用功能和礼器功能,而粗髹漆器为明器,只具有随葬礼器功能而无实用功能。漆器中的明器制作相对粗糙。鼎、簋、簠、敦、壶、尊、鉴等器物,都是用于宴飨和祭祀时的重要礼器,多为铜器,亦有漆器。战国墓葬中随葬的组合齐全的仿铜漆礼器,制作简单粗糙,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仿铜漆礼器与同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相同和相类,器用性质是与同时代的铜礼器是相一致的。

铜鼎的实际器用功能是烹煮器,《玉篇>有云:“所以熟食器也”。漆鼎显然不具备烹煮功能,当属明器类。即使是作为实用器,也只能作为盛食器具。作为礼器祭祀功能而言,则同于青铜鼎,是随葬、祭祀等礼仪活动最为重要的礼器。漆鼎流行时代较晚,当属战国时期。从胎质有陶胎漆鼎和木胎漆鼎,东周时期的漆器是以木胎漆器为主,只有少量的陶胎漆器。

河北平山中山国国王墓中发现有木胎漆鼎,胎质腐朽,仍能辨识其器型为鼎。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随葬的木胎漆鼎(图17),出土时已经变形损残,但仍能辨其器型是升鼎。升鼎是楚国青铜鼎中最具有特点的器物,以浅腹平底为突出特征。造型为敞口、束腰、平底附方耳;蹄足;腹部附有攀爬状的龙兽。器身髹褐色漆为底,朱红色绘纹。耳上绘涡形尖首云鸟纹,龙兽体上绘斑纹,口沿外侧绘涡云纹,腹下部绘菱形纹。

鬲,铜、陶质鬲是作为炊器,而漆木鬲显然是作为明器而存在。当然也可以作为食具,这件漆鬲(图18)配有漆木勺,定当是用作饮食器具。

簋的实用功能为盛食器。《说文》云:“簋,黍稷方器也。”簋又是重要祭祀和随葬的礼器,与鼎配套成组合。在考古发现中,铜簋较多,往往成偶数与鼎相组合。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漆簋(图19),器型与同墓所出土的铜簋器型相似。造型为方座圆腹簋。敞口,圆弧腹,腹较深。圜底,喇叭形圈足。正方形座,四面中底边有凹,四角形成矩形足。器腹内髹红漆,器腹外褐漆为底,腹上部用红漆绘涡形尖角云纹。方座四面以褐色漆为底,用红色绘十字形纹、用浅黄色绘穿插交叠在十字之间的双线方形纹。

簠实用为盛食器,史籍载为盛稻梁器。《仪礼·公食大夫礼》载:“宰夫膳稻于梁西。”《周礼·舍人》:“凡祭祀其簠簋。”是用作祭祀和随葬的重要礼器之一。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中发现有漆簠(图20),器型铜簠相似。造型为身、盖各半相合为器。长方形,平口。腹上部竖直,下腹内折斜收,平底。四角有矩形足。木胎,通体髹褐色漆,上腹直壁以红色线条绘连体的斜山字形纹,中间用浅黄色充填。矩形足部用红色绘三角形回纹。

敦实用为盛食器。《礼记·内侧》载:“敦牟卮匜。”郑玄注:“敦、牟黍稷器也。”敦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中的主要随葬礼器之一,与鼎、壶等成组合。漆敦造型仿铜器敦,有陶胎和木胎之不同胎质器。时代皆为战国中期。湖北枣阳九连墩M2中发现有漆敦(图21),为木胎。造型为圆形,盖、身各半。身有三钮足支撑,盖有三足钮为饰。敞口,弧腹,圆底。有对称环耳。通体髹褐色漆,腹部绘尖首涡形的云鸟纹,顶、底绘云纹。

壶为古老的器型之一,以盛酒、盛水为其主要功能。西周早期就有铜木复合胎壶。春秋时期出现有漆壶,仿铜壶造型。漆壶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周漆壶发现较多,类型各异,有圆壺、方壶、扁壶(图22)之分别。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有漆圆壶,与同墓所出铜壶造型相似(图23)。

漆鉴(图24),仿青铜方鉴制作。方形平口,方唇,深腹下内收,平底。器身两边各有一对称的木雕匍匐状兽形耳,另两边有对称的铜环。器内外髹黑漆,内壁口沿在黑漆地上再髹朱漆一周,外表黑漆为地,用红、黄彩绘变形云鸟纹。

尊是一种古老的器物,在商代就很流行,多为铜器、陶器。实际器用功能为盛酒器。在随葬器物中亦作为重要的祭祀礼器之一。漆尊发现极少,为木胎,在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器中有随葬(图25),是作为礼器祭祀器组合中的器物。器型同于铜尊,喇叭形口,长颈,腹部鼓粗,高圈足。素面。

战国仿铜漆礼器一般是成套成组合出现,有些与铜器陶器相组合,其功能是作为随葬礼器下葬。需要提到的是与仿铜漆礼器性质相同的随葬仿铜漆乐器的现象,在战国时期也较为普遍存在,不同的是仿铜漆乐器主要出现在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中,这与墓葬的等级有关系。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有木胎的仿铜漆编钟等乐器。仿铜漆礼器普遍出现与仿铜陶礼器的流行一样,反映出东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礼器神兽漆器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神兽》
浑沌之死
“神兽”返校全国部分地区开学时间表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漆器收藏三问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