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想法的调查分析

2020-02-29 05:47赵建彬潘刘丽吴欣瞳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意念独生子女比例

赵建彬 潘刘丽 吴欣瞳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最近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自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2-5]。有研究指出自杀意念是预测自杀行为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其危险因素与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相类似[6]。星一等以北京市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2],发现17.4%的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尤其是女生和重组/单亲家庭的子女,报告率较高。严红虹等以广州市的大学为调查对象[3],发现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7.4%,发现家庭关系与自杀意愿的相关性最高。王冰蔚对河南省的大学生进行调查[4],发现有自杀意愿的报告率为15.9%,郭乐倩等调查天津市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5],发现高达29.5%。国外学者Wilcox等连续4年对美国大学生进行跟踪研究[7],发现有12%的研究对象在大学期间曾产生自杀意念,还发现性别、抑郁、家庭暴力及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大学生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和寄托,但随着大学文凭的日渐泛值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群体正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特殊压力,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精神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媒体、社会以及自杀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大学生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探索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

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昌高校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共调查了855名学生,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10份。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体基本样本特征,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在学校相处关系,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四是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参考肖水源等人于1999年编制的量表[8],5个测项,5点李克特量表,Cronbach's ɑ为0.879。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见表1)。在大学期间有过自杀想法的人数有84人,占比10.4%。独生子女有186人,占比23%,调查的对象基本上是文科类专业,有702人,占86.7%。年龄结果主要在21~22岁,有500人,占61.7人。单亲的有52人,占6.4%,双亲都在的730人,占90.1%,还有其他家庭结构类型的28人,占3.5%。家在农村的有416人,占51.4%,城镇的382人,占47.2%。其他类型的12人,1.5%,女性622人,占76.8%,男性188人,占23.2%。

2 数据分析

统计软件使用SPSS 20.0,统计方法主要使用交叉列表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在大学期间,与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相处关系如表2所示。与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关系相处非常不好的分别有22人、12人和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7%,1.5%,和0.7%。与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关系相处比较不好的分别有18人、16人和2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2.6%。与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一般的分别有110人、272人和19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3.6%,33.6%和24.4%。与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关系相处比较好的分别有252人、294人和299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1.1%,36.3%和36.9%。与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关系相处非常好的分别有408人、216人和28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0.4%,26.7%和35.3%。

表1 描述性统计

表2 关系特征统计

自杀想法在个体基本特征中的差异分析。把独生子女、专业、年龄、家庭结构、家庭地址、性别等特征与自杀想法进行交叉列表分析,比较个体基本特征中自杀想法的比例,从而进行自杀想法差异分析(见表3)。对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18.3%)要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8.0%),卡方值=16.2,P<0.001。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和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分别为9.3%和10.5%,没有显著差异,卡方值=0.2,P>0.05。对于不同年龄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存在差异,19~20岁和21~22岁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分别为6.7%和13.3%,高于18岁以下和23岁以上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卡方值=12.9,P<0.001。家庭结构不同,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也存在差异,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为30.8%,远远高于双亲都健在的大学生,卡方值=27.4,P<0.001。农村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杀想法,比例为12%,高于城镇和其他地方的大学生,卡方值=25.3,P<0.001。性别不同,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也存在差异,对于男性大学生(11.6%),女性大学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要更高(6.4%),卡方值=4.2,P<0.05。

使用二元logical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关系对自杀想法存在影响。不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师生关系,或者是同学关系,相处得越好,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关系负向影响大学生产生的自杀想法,影响系数为-0.349,P<0.01。师生关系负向影响大学生产生的自杀想法,影响系数为-0.439,P<0.01。同学关系负向影响大学生产生的自杀想法,影响系数为-0.335,P<0.05。另外,从表4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对自杀想法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536,P<0.001。

表3 交叉列表分析

表4 回归分析

3 结论

笔者调查分析了江西南昌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的自杀想法以及影响因素,发现目前大学生自杀想法发生率为10.4%,低于已有研究的大学生自杀想法发生率。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关系对其自杀想法存在现在影响。对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没有显著差异。19~20岁和21~22岁的大学生产生容易产生自杀想法。对于双亲都健在的大学生,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自杀想法。相对于城镇和其他地方的大学生,农村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杀想法。相对于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要更高。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相处较好的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越小。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对自杀想法有正向影响。对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容易产生自杀想法的学生群体,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干预。首先,学校管理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相互了解的环境,增强学生之间的学生友谊。其次,大学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尤其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尽量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的关系。再次,学校管理者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问题,尤其是与家长有矛盾冲突的学生,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搞好亲子间的关系。最后,作为大学生的父母,也应该尽量跟子女多沟通,减少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猜你喜欢
意念独生子女比例
意念机器人(上)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人体比例知多少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涓滴意念汇成河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