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竞争力分析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2-29 05:47周建立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科毕业生

周建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今年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各级各部门领导反复强调稳就业、保预期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特别提到了,近年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职技能型人才缺口增大,培养高质量、高竞争力的优秀高职毕业生迫在眉睫。笔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综合分析2015届、2016届、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专业对口率、就业现状满意度等四个指标,聚焦深圳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就业竞争力这一人才培养核心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研究基础。

1 高职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竞争力现状

笔者选取工科专业中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建筑环境、汽车交通、生物化学等五个大类的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为保证数据真实有意义,选取高校2015届、2016届、2017三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表)。数据来源于学院质量年报及相关调研报告。

由下表可见,除2016届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毕业生外,近三年其他工科技能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5届汽车交通类、2016届建筑环境类、2017届建筑环境类和汽车交通类这两大专业群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电子通信类、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就业率逐年走高,计算机软件类稳步提升,化学生物类与往年基本持平。月收入是指毕业一年后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工科技能专业毕业生整体情况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计算机软件类、电子通信类、汽车交通类排在前三,平均薪酬高于全国1100元以上,机电工程类、建筑环境类、化学生物类高于全国500元以上。专业相关度除建筑环境类外,其他专业整体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环境类逐年升高,计算机软件类逐年走低,其他基本持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现状满意度方面,各专业大类整体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计算机软件类、汽车交通类、建筑环境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化学生物类2016届较低,2017届则有明显提升。

2 高职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竞争力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与理论研究型院校培养人才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技术技能的锻造与锤炼,高技术、高技能是它的典型特征。由于所学技能专业性强,市场对口需求岗位的吻合度更高,此类毕业生大多经过简短的岗前培训即能投入到岗位开展工作,可以有效缩短岗位适应的时间,大大缩减用人成本,有相应岗位缺口的用人单位更加青睐这一类人才。以学院为例,工科技能型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平均月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0以上,此类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稳步扩大。

近三年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竞争力相关数据表

2.1 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突出

高职院校大多以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为主,对技术技能水平十分重视,在专业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课程和练习,同时还会通过各类国际、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动手能力。专科培养大多是3年时间。根据培养方案,其中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要到企业做全职的顶岗实习实训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对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学院为例,根据近3届毕业生第三方评价的数据反馈,工科技能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运转的态势(92%以上),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在校园招聘活动中,用人单位反馈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表现满意度较高,动手能力较强,岗位适应较快。

2.2 专业特色鲜明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整,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通过精简、合并、取消等方式,将专业类别和专业数量进行浓缩,专业类型和行业市场契合度越来越高,如软件行业、电子行业、建筑行业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对口行业规模化输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学院为例,根据地域优势和产业布局,将原有110余个专业进行整合压缩,形成了16个行业大类二级学院和85个招生专业,与华为、ARM、阿里巴巴、平安、比亚迪等一流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ARM智能硬件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平安金融科技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3 职业期待合理

高职院校在国内普通高考招生录取顺序排在本科之后,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城及没有本科院校的高,再加上求学期间学到的更多是实际操作层面的知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本科、研究生都存在质的区别,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中小微企业和一些大企业的基层岗位,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期待较为合理,自身定位较明确。以学院为例,工科技能型近3年毕业生近3年的平均月收入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0元以上。这中档次的薪资待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同时,对就业现状的整体满意度维持在61%~80%区间,各年度行业大类仅有1~2个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现状整体比较符合自身职业期待。

2.4 创新创业能力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深圳大力构建低成本、多层次的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类型和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尤以工科技能技术创新型项目最为引人注目。以学院为例,近三年毕业生的创业比例维持在4%左右,略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3.7%。在201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89%)属于“机会型创业”,只有5%属于“生存型创业”。实际创业行业中,有20.8%属于信息通信、建筑、专业设计等,充分体现了工科技能型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和擅长领域。

3 不足与薄弱环节

3.1 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有待提升

对比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工科技能型人才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学生就业期短,每年真正用于找工作的时间只有3~4个月。铺天盖地的校园招聘信息,这些招聘信息都有一类共同的特点:信息量大,诱惑力强。这使得部分工科技能型学生被非专业对口岗位的薪资待遇、未来发展或单位本身所吸引,导致他们在最终选择就业岗位时出现对对口岗位由于不觉的现象,再加上近两年半的专业实操、专业训练,难免会对所学专业产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倦怠反应。这就造成了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的情况出现。

3.2 理论研究基础整体较为薄弱

高职专业大多数学制3年,除去顶岗实习和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不到2年。这与本科院校可以慢工出细活的培养方式差别很大,再加上注重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更多的时间都在提升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上,理论学习的时间和深度都相对较少,是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的通用技能相对较弱,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报考人数较少,通过率较低等。这些劣势造成了工科技能型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岗位发展上升空间受到了限制。

4 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竞争力提升办法

4.1 多方联动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认可度

随着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政府对接收和引进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等,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在一些优惠政策落地实施的同时,我们发现有些政策将高职院校的学生拦在了门槛之外。以深圳《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市政府令273号)等政策为例,对来深就业的不学生历的人才,政府会给与相应等级的住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 000元/人,硕士25 000元/人,博士30 000元/人,各区还有不同程度的配套资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则被排除在这项制度之外。深圳的企业有着巨大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用工的缺口。这类政策并不能增进此类人才的引入,反而使毕业生在通过横向比较,很有可能造成此类人才的流失,基础性岗位的用工需求无法满足,对深圳本地企业发展甚至是整个深圳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这需要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尽快研究出台鼓励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来深就业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来进一步解决此类毕业生未来发展晋升的通道和生活保障。

4.2 强化院校特色 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工科技能型人才要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成绩,必须要在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专业则要在自身特色上下功夫,将市场需求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将职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拥有优秀技术技能的同时,又能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统筹协调等综合能力,使毕业生能够在同类学生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创造能力。

5 小结

提升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学院为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特点,提出切实强化院校和专业特色,展现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自身优势等办法和措施,帮助高职院校工科技能性转热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科毕业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