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智能化的国际标准赋能

2020-03-01 05:14中国船舶集团七一四所吴笑风
中国船检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航运船舶

中国船舶集团七一四所 吴笑风

经过2 ~3年的热议,全球航运和船舶工业界对智能船舶的发展正逐渐回归理性。虽然每年全球范围内仍有数量众多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但热点议题正逐渐从理念探讨转向具体方案实施中的技术和标准问题。中国船舶集团714所国际海事研究团队一直在智能船舶国际(技术)标准化工作前沿保持参与,通过对ISO/TC8(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技术委员会)智能船舶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回顾与展望,讨论如何借助国际标准化平台融入智能船舶的全球发展。

ISO/TC8对智能船舶国际标准化的理解

ISO/TC8从2015年起就开始讨论信息化和智能化要素在船舶和航运领域的渗透。挪威专家Ørnulf Jan Rødseth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就‘智能化’而言,一直以来,船舶和航运业都可算作‘先行者’:二十世纪初,航运业即成为全球最早获得无线电频率分配的行业;航运是全球最早启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领域之一;防撞雷达和自动识别应答器分别于1974年和2002年成为船舶的必备设备……”实际上,随着航运业和船舶工业的发展,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目的也从最初的助航和增加船舶安全性逐渐衍生出对环保、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包括降低船舶控制和管理难度、减少人为误操作、提高设备及船舶营运的安全、优化船舶航行、控制燃油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等目的。

在ISO/TC8对智能船舶相关问题3年的讨论中,以下这些观点逐渐形成:

1、“智能”一词更偏向市场术语,而非技术术语。无论概念上如何炒作,对于航运来说,更安全、更安全、更高效和更环保对都最根本的需求。

2、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渗透是船舶和航运智能化发展的一大鲜明特点。ICT的升级应用实际上正在发生在所有工业部门,正在成为工商业生态中的“基础设施”。

3、应用先进的ICT降低人类驾驶的干预是合乎逻辑的,但无疑涉及上述因素和投资之间非常复杂的平衡。

4、智能航运的影响将是根本性和广泛的(现有的航运和船舶工业生态系统将经历重塑),而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进展取决于各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有效的合作与协作。

5、这是一个持久的、动态的过程。而国际标准化恰恰提供了一种赋能机制,可在海事法规和工业界实践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润滑。

6、更多的国际标准提案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提出。这就要求在“超前(proactively)”规划的同时,还要做深入落地的研究和验证工作以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

7、对ISO/TC 8而言,这些都意味着它应该与各利益方保持密切联系。

ISO/TC8标准化活动模式的发展

坚持联通海事立法要求和工业界实践,坚持与业界需求同步并及时响应,坚持开放、合作和协调是ISO/TC8自1974年成立以来就始终秉持的理念。至今,ISO/TC8都是ISO中最活跃的技术委员会之一,曾于2005年和2018年两次获得ISO最高奖项“劳伦斯·艾彻”奖。回顾ISO/TC8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标准化活动模式上的一些规律。

我们用下图大致描绘出标准化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生命力。其中,蓝色曲线代表技术研发(学术)活动的活跃程度;红色曲线代表产业化活动的活跃程度;绿色的钟形曲线代表产业对标准化活动的需求。

在ISO/TC8,早期的标准化活动(特别是国际标准化这样的较大范围的标准化活动)更多地出现在技术和产品经过充分测试、改进并被市场接受之后——即在成熟的应用基础上,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形成共识,固化为标准。因此,早期产出的更多是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更多的标准基于研发过程(如测试验证方法)和规则(如应对海事法规)出现。而近年来我们观察到,国际海事和船舶工业界技术和法规更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标准提案的提出可见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更早期,甚至前移到概念设计和原型阶段。这样的结果是,标准方案之间的潜在竞争(如标准提案的作用范围之间出现重叠)有所增加,标准的开发有了更快的步伐(更短的周期)。

在智能船舶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的3年多时间里,这一趋势是明显的。从更好地顺应法规、市场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角度出发,这几乎也是必然的。但这似乎又与标准化本身的理念“充分协商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立。因此,ISO/TC8在对智能船舶国际标准化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超前构思,稳步实践”的原则,已被普遍接受。

ISO/TC8的进展与策略

ISO智能船舶标准化工作主要以智能航运工作组(WG 10)为主,与导航与船舶营运分技委(SC 6)、多式联运与近海航运分技委(SC 11)、海上保安工作组(WG 4)等主体共同开展。截至目前,ISO/TC 8开展的智能船舶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

● 初步形成了“标准技术领域框架映射图”初稿;

● 围绕信息技术在船舶上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标准项目研究;以及

● 参与IMO关于自主船舶监管范围界定议题讨论。

详细的国际标准工作项目列表曾在本刊2019年5月《智能船舶国际标准体系版图》一文中有列举,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ISO/TC8关注的智能船舶技术领域虽广,但仍会以专业化的方式组织技术和标准项目的研讨。这要求我们在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组织方式上进行创新。例如,TC8已在“智能航运”工作组中尝试针对具体的技术方向设立多个专题专家组(panel)和研究小组(study group),分别开展标准内容的编写和潜在新工作项目的前期研究等工作,获得了积极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在策划进一步推动对“标准孪生(standard twin)”工具(见本刊2019年6月《超乎想象的“标准孪生”世界》)的研究,进一步建立起开放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信息互通平台。

我国智能船舶标准的国际化

当前,国际各方对智能船舶标准化工作的关注与参与力度持续升温。我国通过智能船舶相关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积累,形成了一些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实践案例和标准方案,值得向国际推广,占据船舶智能化技术和标准研究的“第一梯队”。我们认为,下一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智能船舶国际标准化工作力度:

一是保持对国际标准持续跟踪和参与。在重点方向(例如船载网络、船岸通信等)需要相对固定的人员队伍保持持续的跟踪和参与,特别是在非我国主导的工作项目中也需要争取深度参与甚至实质主导,从而在国际标准工作平台获得延续性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同时,在IEC、IMEA等业内影响力较大的标准化组织中的参与程度也需要相应提升。

二是继续加快智能船舶实践。对于技术类标准提案,通过实践案例论证标准提案的合理性是当前最为有效的途径。这其中既可以包括对我国新标准提案的验证,也可以包括对他国提出方案的验证,作为参与国际研讨的论据积累。考虑到目前ISO/TC8/WG10 每年两次会议的高频度,可以依托我国的智能船舶创新联盟优化资源,实现对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动态快速精准的响应。

三是积极谋划新国际标准工作项目,同时在新工作项目建议提出前重视范围边界和预案设计。目前跨行业领域的标准方案讨论增多,在准备新工作项目提案时对边界的设计不可回避,一方面需要尽可能覆盖技术和实践成果,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与其他标准化机构工作范围的协调,在标准预期效益和有利推进条件之间取得平衡。

四是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标准化活动中。对于国际航行船舶,采用与国际兼容的标准(不单指国际标准)是必要的。因此必然要将国际化因素纳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总体考量中。在其他行业领域(如汽车),已经有了在国内标准的研讨和编制过程中引入国外专家,提升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也许未来智能船舶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国际化理念和实践,形成具有国际特色的标准化生态。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航运船舶
大数据分析的船舶航迹拟合研究
船舶稳性控制系统研究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首个中文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发布
中国电信4G与5G互操作项目获3GPP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