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效应研究

2020-03-01 07:55张红梅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

张红梅,李 欣,赵 行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效应研究

张红梅1,2,李 欣1,2,赵 行3

1.中国智力和发展性残疾分级、评估与康复(运动)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450001;3.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河南 周口。466600。

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育锻炼问卷、自尊问卷和主观锻炼体验问卷对34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自尊、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心里烦恼维度得分在不同体育锻炼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锻炼与自尊、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维度呈正相关,对心理烦恼和疲劳呈负相关(P<0.01)。自尊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15.67,P

主观锻炼体验;体育锻炼;自尊;学生体质

1 问题提出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心理疾病多发[2]。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体的生理机能,而且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的调节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3]。所以如何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他们体育行为的坚持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主观锻炼体验是指从事身体锻炼者在进行锻炼后对于积极、消极情绪状态和生理消耗的主观体验程度。在以往的锻炼活动中获得积极的锻炼体验会有较强的锻炼欲望,而且有欲望进行持续性的锻炼行为,而如果个体长时间缺失这种正性锻炼体验会对以后的锻炼活动有所限制,从而产生逃避、排斥等一系列制约锻炼行为的现象[4]。

体育锻炼对人类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其改善心理素质的功能也是被众多研究所证实。体育锻炼可以加强认知、改善个体情绪、降低焦虑、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和谐等,因此,体育锻炼是影响个体健康水平的一关键要素[5]。主观锻炼体验作为锻炼后的主观感受与认识,受到体育锻炼的直接影响[6],积极的锻炼体验有利于增强锻炼意向,同时也更加有助于锻炼的持续性;消极的锻炼体验则会抑制锻炼意向、弱化动机强度、制约计划实施从而产生退缩且逃避倾向。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性情感体验[7],以及对自我的评价。在运动和锻炼心理学领域中,自尊常常用来检验锻炼后的心理效益。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对个体自尊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外研究显示,Ferudun Dorak对成年人生活满意度及自尊进行12周的体育锻炼计划干预,通过体育锻炼干预后,自尊呈现积极变化[8]。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都受体育锻炼的影响,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有研究证明,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的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体验呈负相关[9]。

本研究旨在更深层次地考察体育锻炼对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特点,探究自尊在这一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以求更好地改善主观锻炼体验、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学习和个体身心健康。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路径模型图如下图1 所示。

图1 自尊中介作用的理论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体育锻炼等级量表[10],量表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每年)、频率(每周)三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并以体育锻炼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体育锻炼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体育锻炼量最高分为18分,最低分为0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70。

2.1.2 Rosenberg自尊量表[11],量表总共有10个条目,,Cronbach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

2.1.3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12],量表包括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和疲劳三个维度,12个题项,采用7级李克特计分方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中间得分(4)为折衷。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和疲劳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6,0.85,0.88。本次调查3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0.88,0.87。

2.2 研究对象

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341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生245人,女生96人:涉及文、理、工、医、农专业,其中341名大学生在参与不同体育锻炼量的情况也明显不同,有185名大学生参与低体育锻炼量,336名大学生参与中体育锻炼量,101名大学生参与高体育锻炼量。

2.3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0 对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所有参数统计均以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体育锻炼参与等级的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和自尊得分比较

表1 不同体育锻炼量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和自尊得分比较 (x ± s)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以下同。

据统计结果表1显示,体育锻炼低、中、高3个等级的人数分别,185,336,101,结果表明,不同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大学生在主观锻炼体验中的疲劳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和自尊均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得知体育锻炼低、中、高3个等级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19,55;226,94;73,24。体育锻炼在性别上有差异,总体上男生主要参与高锻炼量体育活动,女生主要参与低锻炼量体育活动。

3.2 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自尊的相关分析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自尊的相关系数(n=341)

据统计结果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分别于主观锻炼体验中的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与疲劳呈负相关,与大学生自尊呈正相关。由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这5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P<0.05)。

3.3 自尊在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中的中介作用

表3 自尊对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效应检验(n=341)

注:SE为标准误

为检验体育锻炼和主观锻炼体验之间的关系是否是自尊为中介,使用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自尊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以主观锻炼体验为因变量Y,自尊为中介变量Z,以体育锻炼为自变量X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体育锻炼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锻炼体验中积极幸福感这一维度,负向预测心理烦恼和疲劳;加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以后,体育锻炼对主观锻炼体验正向预测仍然显著,自尊对主观锻炼预测也显著。这表明自尊在体育锻炼和主观锻炼体验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t=15.67,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4.30%。

4 讨 论

体育锻炼量在大学生性别上差异,男、女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所选择的体育锻炼量存在差别,这与国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3]。在中等体育锻炼量中,有226名男生,74名女生,高体育锻炼量中,有73名男生,23名女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女生较青睐低体育锻炼,而男生较青睐高、中体育锻炼量的活动。这可能是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文化差异以及男女生对于身体外貌的要求不同[14]。可能还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认为女生的外貌是以安静温柔为主,而男生应该是以活泼健硕为主,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后,男女体验到的积极感会存在较大差异,男生体验到的积极幸福感会高于女生。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一致,这也提醒我们在高校工作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在日常的体育课程中,要适当对女生讲授更为积极的体育理念以及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实施分组教学,让女生更加体验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幸福感[15]。同时也有研究证实,主观锻炼体验中的积极幸福感与个人精力存在正相关,积极幸福感是对参加完体育锻炼后的评价以及情绪体验,也就是个人的体力和精神越好,其锻炼后感受到的积极幸福感就越高。

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袁贵勇的研究一致,他对河南省1538名中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量对自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量对自尊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6]。自尊是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接纳的整体感受,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核心[17]。徐霞指出,身体自尊主要体现在一般身体自尊和具体身体自尊,前者具体表现在自我价值感,即个体对自身身体自尊的总体认知,后者表现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4个方面[18]。即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升运动者本身的身体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另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尊感,体育锻炼在加强个体生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身体自尊也随之提高,随着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整体自尊水平也相对提高。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参与程度越高,运动能力也随之提高,个体对自身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也会更加深入,其自尊的水平也会提高。

本研究表明,自尊的总得分在主观锻炼体验的3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9],大学生良好的自尊水平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面情绪,较低的心理烦恼与疲劳。贝蒂认为自尊的心理结构有6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生理上的安全感(远离对身体的伤害):感受生理上的安全意味着你没有被伤害或伤害的恐惧[20]。Furnham认[21]为,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积极乐观,有较好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改变情景而不像外控者那样企图逃避现实,所以能较好地应对各类问题,其积极幸福感相对高些。

大学生体育锻炼、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的相关分析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体育锻炼参与过低的个体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疲劳,不自信以及消极态度,会越来越倾向于难度低的体育活动,逃避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从而降低个体对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以及自信程度,降低了个体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越缺乏自信,对自我的评价越消极,越来越体验不到自我的价值感,对自我的认知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以往也有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会导致不良情绪和更多烦恼情绪[22]。这进一步说明了自尊在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中的中介作用,并且提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的重要性,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刘国永.对“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1~11.

[2] 田晓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锻炼态度的中介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 李 嫱,任文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73~1475.

[4] 董宝林,张 欢.性别角色、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与锻炼行为:链式中介模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5):414~421.

[5] 孟祥乐.体育锻炼对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延安体育精神的中介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03):153~157.

[6] 陈为民.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实证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06):76~79.

[7] 于 拓,毛志雄.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人格的关系[J].体育科学,2013,33(03):49~55.

[8] Dorak. The Effect of a 12-Week Physical Exercise Program in Adults on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elf-Esteem,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 The Anthropologist, 2015, 19(02).

[9] 贾晓丽.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9):186~187.

[10] 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1):5~6.

[11]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59~65.

[1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5~118.

[13] 任 军,符家庆,顾 问.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性别差异调查分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09):102~103.

[14] 王晋伟.研究生体育锻炼性别差异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5):138~139.

[15] 高绪秀,张剑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后主观体验相关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06):702~704.

[16] 袁贵勇,张美玲.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3):442~443.

[17] 王大贵,王大江,李学林.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05):27~30.

[18] 徐 霞,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 体育科学,2001,21(02):78~81.

[19] 孟祥乐.主观锻炼体验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59~1661.

[20] 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02):242~243,221.

[21] 张力为.客观身体形象与主观身体感受对生活满意感的贡献[ 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4(05):522~528.

[22] 高淑青.少体校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37(02):143~147.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ZHANG Hongmei1,2, LI Xin1,2, ZHAO Hang3

1.China Key Laboratory of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Sport)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2.School of Sport Scienc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3.Xihua Third Senior High School, Zhoukou Henan, 466600, China.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A total of 341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physical exercise questionnaire, self-esteem questionnaire and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The positive self-esteem,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positive happiness, and mental annoyance dimen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hysical exercise (P<0.01). Physical exerci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sitive happiness dimension of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sychological trouble and fatigue (P<0.01). Self-esteem plays a part in mediating the physical exercise and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15.67, P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Physical exercise; Self-esteem; Student physique

G804.83

A

1007―6891(2020)01―0061―04

10.13932/j.cnki.sctykx.2020.01.13

2019-04-08

2019-08-05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幸福感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