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城拉魂》看民族文化的抗战作用

2020-03-01 00:23李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研究

摘 要:柳琴戏《古城拉魂》是抗战剧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其巧妙地将地方戏曲拉魂腔、项羽精神和广大民众的抗日斗争有机融合起来,既表现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方文化拉魂腔艺术及先贤项羽精神在激烈的对敌斗争中得以传承、弘扬和发展,也充分反映了其在文化抗战中所发挥的宣传发动、团结凝聚、鼓舞激励的重要战斗作用。

关键词:《古城拉魂》 民族文化 文化抗战 研究

由曾汉才编剧、宿迁市柳琴戏剧团演出的柳琴戏《古城拉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专家的好评,入选了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先后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此剧巧妙地以拉魂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为轴心,讲述了庄班主等人为保护拉魂腔主要演员凌雪琴和庄家班人员免遭日寇屠杀,与日本侵略者之间展开的一场英勇不屈、惊心动魄的殊死斗争。他们最终完成了拉魂腔的保护和传承,谱写了一曲拉魂腔艺人奋起抗日的“生為人杰,死为鬼雄”悲壮战歌,彰显了民族文化在文化抗战中的重要战斗作用。

一、将拉魂腔的保护、传承与古城人民的抗日斗争巧妙结合起来

此剧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巧妙地将地方文化与抗战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文化,有着地域性和民间性的重要特征。而作为戏剧艺术的拉魂腔主要分布在苏北的徐州、宿迁、淮安地区,鲁西南、皖东北及豫东等地区,1949年后逐渐发展为苏北的淮海戏、鲁西南的柳琴戏和皖北的泗州戏等。拉魂腔是地方戏曲种类和民间文化瑰宝之一,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宿迁地区,1949年以前,其地方文化则集中表现在拉魂腔与地方历史名人项羽这两个方面,因为宿迁还是著名历史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拉魂腔与项羽是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也是当地文化中最为突出和耀眼的两张艺术名片。拉魂腔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和精髓,作为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与当地民众可谓须臾不可分离。“楚霸王家住在宿迁城南梧桐巷,故乡人千年传唱楚霸王”,宿迁人一直以霸王后人感到自豪,尤其是项羽重义爱民、宁死不屈的品德与精神更为世人传颂和敬仰。正是拉魂腔与楚霸王重义爱民的精神共同构成了宿迁地方文化的内核,亦是此剧的精髓所在。剧作家曾汉才先生巧妙地将拉魂腔、名人项羽与古城人当年的抗日战争巧妙地联系并融合起来,创作了大型柳琴戏《古城拉魂》。

二、拉魂腔在激烈的对敌斗争中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情节结构和人物设计方面,此剧以传统地方戏曲拉魂腔的保护、传承为线索,表现了广大民众在拉魂腔艺术以及先贤项羽重义爱民、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下觉醒并奋起反抗的斗争过程,凸显了地方文化在反对日寇“奴化”教育与抗日斗争中所发挥的宣传鼓动、团结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

整部戏剧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拉魂腔而展开的,也正是拉魂腔才将众多的剧中人联系在了一起。戏班班主庄仲年曾是拉魂戏班的主要成员之一,其师兄临终授命,将作为传家宝的一把古琴(拉魂腔的象征)交付给他,要他以后带领整个戏班谋生发展。因此,庄仲年一直以带领戏班生存、传承拉魂腔艺术为使命。在日寇侵略的战争年代,一个乡土戏班的生存很困难,庄仲年不得不率领戏班来到曾为同门师弟的伪警察局长马逸林所在之古城,得其庇护和资助才艰难立足。正在庄班主为戏班没有一个好的旦角演员而发愁时,他偶然间发现一位经常来看戏的年轻姑娘凌雪琴,模样俊俏,声音甜美,还特别喜爱拉魂腔艺术。他觉得凌雪琴是一个值得培养的旦角好苗子,而凌雪琴的母亲则死活不同意女儿从事拉魂腔的演唱。青帮头目江青云的两个狗腿子见凌雪琴才艺、品貌出众,尤其是与帮主被日寇杀害的妻子样貌相近,故欲强行下聘,逼其做江帮主的续弦夫人。就在凌雪琴母女宁死不从的危急关头,庄班主挺身而出,以其是拉魂腔学员学徒期未满为借口加以相救。青帮头目江青云出于对地方戏拉魂腔的酷爱,又因其骨子里有一种楚霸王后人重义气的性格,再加上伪警察局长马逸林的庇护,才放弃强娶凌雪琴为妻。哪知祸不单行,马逸林奉了日寇大佐的命令,让凌雪琴和戏班去为日军宣传演出,宁死不从的凌雪琴为避免戏班遭受日寇屠杀,被迫答应参加演出。演出时,她大胆改变日寇大佐指定的曲目《夸女婿》(意为鼓吹“日中友善”“东亚新秩序”),而改唱颂扬项羽英勇不屈精神的《村姑祭庙》,借此宣传抗战主张。日寇大佐气急败坏,指使警察局长马逸林捉拿、处死凌雪琴和戏班人员。同来观戏的江青云受凌雪琴歌颂楚霸王、痛骂日寇的激励,主动提出保护她离开这危险之地,但凌雪琴则以保护整个戏班、不忍一人逃生为由而予以拒绝。后来,庄班主出面请江青云保护整个戏班人员,江青云为报日寇杀妻之仇,也出于搭救凌雪琴和戏班的同乡之情而欣然同意,带领并保护他们投奔淮北抗日根据地。临别之时,庄仲年将古琴托付给凌雪琴,众人才发现古琴竟是拉魂腔一代祖师、凌雪琴的父亲凌圣德曾使用的古琴。从庄仲年的讲述中,凌雪琴才知道十八年前父亲在青岛为保护师妹不受日本人侮辱而惨死的真相。“多少年我未知生身父,却原来秉承血脉是拉魂。”曾坚决反对女儿凌雪琴唱拉魂戏的凌翠英也转而支持、鼓励女儿“放开唱,用心唱,唱你父亲未唱完的戏文”。班主庄仲年唱道:“我要你接过你父亲留下的琴,我要你接掌师兄留下的戏班,我要你让柳琴戏唱响黄河两岸,唱遍大江南北。”古琴是拉魂戏的象征,也是拉魂戏的传家宝,古琴的交接完成了拉魂戏的再一次传承。显然,拉魂戏新的传承使命也将由新人凌雪琴来担任。

庄班主为了掩护戏班人员逃跑,主动来到负责捉拿、追杀戏班人员的伪警察局长马逸林府上。他为保护戏班,想办法拖住马逸林,马逸林则为保护庄班主而有意留住他。在相互假意应酬的叙旧之间,马逸林受到庄仲年情愿牺牲自己也要保住戏班人员的自我牺牲精神、磊落坦荡人格的影响,更被庄班主、凌雪琴所颂扬的项羽重义爱民、宁死不屈的精神所鼓舞,决心帮助他们。尤其是在面临日军层层包围、自己同样已别无生路的严峻情势下,富有民族情、正义感的他被乡土之情、民族大义所激励,终于醒悟。最终,庄、马二人紧紧拥抱,一起拉响手中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正是地方戏曲拉魂腔的宣传、鼓舞与地方名人楚霸王项羽重义爱民、宁死不屈精神的影响和感召,才唤醒了民众的抗日激情,将人们紧紧地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形成古城人民奋起抗日的统一战线,凸显了地方文化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地方文化在反对日寇“奴化”宣传中的战斗作用

淮海地区的拉魂腔,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形式。此剧一开始,就表现出民众对拉魂腔这一文艺样式的喜爱之情。大幕还未拉开,一种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着强烈震撼力的拉魂腔音乐便骤然而起,继而传来的是幕后女声独唱的主题曲:“黄淮岸、运河旁,声声拉魂冲天扬。代代传、年年唱,古城不绝拉魂腔。”大幕甫一拉开,便是街头乡亲对拉魂腔以及重义爱民的楚霸王项羽这一地方历史名人的喜爱与思念:“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花鞋……拉魂腔一走,撂倒了七八九。”拉魂腔响彻宿迁城的大街小巷,显然已经成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戏班班主庄仲年说:“‘拉魂腔是黄淮人的魂……可别小看了民间的‘拉魂腔,它能以乐韵安定人心。不识字的老百姓,听一听拉魂腔的说唱,就会明白怎样去做人;失魂落魄的人听一听乡音土戏,就能找到回家的感觉。”这一番话更是凸显了拉魂腔在民众心目中不可动摇的神圣而崇高的历史地位。“楚霸王家住在宿迁城南梧桐巷,故乡人千年传唱楚霸王”,正如戏中所唱的,楚霸王项羽重义爱民、宁死不屈的精神更是得到后人的颂扬,这也是宿迁民众文化的“根”和“魂”之所在。

凌雪琴是剧作家精心塑造的重要人物,她是庄班主有意培养的拉魂腔的主角和传承人,是一个有着爱国思想的青年女艺人:“花木兰代父从军十二载,穆桂英天门阵前把兵排。樊梨花征西身挂帅,梁红玉助夫显奇才。好威武,好畅快,巾帼女子胜男孩……我多想有朝一日亮开嗓子尽情唱,风风光光演尽风流立舞台。”她热爱拉魂腔,更愿意成为拉魂腔戏的一员。由于受到爱国戏词的耳濡目染,她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以文化作刀枪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强烈愿望。当马逸林提出为日军唱拉魂戏,利用拉魂腔来帮日军粉饰太平时,庄班主就明确说道:“那丫头脾气倔,提到日本人,就咬牙切齿, 她不会答应的。”果然,一提到让她去为日军唱戏,她断然拒绝:“不,我不唱,打死我也不唱……这累累血债未清算,怎可为日寇掩罪唱赞歌?……宁可命丧黄泉路,决不屈膝助恶魔。”其话语斩钉截铁,誓死不从。但是,日军以整个戏班人员的性命相要挟,她无可奈何,只得勉强答应了下来。到了戏台上,她居然一改日军大佐指定的曲目《夸女婿》,而唱起了《村姑祭奠》:“小村姑,清明节,踏春郊外;霸王庙,敬炷香,供在案台。敬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敬霸王,勇冠天下多豪迈。敬霸王,刚正不阿无媚骨;敬霸王,敢将恶鬼脚下踩。敬霸王,破釜沉舟,铲除暴政,百二秦关终属楚;敬霸王,宁折不弯,不过江东,悲歌一曲传万代。”“小小村姑只敬英雄不敬鬼,霸王后代铮铮铁骨志不衰。”她歌颂楚霸王项羽神威勇武、重义爱民、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人们奋勇抗战。“权将歌喉作箭矛,戏文一曲作声讨”,她改戏骂“鬼”,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在她的宣传与鼓动下,民众们觉醒了,愤怒谴责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罪行,指责认贼作父、卖国投敌的汉奸行为,就连青帮帮主江青云也为凌雪琴的民族大义和勇敢行为所激励:“我要去从军,扛枪打鬼子,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都说鬼子闻新四军而丧胆,前阵子新四军淮北根据地派人来劝说我共同抗日,我还在犹豫,可现在,我准备带着弟兄们去投奔。凌姑娘,跟我一起去吧。”他毅然提出保护凌雪琴脱离危险境地,并受莊班主之托带领整个戏班人员投奔淮北抗日根据地。庄班主说道:“你唱得好哇!你这一曲唱出了中国人的士气,唱出了中国人的不屈,唱出了中国人的反抗。……如果我们人人都求保命,个个都怕祸临头,国家就要灭亡,民族不复存在。雪琴,你这一曲唱醒了古城百姓,唱醒了师父。”拉魂腔传人凌雪琴正是用拉魂腔的戏剧形式,唤醒了民众的觉醒,鼓舞民众与日寇侵略者做斗争。她更是大胆改变演出曲目和戏词,揭露日军侵略中国、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以及鼓吹、宣传和推行所谓“日中和善”“共存共荣”的“大东亚秩序”,意在实行一种麻醉国民思想,诱惑中国人放弃抵抗而甘当亡国奴的“奴化”教育与文化侵略政策,这无疑是想从意识形态上来瓦解和毁灭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和文化认同。因此,抗日战争的另一面就是“反奴化”的思想斗争。故邓小平指出:“与敌展开激烈的思想战是今天的严重任务……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需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随时给敌人的奴化政策以有效的打击。”a“小小村姑只敬英雄不敬鬼,霸王后代铮铮铁骨志不衰。”凌雪琴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通过改变曲目和戏词,借歌颂楚霸王,怒斥日本侵略者,鼓舞、激励民众奋起斗争,以全面、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凌雪琴坚贞不屈的人物形象,视死如归、正义凛然的斗争精神,嘹亮高亢、充满激情的深情演唱,既像冲天的号角,又如迎风招展的旗帜,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加快了民众的觉醒,激起了民众的斗志。以拉魂腔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在反抗日寇侵略的伟大战争中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正是拉魂腔与项羽精神,将地方民众和各种力量紧紧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展开了对日寇的英勇斗争。这就是作为地方文化的拉魂腔与项羽精神,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时期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宣传抗战、激励民众的巨大精神力量,一种由此凝聚成的全民团结爱国、奋起抗战的强大力量,一种与日寇殊死斗争的反抗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拉魂精神。《古城拉魂》大力挖掘地方红色题材,讲述了宿迁人民在拉魂腔与项羽精神的鼓舞下,在文化战线上与日寇做斗争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老城普通民众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一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一种不畏暴力、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一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古城拉魂》由此唱出了一曲拉魂艺人文化抗战的悲壮战歌,既让极具地域特色的古老戏剧拉魂腔“走得更远,唱得更响”,也使得其就像火凤凰一样涅槃重生而永远传承。中国人民在日军侵华的隆隆枪炮声中觉醒,在民族文化的旗帜下凝聚,受先贤“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精神激励,在“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精神感召下走上抗日的战场。这当中,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黏合剂,也是凝聚和团结中国人民抗战的一面旗帜”b。

a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5页。

b 高强:《抗日战争时期炎黄文化的勃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40—151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盐城现代戏创作研究》(编号:2019JAS1783)

作 者: 李晓,硕士,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