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及其诗歌创作的历史同行者

2020-03-01 00:23田思博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玛丽娜李清照诗词

摘 要:穿越地域、时间的界阈,人类对“诗歌美”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现代社会,随着女性角色的升级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一大批的女性作家和女性诗人出现在世界文学领域。然而此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诗人和女性作家都数量较少,扬名于世者屈指可数。例如在我国古代唐宋大诗人、大词人中,李清照可谓是唯一达到了妇孺皆知程度的女性词人。而在近现代俄罗斯诗坛,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与其他男性诗人相较,仍难掩其光辉。跨越了近千年,但她们的作品都是我们透视其在女性视角下通过诗歌来表达真挚情感的窗口。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两位中俄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诗人及其作品,暂缺乏一个对比性的分析研究。笔者相信,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后续更好地对比两位女性作家的诗词学创作以及认识到两位互为诗歌创作的历史同行者的身份将会很有裨益。

关键词: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李清照 诗词 创作对比 历史同行者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俄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座里程碑,她跻身于俄罗斯近现代文学大家之中,是近现代俄罗斯大诗人之一,其作品与同一时代的其他诗人和流派相比较有其特色,是她个人内心情感和生活的真实反映。由此她享有“20世纪第一诗人”的美誉。相比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李清照出生的时代要早得多,她于1084年3月13日出生,于1155年离世,她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诗词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几千年中,李清照是为数不多的凭借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性人物,由此李清照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的年代与李清照相距八百余年,表面上看,两人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民族和地域上的诸多差异,进而容易产生两者的诗歌应该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的理解,而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其实,两人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这种相似之处表现在她们的诗歌作品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与二人相似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及性格特征相关。

一、相似性对比:诗歌对象、内容和风格

(一)诗歌对象的相似性

诗歌以其语言凝练展现作者丰富的情感。在爱情诗的创作过程中,女诗人往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感触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张力。两位女诗人在创作上都重抒情,“爱情”在她们的创作前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们将自己的感情诉诸其爱情诗句中。

在少女李清照身上便可感知其才气。如《点绛唇》一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秋千”“露”“花”等意象的使用,“蹴罢”“慵整”“溜”“倚门”“回首”“嗅”等一連串动作的表达,奠定了清新活泼、可爱的情感基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害羞又活泼、天真烂漫、憧憬着爱情又羞于表达的少女形象。这又何尝不是待字闺中的女诗人的一个可爱生活片段呢?!

同样,当茨维塔耶娃升入七年级时,长她九岁的尼连德尔向她求婚了。年轻的茨维塔耶娃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一突如其来的追求,她先是拒绝,然而紧接着又开始痛苦。对于这一纠结且痛苦的感觉,茨维塔耶娃将之书于自己的诗篇之中。

那么早——你向我尽情诉说!那么晚——我才逐一破解!天气渐暗,护窗板关闭,夜色渐渐降临,笼罩了一切,我爱你,很久以前的幻影,爱到终生——只爱你一个!(《伤别离》,1910年)

诗中描写了一个十分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我爱你”“爱到终身”,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强烈的愿望。“那么晚——我才逐一破解”,对待突然来临的爱情,一颗懵懂可爱的少女心表露无遗。然而,当爱情真正抵达时,女主人公又满怀忧伤和无奈之情,她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来面对这一切,“那么早——你向我尽情诉说!”“我爱你”,却也只是“很久以前的幻影”,对于这一象牙塔式的爱情,她是“爱到终生——只爱你一个”的。所有这一切又略带伤感,“天气渐暗”“笼罩了一切”,黑暗中我也难以看清这想象中的幻影,但我却依然爱着你。这一描写是茨维塔耶娃的切身之感,因此我们读来也会深有同感,这便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极强感染力。

四季更迭往往会使诗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这是一个让诸多诗人感怀的对象。当然,四季的不同体验也会带来不同的诗篇,古今中外亦然。茨维塔耶娃亦是如此,刚刚经过漫长冬日的忧伤,诗人对于这一压抑了一段时间的情感终于得以释放的事实并无太多轻松和开心的情绪;相反,迎来的却是对春光的不安,听着留声机的哭泣和幽怨的音响,甚至还带一丝愁意。

空中……听,邻居家的留声机哭泣,发出幽怨的痛苦音响,无尽的沮丧与这声音应和……多少感慨,轰然崩塌,俱成以往!(《四月的复活节》)

诗中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描写了一个这样的女主人公,她的内心是复杂、纷乱、相互斗争的,“无尽的沮丧与这声音应和”。细细想来,这一“愁意”,可能是作者茨维塔耶娃在幼年丧母、养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作者的现实环境下而产生的。相较而言,李清照的幼年和青年虽较为顺利,却也不乏抒发愁怀的诗词。

(二)诗歌内容的相似性

在不同时期,二者的诗歌在内容及由内容抒发出的情感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青春时期,两人的诗歌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作品大都清新、明快,她们对爱情有憧憬、对青春有感伤、对自然有热爱、对未来有向往。

茨维塔耶娃在幼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表现出极高的诗歌创作天赋,在十八岁时便整理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引起了较大反响。她甚至将世人分为诗人和其他人两种,足见她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她早年的诗歌也表现出对爱情、青春和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少女时期的纯真情感。年少的她写下《从童话到童话》:

亲爱的,在这个冬天的黄昏,请像小男孩一般,和我在一起。不要打断我的惊奇,像一个小男孩,总是在可怕的奥秘中,让我依然做个小女孩,哪怕已成为你的妻。

时间从整个忧伤的四月到了冬天的黄昏,但“我”依然满怀童真、充满惊奇,对未来充满憧憬。此时,依然还让“我”做个小女孩吧,“哪怕已成为你的妻”,也不丢那份纯真,如此这般,一生都可以是从童话到童话的生活,表达了茨维塔耶娃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之情以及对爱情、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从她的小书斋,进入到了无限追寻爱与美的大世界。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也聚焦甜蜜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凭短短尺幅,女词人以独有的方式描摹出了早期生活的情态和优美怡人的境界。只不过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饱含父母呵护的成长环境中更加天真率直。

青年和中年时期,两人逐渐经历了生活的风波和各种压力的打击,其诗歌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更多对人生、社会现实、爱国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

出国与参战的丈夫会面后,茨维塔耶娃开始了侨居国外的生活,然而这段生活却是痛苦悲惨的。初到国外,她面对的并非欧洲工业化所带来的“幸福感”,相反却是因侨居的身份、个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黑暗现实的抨击而逐渐被主流文化疏远,致使其生活更加困顿,但其思想更加独立。当然,也正因如此,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对悲惨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鞭挞。首先是对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工厂进行了猛烈抨击,这是她对看到的工厂里那些贫穷工人现狀的一种反映:

烟囱!烟囱!扭曲的额头最后喊道:我们还在这里!……受尽苦难!鲜活的肉体!……所有绝望的老巢。(《工人》)

“烟囱”,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见证,却是“扭曲的额头”。因为它造成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这一现实情况使她震惊不已,也令她更加伤心。但她不会沉默,更不会停止发声,无论社会如何在物质上摧毁她,她都不会放弃对社会现实的声讨。

还有她对巴黎城郊贫民窟的真实反映:

啊,穷苦人!声讨支离破碎的生活!……为生存而做斗争……这里没有空余的位置,也没有烤面包的香气。……在民众复仇之时那幢房子便不再可怕!(《幕布》)

她是黑暗现实的抨击者,是贫困人的发言者,她向社会呼喊着“为生存而斗争”。在当时的巴黎,穷苦人过着支离破碎的生活,他们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牺牲品。“这里没有空余的位置,也没有烤面包的香气。”但她同样满怀乐观之情,她的诗歌也感染和激励着社会大众。

而出嫁后的李清照,开始经历生活风波的打击。先是1102年父亲李格非因政坛动乱而被赶出京师,后是1107年公公赵挺之欲辞相位且不久而卒,赵明诚兄弟还因政敌蔡京而锒铛入狱。此间,生活的风波和压力逐渐褪去了李清照少女时的无忧无虑及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李清照凭“半夜凉初透”五字的内容将佳节重阳深夜孤独落寞的凉意袭上心头时的苦意描摹得淋漓尽致,借“以黄花喻佳人憔悴,用瘦暗表相思情深”的内容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怀念是一种很痛苦的经历,尤其在中国传统佳节之际。

四十四岁的李清照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以及再婚后社会关系的疏远等多重打击,其诗词创作也进入后期阶段。《夏日绝句》是一首南渡后,在其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前出自对家国的关心所写的词,但词风却从清新变为深沉。

到了中晚年,两人的生活都是非常悲惨的,李清照面临的是国破、家亡和社会关系的疏远,茨维塔耶娃也类似——生活的极度贫困、朋友们的疏远、丈夫的离去等等,孤独、贫困、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排挤使这两位“女强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诗歌内容上则更多的是对晚年悲惨生活的感慨和记录,也多了对美好过往的感怀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当法西斯入侵被她视为儿子故乡的捷克斯洛伐克时,她时刻注视着捷克事态的发展。她奋笔疾书,一气写成了组诗《致捷克的诗章》。该诗可谓她创作的一大高峰,诗的动人之处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对人民的爱与对法西斯的恨的双重交织。

茨氏在《致捷克的诗章》中抒发了对法西斯的愤恨;李清照也因国破与家亡且恨且忧,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李清照通过这首《蝶恋花》道出“永夜”一般无尽的国破家亡之恨,“酒美梅酸”、春色正好的乐景含带着丰富的往昔追忆,反衬出其深厚的感伤愁怀,在委婉曲折中运笔浑成,似剥洋葱般层层深入,让我们感受到长调铺叙的力量。词人对往昔的追怀和对家国社稷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歌风格的相似性

表面看来稚嫩的茨维塔耶娃,尝试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正如她在十八岁这样一个时点发表了自己的诗集一样。之后,她在《送给一百年后的你》(1919年)中的思考更加深入——对待生命、生存和死亡,作者是释然的,同时她也深信自己在当时写给一百年后的“读者们”的信是可以被“他们”“看到的”。此时的她仍处于较为顺利的人生阶段,其诗歌风格也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与茨氏的思索性相比,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又不失率真,款款深情与淡淡忧伤在字里行间缠绵。或音韵朗朗、回味悠长如《一剪梅》;或独步古今、神采飞扬如《夏日绝句》。但总的说来大多是关乎爱情和抒情的诗词。风格是清新脱俗、率真、细腻但又情深义重的。

茨维塔耶娃也写过率真、朴实的诗,她的诗歌同样以爱情诗和抒情诗为主,如《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哪儿来的这似水柔情》等等表达的都是对情人、丈夫、故乡和国家的不同情感,诗词直白、简洁,大量使用排比、对比等手法,情感丰富。其诗歌的感染力如温暖的双臂紧紧拥抱着读者一般,在这温暖的臂弯里是她咀嚼生活后生出的多愁善感和对爱人、家、故乡和国家的深情厚谊。还有她献给丈夫的诗《我在青石板上写》——诗人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情,诗人潮水般的感情炙热、真诚。与李清照相比,她笔下的女子更多是高傲、痛苦、孤独、犹豫的。她的诗歌多半不是对甜蜜爱情的诉说,而是对爱之欲的抒发或者爱之痛的倾诉。这也是诗人孤独、高傲、奔放的性格的写照,她的爱是火热的、悲剧式的。

到了晚年时期,两人由于相似的悲惨命运,在诗词中更多地体现出悲切、伤感的意味,大多是对悲惨命运的感慨、对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等。茨维塔耶娃的《祖国》描述了诗人对爱情、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感慨,带有悲切伤感的意味。

二、相似性形成原因分析:家庭出身、生活经历及性格特征

(一)家庭出身的相似性

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宋朝大词人李清照出身于官家,父亲官至礼部员外郎,虽然不是科举出身,却是当时有名的作家,与苏东坡常有往来;母亲也出身名门,是达官贵人之家,所以李清照出身书香氤氲的富贵之家。同样,俄罗斯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身世与之相似。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教授,母亲是钢琴家,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

(二)生活经历的相似性

她们生活经历的相似性主要体现于幼年教育、和睦的夫妻关系、悲惨的中晚年生活等方面。茨维塔耶娃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呵护,她天资聪颖,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六岁就能用法语、德语写诗,母亲希望她成为钢琴家。但可惜母亲早逝,在她十二岁时就离开了她。母亲死后,无人看管的她养成了任性妄为、自由不羁的个性,与此同时她也开始专注于诗歌和文学创作。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下创作出一些以爱情和青春为主题的诗歌,从此登上俄罗斯诗歌和文学的舞台。李清照父母同样也较为开明,从小就让她饱读诗书,也不禁止她看诗词歌赋、笔记小说、遗闻野史等。优越的出身、良好的教育、在良好环境中的成长让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诗词方面的天赋,终成为宋代大词人。在品尝过爱情的甜蜜和夫妻关系的和睦温馨之后,她们都遭遇了中晚年悲戚的生活境况。逆境是创作家的宝贵财富,更是其坚韧、纯洁品格的体现。

(三)性格特征的相似性

在这样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下,两人所形成性格的最大相似点便是独立和坚持自我。

茨维塔耶娃早年和青年时期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父母给了她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她十八岁便发表了自己的诗集,对有的诗人而言初入诗坛不免效仿他人,但她并没有,更不屑于此,而是坚持独立创作。时光荏苒,随着经历一些事情,尤其是在国外侨居一段之后,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此时她对于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逐渐改变了态度。但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她依旧坚持着“日记体”的诗歌创作,而且也正如其本人所言:绝不写不好的诗歌。

在婚姻方面,她嫁给了相爱的军官埃夫隆,并育有一子一女。在经历了一段幸福生活后,其生活境遇发生了变化。十月革命爆发后,丈夫不得不离开俄国,而她在国内也饱受战乱之苦,小女儿因贫穷和疾病死去。后来她移居国外投奔丈夫,在国外待了十七年,创作了不少佳作。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纳粹入侵法国,巴黎沦陷,她不得不再次离开巴黎回到莫斯科,可等待她的却是可怕的灾难,随着女儿入狱、丈夫被捕并枪决,在贫穷潦倒中,绝望的她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清照从出生到青春时期都生活优裕、爱情顺利。但是到了中年和晚年后,因父母皆亡,丈夫早逝,加上北宋为金所灭、国破家亡,李清照不得不逃到杭州避难,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晚年的生活比较悲苦,这也反映在其后期的诗词之中。李清照的性格是独立、自强、自信的。她并不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同时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大事。晚年她顺从内心改嫁张汝舟,发现其可憎嘴脸后毅然离异,其行为虽未必与世俗相符,却体现了其独立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自然也在其作品中显露无遗。这些经历也是李清照自成一家的作词风格形成的原因。

三、诗词流派相似性的分析

从诗词流派来看,两人的诗词在演变次第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二人专注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内心世界。善于对与他人、事物的情感联系进行刻画和描写。其诗歌正是她们人生经历、感悟和情感的真实表现。可以说,在诗词中,作家除了自由抒发情感、张扬个性外,更多的是把诗词当作一种精神寄托,沉浸在对美好过去的回忆、想象中,以求获得安慰和放松。

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主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作为白银时代的天才女诗人,她游离于众多文学派别之外的同时,却无法脱离整个时代,其精神特质在世纪之交的时代氛围中形成。她在接受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同时又从本国诗人创作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从浪漫到现实,当然,因为追求“真正的生活”并要将这种现实诉诸笔端,之后,她的诗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也有一点跳跃,所以其后期诗歌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读懂。1916年开始,她的詩歌愈发成熟。作者所处的时代动荡剧烈,社会事件相继爆发,内心感受日益紧张,她因此写出《天鹅营》等“现实题材”诗作。

李清照被后人视为婉约派的同时,但一部分学者认为,李清照的词不仅有婉约派的词风,也有豪放派的特点,如《长寿乐·南昌生日》。按照西方古典美学,早期的李清照应该属于秉承古典主义旨趣的浪漫主义。她的词,布置精当、文辞洗练、动止优雅,如果没有精良的教养绝写不出来。她的很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炽热的,比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听出其内心的呐喊。然而,毕竟她在词中没有突破表达的节制,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自我放纵,毕竟她还是一位大家闺秀。

有的专家指出了李清照词的现实主义一面,因为现实主义在当代审美中具有责任担当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李清照的词反映了她的时代,而且她本人确实饱尝世道动荡的凄风苦雨,她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敢于自我担当与个性独立的女子之一。同时,她的词表现的主要视角是她个人的情爱、思恋、落寞以及后期的豪情,她对时代和社会的感受是通过这些间接折射出来的。遭遇悲惨、命运坎坷使得她的作品深蕴家国兴衰之痛,反映出动乱的社会悲剧,更富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所以,她的感情基调已从儿女情怀转变成家国情怀,创作文风也从少女时期的浪漫转换为现实主义基调。在嫁给张氏男子的时候,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于是便离异了,因为此时她已然活成了一个“大女人”。茨维塔耶娃从少女时期的浪漫文风转向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这种流派的转变与李清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超现实主义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维度。超现实主义文学虽看起来与现实主义关系不大。然而,每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学传统:“超现实主义”文学并非无源之水,它是对彼时仅满足于对现实表象庸俗描摹的所谓的现实主义的一种批驳,却仍与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的理念和技巧上有着绵密的承继关系。在这一层面上,二者创作的流派演进具有一定的承继性。

四、结语

总体上看,读茨维塔耶娃的诗侧重思索,品李清照的词强调感受,她们的诗词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就爱情诗而言,李清照的词多委婉曲折,茨维塔耶娃所写也满怀感情却更加直抒胸臆。这背后有时代因素、历史因素、民族性因素、诗人自身经历的因素和语用偏好等因素。尽管诸多因素为诗词加入了变量和文化多样性,但其中传递的人类共通的伟大而美好的情感是历久弥坚、感动人心的。通过对其人、其诗歌作品的对比和分析发现,茨维塔耶娃和李清照的作品在诗歌对象、内容和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家庭出身、生活经历及性格特征等是这些相似性形成的原因。二者可谓诗歌创作的历史同行者。

参考文献:

[1] 安娜·萨基扬茨.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M].谷羽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方波,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3).

[3] 莉·费勒.诗歌战争死亡[M].马文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4] 娄自良.温柔的幻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5] 谢学钦.李清照正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作 者: 田思博,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和文化及俄语语言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玛丽娜李清照诗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