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在武侠小说中的应用

2020-03-01 00:23丁方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项羽

摘 要:《垓下歌》作为英雄末路的悲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曾拨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也因此被后世广为引用。本文主要将垓下歌与武侠小说进行结合,分析垓下歌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奠定基调,暗示内容;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渲染环境,构造情节三部分来进行分析。从中对比《垓下歌》在《史记》中与武侠小说中的不同进而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垓下歌》 武侠小说 项羽

一、垓下歌在武侠小说中的出现和作用

垓下歌出自西汉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项羽本纪》一篇,这首歌谣是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时的千古绝唱。这首歌在后世被广泛传唱化用,尤其是在武俠小说中,如金庸的《天龙八部》,古龙的《铁骑令》《小子情仇恩仇剑》,上官鼎的《少年追命》《少年铁手》等。在中国传统的小说中,作者总是引用诗歌来抒发情感、渲染小说的氛围。有的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歌来暗示人物的命运和推动小说发展的情节。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垓下歌》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一)奠定基调,暗示内容

基调主要指作品的情感色调,总的风格特征。《垓下歌》多次被作者用来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比如说在《少年铁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像西楚霸王暗呜叱咤,千人皆废,在垓下受困时,曾泣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其实只是失败者的哀歌,至死不悟,只把战果推诿于‘时不利兮。”当时的处境和项羽的处境有相同之处,张三爸被人追杀不得已一路逃亡,一路上经过各种打斗到霸州只剩下小女儿和两名师弟、五名门徒了,这时张三爸心中感慨吟下此诗。当看到张三爸吟唱《垓下歌》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张三爸这个人物当时的处境和当时的情感变化。这场景设计和当时项羽的遭遇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里奠定了无奈的基调,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感。《垓下歌》的出现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张三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

(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的塑造要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描绘出来,小说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在温瑞安的 《少年追命》中,标题中就化用了《垓下歌》,将《垓下歌》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化用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牛肉面”。看到这个标题就给人一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是形容一种面带。文中这句诗歌不仅形容这牛肉面让人吃了力大无比来衬托出面的美味。在褒扬面好吃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做面的人心生好奇,她叫梁养养,善良贤惠,做饭一流,尤其是煮面的水平,文章中有写两大武林高手因为养养的一碗面而大动干戈。作者在这里化用《垓下歌》诗句描写做面手艺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位贤惠擅长厨艺的贤妻的形象。

(三)渲染环境,构造情节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第三十回戏子出场的时候吟唱,先从唐明皇、杨贵妃进行吟唱,继而到《垓下歌》《大风歌》,原文中说道邓百川一凝神间,已看出这人是脸上用油彩绘了脸谱,并非真的生有异相,他扮得便如戏台上唱戏的伶人一般,适才既扮唐明皇又扮梅妃的,自然便是此君了,当下朗声道:“诸位尊姓大名,在下姑苏慕容氏门下邓百川。”对方还没答话,大厅中一团黑影扑出,刀光闪闪,向那戏子连砍七刀,正是一阵风风波恶。那戏子猝不及防,东躲西避,情势狼狈。却听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但风波恶攻势太急,第三句便唱不下去了。那黑须老者骂道:“你这汉子忒也太无理。”这段文字主要描写戏子的出场,从中可以看出风波恶脾气暴躁,这段描写之后戏子和风波恶交战,在交战的过程中戏子一边吟唱一边交战,这样写非常富有美感,一方面使得切磋过程丰满立体,这样写非常符合戏子的身份,吟唱不同朝代的文章也显示出戏子丰厚的知识,另外还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二、垓下歌在武侠小说中的化用与《史记》中的不同

(一)塑造人物形象单调性

项羽的人物形象是复杂又丰富的,在《垓下歌》这首歌谣中充分展现了项羽的人物形象。谷口洋在《〈垓下歌〉与〈大风歌〉与刘邦项羽传说——试论〈史记〉中的歌谣与传说》写道:《史记》中的歌谣往往与上下文的故事传说不可分离。甚至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是以这首歌谣为基础来塑造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句主要写出了项羽的力量大,与《史记》中项羽拔山扛鼎之力相互照应。“时不利兮骓不逝”,采用王运熙、邬国平选编彩图本《古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说法,天时不利,马也不再向前奔驰,写出了项羽的内心把失败归结为天命,也写出了项羽内心的挣扎。“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骏马不再奔驰我无可奈何,虞姬我该怎么对你呢?这两句写出项羽内心的痛苦,对虞姬的不舍和对失败的绝望。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项羽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面。对比在武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少年铁手》中张三爸为例,主要写出了张三爸四面楚歌的境遇和内心的痛苦挣扎,与项羽人物形象的刻画相比较为单调。

(二)从人物塑造转化到事物的修饰

众所周知,《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时的绝命之作,在武侠小说中《垓下歌》被化用为形容比较完美的事物,比如说在上官鼎《铁骑令》中的寒砧摧木掌,一掌既出,大树齐腰而斩,一方山石成了粉屑。在古龙小说《霸王枪》中用来描写一种非常厉害的工具,文中写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枪,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霸王枪”。同样用法的还有温瑞安的《少年追命》中用来形容牛肉面,其好吃程度可见一斑,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牛肉面”。

(三)着重对《垓下歌》第一句的化用

《垓下歌》从古至今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多是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化用,如温瑞安《少年追命》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牛肉面”、古龙武侠小说《霸王枪》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枪”、柳残阳《血斧》中第十八章的标题“绝境奇门,力拔山兮”、上官鼎《铁骑令》第十三回标题“力拔山兮”。

三、《垓下歌》使用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项羽对后世人的深远影响

项羽文化与《史记》研究新视野——“项羽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中,朱枝富在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将项羽生平事迹中人格与精神的本质体现, 概括为五句话, 即当亡国之项羽遇上灭楚之暴秦——疾恶如仇;当抗直之项羽遇上权谋之熊心——横空而出;当威猛之项羽遇上凶狠之章邯——攻坚克难;当慈仁之项羽遇上狡黠之刘邦——恭敬爱人;当穷途之项羽遇上铁壁之合围——视死如归。他认为这是中國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是奏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强音, 成为体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尤其是中华民族遇到外敌侵略, 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更是需要项羽的这种壮烈情怀。朱枝富先生的这段话展现了项羽的个人魅力,也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符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自称为“始皇帝”,本来想把这帝位万代传,谁想赋税徭役繁重,严刑酷法,民不聊生,项羽与其叔父揭竿而起,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巨鹿之战时项羽的军队粮草短缺,天气阴沉,亲自率兵北上救赵,破饮具,摧炊具,每人只留三天的粮食,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精神也为后世人所歌颂敬仰。乌江自刎拒绝了亭长渡江的好意之后,见到汉骑司马吕马童,项羽大气凛然地说:“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吾头前进,邑万户,吾为若德。”继而自刎乌江,项羽的豪放、直率、大气凛然让世人唏嘘不已。综上,项羽的性格中纵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他身上散发的光芒和人文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现在武侠小说中在化用《垓下歌》时大多都是正面引用的原因。

(二)《垓下歌》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发生改变

文化传播主要是靠诗歌和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文学作品化用为例,如“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这首诗化用了“力拔山兮”一句,虽然项羽气力已尽,自刎乌江,现在的悠悠江水还在不断向前,敲击着的浪花好像在诉说着那凄美的故事,项羽虽败犹荣,让江水作证,浪花吟唱。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大多都是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或者对项羽自刎乌江表示同情。如宋代朱淑真的项羽二首、宋代郑清之的《读虞美人草歌戏成》、元代杨维桢的《鸿门会》、明代周瑛的《经徐州戏码台》、明代屈大均的《乌江吊项王》等都化用了“力拔山兮气盖世”句。

(三)武侠题材的限制

武侠在汉典中解释为精通武艺的侠客,武侠小说是指用武力来实践侠义精神为主题的小说即可被认为是武侠小说。中国武侠小说起源于先秦,其最初的作用是记人,记侠义之人,叙述他们的事迹。武侠小说中诗歌引用的特点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可以将诗词作为武学秘籍的口诀来引用;二是可以将诗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能起到开章点睛的作用;三是可以将诗词作为主角在某种心境下的写照,能够起到感情升华的作用,避免平述的文字过于单调乏味。《垓下歌》很符合武侠小说诗歌引用的条件,在武侠小说中《垓下歌》被多次引用。引用具有偏向性,以歌谣的第一句为主,被引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项羽人物形象的个人魅力,也有《垓下歌》在后世流传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谷口洋.《垓下歌》与《大风歌》与刘邦项羽传说——试论史记中的歌谣与传说[J].司马迁与史记论集,2006(00):87.

[2] 跃楠.项羽文化与《史记》研究新视野——“项羽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D].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2019.

作 者: 丁方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项羽
说项羽
外黄小儿说服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史记》选文如何教——以《项羽之死》为例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