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之后的眼睛

2020-03-01 00:23张艺凡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类型化光影创作

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在连续十几年的飞速增长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人们已经把看电影作为日常娱乐生活的选择,观众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到了2020年,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产物也被加上了传播文化、传递能量的任务。2020年初,中国遭受了巨大的考验,一直提速增长的电影市场忽然停滞。这样一个冷静的时期也正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积蓄能量、厚积薄发的时候。我们应该开始思考在数量的背后,如何去提高作品的质量,如何用电影语言输出文化,用视觉光影去呼应时代,以此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更深刻的思想价值。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实现思想价值的传播,选题是第一步。中华文明的光芒,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还因为它拥有着滋养全世界的能力。中华文化的瑰宝,既是儒家文化内修外贤的君子之礼,也是道家文化上善若水的无为之道,还有佛家文化悟道救人的慈悲之心。在不同的时代,光影有着不同的诉求。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讲是虚弱无力的,没有思想支撑的故事是随波逐流的,用亘古不变的真理讲述时代的人物、事件才是当代中国故事应有的讲述方式。

“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代精神的口号,因此,如何跨越文明、宗教和政治,是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发展,虽然我国还没有实现电影分级制度,但是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展现出对于电影类型化的需求。这个类型化不仅仅是对于电影文体本身,同样也包括观众类型化和地域类型化。这便要求电影创作不仅要关注脚下,要从人类共同体出发,创新结构,打破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隔膜,以此将中国价值的坐标全新定位为世界坐标,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语境对话与交流”。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时代已经到了末法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灯火通明背后蕴藏着纸醉金迷的腐朽。如果说电影代表了艺术家的声音,那么如今出现的骄奢淫逸之风确实让一些电影作品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以至于我们忘记了那些经得住时间洗礼的作品,通常都是为了救赎裂缝中被人类忽视的苦难。正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一样,当聂赫留朵夫寻着玛斯洛娃的足迹踏上西伯利亚的征程之时,他不仅是为了自己贖罪,也是在唤醒那个灰暗的时代中沉睡的良知。电影作为一个年纪并不大的艺术形式,也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职能。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几乎人人都能够坐家观世界,但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创作不再基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而是充满了虚假和浮夸。好的故事必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创作者们“真听、真看、真体验”,只有做到这一点,创作者才会有真感悟,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如今,市场需求不断增大,电影制作周期越来越短,使得“闭门造车”的作品应时而生,这些作品类似于“快餐文化”,距离经典还差得很远。创作需要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正如13世纪的商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十七年后创作《马可·波罗游记》一样,也如20世纪埃德加·斯诺在经过漫长的采访后创作《红星照耀中国》一样。以上两部作品,都为西方社会打开了东方文化的神秘大门。而秉承这样的创作态度完成的作品,才有可能实现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中华文化价值输出。

2020年这场意外,是一个绝佳的沉淀时机,也许经济会出现波动,也许世界格局将变,但是光影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笔者相信,疫情过后,电影会更被需要,更被期待。它会带着独有的特质与黎明一同迎接朝阳,与深夜一同仰望星空。

作 者: 张艺凡,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类型化光影创作
光影
光影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一墙之隔》创作谈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创作随笔
光影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