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友好,只是我……

2020-03-03 13:48
中外文摘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恐晚自习老板娘

□ 于 是

考上大学的小K 没有像父母想象的那样——终于没有高考压力了,可以撒欢了!——恰恰相反,他懒洋洋地窝在宿舍里,哪怕学过钢琴、书画,却连一个社团都没有报名。“照理说,刚到新环境的年轻人不都该很兴奋吗?”K 妈很想不通。逼问之下,K 妈了解到儿子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靠手机闹铃起床,赖床到上课前十分钟,洗漱后直奔课堂,课间吃点东西,不去晚自习,在宿舍里上电脑,有时晚饭也不去食堂,叫外卖,抱着手机刷各种App 直到睡着。

K 妈很难不回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女生男生打成一片,参加辩论、摄影、电影、读书、网球等各种社团;去食堂聚餐,去图书馆,晚自习后去校外后街吃夜宵,逛二手书店,和杂货店老板娘聊天——老板娘见识过十几届师生,可谓是最有效的信息中心。儿子这一代真的不需要这些吗?App 可以解决衣食住行,还可以代替面对面的社交?

儿子说,就连唱歌跳舞都可以靠App 得到更多人的瞩目,又何必在意面对面的赞赏,甚或嘲笑?买卖也可以不用看对方脸色,不用讨价还价,线上支付代表一种新时代的契约精神,省下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是很好吗?“这不是害羞,是我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K 妈就给儿子讲了一件事:她们单位新来了两三个九零后员工,很乖,很静,午餐都是去楼下便利店买上来吃的,边吃边看各自追的韩剧,下班第一时间回家,不逛街,不聚会,虽然有问有答,但决不主动挑起对话,不懂的事情就自行搜索。单位让年轻员工代表退管会给老职工送礼品,也没有规定什么日子去,有个九零后就一直拖一直拖,结果没等到送出礼品,老职工就因病去世了。领导问他,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把事情办好?他说:“我社恐,一想到要去陌生人家就迈不动步,一想到要和陌生人寒暄就想逃,平时连电话都不打,有事都是打字跟对方说的……”领导很气:“那要不要帮你约个心理医生看看?是病就要治啊!你这样以后怎么开展工作?”

没错,《赫芬顿邮报》去年刊登过一篇调查报告,声称有1500 万美国成年人患有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从心理学角度说,症状包括:对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批评或拒绝)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或恐惧;非常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或被说是傻、笨或无聊,因此尽量回避社交和公众场所的表现;尽管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并不合理,依然对焦虑无能为力;有时还伴有心跳过速、恶心和出汗等生理反应。

在自称社恐的人里,当然有人真的是在抑郁边缘,哪怕外部世界大部分时候都很友好,他们仍抵挡不了内心滋生的负能量,世界在他们眼中是无意义的,任何努力都是自欺欺人;但也有些人其实活得挺欢乐的,只是用这种时髦的标签来自黑。小K 安慰妈妈说:恐惧倒谈不上,但厌烦是真的,“少说一句话、少出一次门也是好的”。

步入真实的社会,必定意味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沉浸于好用的虚拟世界就能彻底解决这一困扰吗?K 妈想起自己在带娃几年后有过类似的心情。那时她已好几年没上班了,决定重新找工作,每次出门前都有漫长的心理建设:提前约定好,以免自己临阵脱逃;提前一小时搞定妆发,以免对形象没信心;提前想好要说什么有社交性的议题,以免张口闭口都是儿子老公;提前三分钟站到门口,因为每次穿鞋拿钥匙的时候就会面临“真不想去”的高潮时刻。她就这样get 到了大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之一:社交不是被动的,不主动,就会恐慌。如果恐慌的是失败、丢脸、浪费时间……那只能先行预后,主动规避。

这是个悖论。更糟的是,这甚至可能变成恶性循环——年轻人越来越社恐,越来越依赖虚拟社交,真实社会就会越来越冷淡,恐惧社交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未来会是这样吗?

猜你喜欢
社恐晚自习老板娘
我,社恐……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脸上有光
多待一会儿
祸从口出
在家晚自习vs在校晚自习
别再调戏我
砖事
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