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京剧力量

2020-03-03 13:48
中外文摘 2020年4期
关键词:田汉梅兰芳剧团

□ 菊 生

山河万里几多愁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举家由北平搬到上海,搜集资料花了三个月时间编了一部名为《抗金兵》的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受到鼓舞的梅兰芳又把京剧《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突出其中能唤醒民众奋起抗敌的部分,后来成为京剧的梅派名段,唱词中“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他那里饮马黄河血染流。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思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月明在哪一州。”

这部戏使上海百姓压抑已久的爱国热情找到了迸发的出口,台上台下心同此情,首演的3 场,上海天蟾舞台座无虚席,很快“山河万里几多愁”就成了沪上百姓的绕梁之音,挥之不绝。

1936 年2 月,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黑木以非常时期编演新戏必须接受艺术审查为名,实施干预。梅兰芳移至南京大华戏院,再演3 场,社会上一票难求,抢购戏票的人把票房的门窗玻璃都挤碎了。

上海沦陷后,梅兰芳蓄起了胡须,誓别舞台,在被日本人强迫时,宁可连打四支防疫针装病,也绝不上台。梅家坐吃山空,梅兰芳自学国画,卖画为生,在一次画展中,当发现自己的画被贴上了日伪订购的标签后,一向温雅的梅兰芳拔刀把所有的画都划得稀烂,以示决绝,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才重施粉墨。

“九一八”前后,程砚秋则编演了后来的程派名段京剧《荒山泪》和《春闺梦》,程一口“云吞月”的低回嗓音如泣如诉。北平沦陷后,程砚秋不与日本人合作,不演“义务戏”。

1942 年9 月,程砚秋在北京前门火车站遭到日伪便衣的搜身和攻击,舞台上总是扮演典雅闺秀的程砚秋以一对五,虽然耳朵受伤,但最终以平时健身常练的太极拳完胜便衣,“程老板会武术”自此成为京城美谈。

除了“四大名旦”外,京剧艺人普遍展露出自发的爱国觉悟。沪上名优周信芳编演了《明末遗恨》,连演半年,场场爆满,戏中,周信芳扮演大明崇祯皇帝悲愤地唱道:“你们要知道,亡了国的人就没有自由了。”当“公主”问“崇祯”“儿有何罪”时,周信芳以颤音唱道:“儿身为中国人,就是一项大罪!”每当此时,戏院里总是哭声一片。

综上所述,在现下网页制作中,CSS技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便捷手段,其不仅可以提高网页设计的灵活性和功能性,而且还能增强网页浏览速度。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CSS技术在网页制作中的实效作用,不仅要对其应用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重视其代码优化方法的有效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网络需求。

在东北沦陷区,也有一些京剧艺人追随溥仪与日本人合作,但用演戏讽喻时事的艺人也不少。京剧老生名角唐韵笙将“后羿射日”编演成《扫除日害》,坚持为沦陷区同胞演出,并因此受到日本军警的通缉,剧团部分人员被日警扣押。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

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京剧的舆论能力得到了验证。对这一戏剧现状,著名戏剧人田汉看在眼里。他早年留学日本,热心戏剧活动,1930 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左联”,在文艺上响应共产党的政策。

田汉与周信芳是朋友,他看过周信芳编演的宣传抗战的京剧《明末遗恨》后,觉得路子是对的,但是还不完美,田汉认为《明末遗恨》中“明末遗恨”不应是崇祯之死,恨的应该是明代朝政腐败,鱼肉百姓,农民起义加上清朝的异族入侵,最终使得汉民族“重复沦于异族统汉之下垂三百年”。

田汉的分析已经超出了京剧的范畴,而是阶级斗争哲学利用京剧文本的呈现。田汉认识到:“全面抗战,单是军事上的动员是不够的……在文盲占90%以上的中国,动员民众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戏剧!”

此前,田汉搞的主要是话剧,这种艺术迥异于传统的戏曲,观众主要局限在学生、知识分子及新派人物内,更像是一种圈子文艺。

抗战爆发后,田汉带着自己的剧团去宣传新思想、动员群众抗日时,发现与新派的话剧相比,虽然话剧更便于承载新的思想和主题,但是“旧剧的力量不容忽视”,普通老百姓更接受京剧。例如,仅从票房来看,梅兰芳一个人的收入就能养起二三百号人,而田汉的剧团却穷得多。

田汉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为了达成宣传的需要,理想的方式是利用旧剧受农村欢迎的“高技术”,达成新剧的进步主题,实现的方法是“旧剧改良”,借助京剧向国民灌输舆论,鼓动宣传。

基于这个观点,田汉竭力宣扬旧剧改革。但是田汉此时不可能强制京剧改良,京剧的圈子也并不怎么认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身体力行去示范。

这一时期,田汉推出了一批改良剧,如《新玉堂春》《新武家坡》《新十八扯》《新打城隍》《新四进士》等,虽然最终经过时间的考验传演下来的不多,但是在当时这种应景改编很受人们欢迎。

1938 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了“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田汉任第六处处长,主要负责艺术宣传,手下有洪深、冼星海、马彦祥等人。为了让艺术更好地为抗战服务,田汉组建了抗敌宣传演剧队,同时还以“三厅第六处”的名义举办了“留汉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田汉亲自给培训班上课,他还为“讲习班”编写了“班歌”,其中有一句:“我们要把舞台当作炮台,要把剧场当作战场。”

剧目上,田汉拼命创作了《土桥之战》《新雁门关》两部戏,受到观众的欢迎。为了显示改良过的京剧与以往旧剧的区别,田汉还让人在戏院里用彩笔刷上了各种标语,如“女子要学花木兰、梁红玉,男人要学岳武穆!”“在抗战中建立新的戏剧!”观众一进门先被标语轰炸了一番。舞台上,到处都是红绸,象征着革命,田汉用行书亲手写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几个白色大字代替以往京剧舞台上出入口的“出将、入相”,舞台正中横批是“大放光明”。舞台上摆的八仙戏桌的桌帷是用红绸制成,上面还有田汉写的标语:“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剧。”

为王仁厚一家报仇

除了沦陷区和国统区外,在抗日根据地京剧的搬演也十分频繁。

八路军成立最早、阵容最整齐的专业京剧班社要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120 师战斗平剧社。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很重视京剧对基层军民的娱乐、动员能力,大力支持平剧社的巡演,后来被党中央留在了延安。

当时,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的中心。抗战时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延安仅专业京剧团体就有鲁艺实验剧团、军委平剧团、八路军120 师战斗平剧社、延安平剧研究院等,还有兼演京剧的八路军留守兵团烽火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抗大总校文工团等,票友性质的有延安业余平剧团、中央党校平剧分会等。

鲁艺实验剧团是在中央的授意下成立的,由阿甲任团长,阿甲原名符律衡,爱好京剧,1938年春奔赴延安,考入鲁艺文学院,因为总是结巴“阿——甲”,干脆起艺名“阿甲”。

在延安,阿甲因为能用“西皮流水”的京剧旋律翻唱抗日歌曲《游击队之歌》,在根据地一举成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是京剧戏迷,他们联合七位领导人拿出担任国民党政府参政会参政员所发的2000 元差旅费成立鲁艺平剧研究团,为部队演戏。

团里人员都是拼凑出来的,团长阿甲并非是科班出身,但练功很刻苦。有一次,阿甲表演京剧中的“喷口”,需要在演唱或念白时,使字有力地喷放出来,喷得是否有力是评判标准。阿甲用力过猛,一颗假牙穿过髯口,被喷到前排一位观众的眼镜上。

不过,根据地的观众并不十分挑剔,仍然把看京剧视为难得的娱乐活动。毛泽东后来去重庆谈判,抓住机会看了几场科班的京剧,回到根据地后,阿甲让他谈谈感受,毛泽东说:“他们的戏技术高,你们的戏格调高。”格调高是说根据地戏班的社会功能实现得更好。

1938 年4 月,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的晚会上,毛泽东看完京剧《升官图》等戏曲节目后,说:“你们看,群众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就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内容。”

后来,部队剧团排演了现代戏《血泪仇》时,写农民王仁厚一家六口,受尽了国民党的剥削迫害,被逼得家破人亡,来到了陕甘宁边区后,在共产党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结果,演出效果非常好,看完戏后,士兵和老百姓都不散场,自发地喊口号:“为王仁厚一家报仇!”

猜你喜欢
田汉梅兰芳剧团
梅兰芳评传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第32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五四”回望: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戏剧批评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