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人审美素养的培养

2020-03-03 11:16李淑燕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育想象力美的

李淑燕

(吕梁学院 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特别强调了“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10月1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现美育中考,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要全面加强学生审美教育,从课程、教材体系、教学改革、办学条件、组织保障这五大方面全面展开。

所谓美育,即美感教育。加强学生美感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欣赏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使学生更能全面发展。

根据人的生理特点,正常情况下,人的左脑控制着人的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以及阅读、写作、语言、计算等理性思维;而右脑则控制着人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以及想象、音乐等感性思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曾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经常在教室左边位置坐的同学,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而相反,坐在教室右边的学生,对在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而美育就是一种充分调动右脑,重感性的教育,它不仅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美育对人各种认知能力的培养

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人的各种认知能力,提升人的整体文化素养。美育对审美素养的培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注力培养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常常被大量的信息裹挟着,因此内心总是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好一件事。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则指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力集中。而专注力的训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从小就对学生的专注力进行专门的训练,那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人的专注力培养上,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过程,简单的去说,就是在对做一件事情上的关注程度,它分为有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美育的过程首先需专注于审美,有意识的绘画的活动能让人在创作过程中,手与脑结合,通过思维想象在脑中进行思考、构思,再通过手部进行高度集中创作,不但可以提高人的专注力,还能提升人的艺术修养。

教师在美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专注力有意识的进行训练,人的注意力才会渐渐的集中。比如有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对视听较为敏感,有时注意力会有些分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抓住此项进行训练强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二)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加速剂和催化剂的作用,而且在美育过程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是根据已有的表象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需从不同的维度和方向引导学生的绘画想象力。例如从空间想象力、形象想象力、叙事想象力、表达想象力方面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等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和借鉴大师的色彩搭配,使学生在创作时有了更多参考,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得到培养。

(三)审美能力培养

所谓审美,就是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种事物所做出来的比较。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1.感受美

感受力,又称感知觉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我们通过美育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美的规律”去感受,养成良好的、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固有美。那么在美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动用多种感官,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对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活动。例如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故国之思、家园之恋;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感受田园生活的闲适与清淡;在艾伊凡佐伊夫斯基的《九级浪》中,感受到大海的神秘与壮阔。在这些审美活动中,这些感受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这些美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美的追求,引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鉴赏美

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对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美育活动中,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会有着不同的鉴赏感受,学生们互相讲述自己的鉴赏心得,就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分享给他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更让学生无形中领悟到了鉴赏时要注意片面性对鉴赏感受的影响,间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3.表现美

狭义的美育指艺术教育,而真正的美育是在美学原则渗透下所形成的各个学科的教育。比如在表现美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一首歌、一幅画、一个美景的欣赏,而引起对相应文学作品的共鸣。著名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对美的追求则是人类自古就有的。原始社会人类用贝壳串起来的项链,黑陶上刻画的图案,再到衣服上的绣图,以及人们现在对美丽的容貌以及服饰的疯狂追求,都说明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已经延续千年。而在美育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模仿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让学生把美表现出来,不仅是他思想的具体化,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发展的表现。

4.创造美

真正的美育并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美育的最好结果就是学生学会了创造美,而这需要有质量的审美活动的积累才能达到这一结果。

我们知道,美育的教学课堂是开放的,是对美感的唤醒,是在学生心中播洒美的种子,可以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为学生探索世界,获得手眼协调能力、想象力、想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情感价值等方面提供养分。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落地于生活。所以美育的开展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民族创新的需要。

郭沫若先生曾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随着国家层面对美育的普及与提升,通过对美育的学习,增强人的感受力、培养专注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人的综合能力提升,重新重视审美价值,转变观念,这也正是让美育从最基础的技能功能转化到综合育人功能,是我们此次美育改革核心的内容。

猜你喜欢
美育想象力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打开新的想象力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