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促进英语教学发展素质教育

2020-03-03 21:35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异域外语教学

高 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教育发展”源自对“经济发展”概念的模仿,而经济发展是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时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概念。文化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未来的经济模式和范式奠定了基础。教育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努力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求知的潜力,从而发展其自我控制力、素质、智力、道德、高尚的品格和技能,是个人对国家的需求。

根据该定义,教育也经常被认为是学校和教师用来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实践[1]。因此,关注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效实践非常重要,教育实践成功与否决定着能否实现我国教育的目标。影响教育实践的因素包含家庭、学校和政府,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改革,期待未来能够培养出一代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继承者。

教育在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因为外语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责任,因而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总是不经意地植入某些异域文化。因此以国家教育目标为指导准则,我们需要探索一些共性问题。本研究倾向于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入新的视角,通过融入“本土文化”来促进中国的素质教育提升,进一步达到富国强国、繁荣经济的目的。

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水平。对比普通学院和职业学院的外语教学,职业教育的外语教学内容能否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模棱两可的。许多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内容为中等水平,这导致一些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依据学生的优劣来决定教学内容的选取。20世纪7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获得了高等教育认证并发展为高级技术教育,逐步演变为今天的高职教育。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在非母语课堂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它需要充分的准备、逻辑的呈现、现实的案例、主题的选择和分类以及对目标语言的实际应用,考虑到上述诸多因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丰富其有效性。

教师要在每一个维度关注和分析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和教学实践的方式,综合多种方法来教授英语,有些方法有效,但有些方法却单调乏味。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因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而产生的问题上,同时,引入“本土文化”这一手段,以实现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因为“本土文化”能够辅助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是“本土文化”的实用性,因而探索“本土文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和实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课题。

一、我国英语教学实践的现状

(一)英语学科的地位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使交流和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年轻一代只有掌握英语,才能实现全球一体化,才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这使英语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

英语教师为激励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总是尝试使用各种情境来呈现所讨论的特定语境,并渗透能体现这种情境的文化背景。这种模式在外语课堂实践中非常普遍,其中是否有效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重要议题。在教学实践中,在寻找合适的相关语料时,大多数教师通常会想到的是寻找最符合课程中提到的教学活动内容的材料,而没有与此同时对可能包含在其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有效的升华,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迄今我们认为,如果不讨论英语教学的文化,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是无效的。大多数教师认同传承文化是语言教授和学习的必然需求。每个句子、每个表达、每个单词都需要放在语言文化的语境中。传承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每位英语教师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达成共识,否则,文化传承将成为错位的代表。

(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问题。年轻一代有些人不清楚民族文化,他们甚至忘记自己的文化身份,因此我们需要在从事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需要从理解“文化”这个词的概念开始。“文化”这个词本身有多种定义,其中一些人将文化定义为: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代代相传的思想习惯的集合[2],认为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产物。也有人将文化定义为:是由一群人共同创造和分享的,不断变化的被改造的价值观、传统、社会阶级和政治关系。并认为是文化创造了世界观,认为文化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除定义外,一些学者也谈到了文化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如下:

首先,文化是动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活跃的、不断变化的,并且总是在移动的,即使在它的本土环境中,文化也总是随着政治、社会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文化是多方面的。这意味着,文化不能与种族或民族混为一谈。再次,文化嵌入在语境中,也就是它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最后,文化是辩证的。我们认为文化不仅被视为可继承的产物,而且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种创新的方法来改进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因为英语教学在传播异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融合“本土文化”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用来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尽管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形成和素质养成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一些人认为素质的养成和道德的塑造是以美德的培养为中心的,而另一些人认为道德最终是在情境中做出的选择。那些强调理性和判断作用的人,从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角度得出他们的哲学论点,强调基于正义或公平原则的道德行为的正当性。素质教育的这一定义提供了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术语。素质的字面意义是一个人或一个地域的特质的特殊组合,使他们区别于其他人。对素质一词的另一个定义来自道德主义的观点,一个从道德范畴讲,并在频繁地使用道德术语时,素质一词几乎完全属于道德的范畴。那么,素质教育似乎等同于道德教育,有素质就相当于道德高尚。

素质一词与一个人的特定的态度、行为或个性密切相关,这是由他的观点、思维方式、态度和行为通常受信念、美德的影响,从而内化形成的[3]。因此,民族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塑造个人素质的形式进行。一直以来,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学多以单一的语言学习模式为主,即从语音、语法、句子、段落再到整体阅读理解,课程大多设置为综合课、听说课、语音语法课、阅读写作课等,伴随“本土文化”概念的引入,依据多元文化等理论外语教学实现划时代的变革。

三、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意义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特别是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在异域文化的内化方面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认为教授语言等同于教授复杂的文化体系,并且语言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对英语与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多样性问题达成共识。

(一)“本土文化”的特色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发展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外语课程支持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想法,“本土文化”的实践也为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融入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元素,在理论上通常把语言视为认知人类学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在实践中,现代语言学所揭示的语言结构通常被用作分析文化多元性的范例。因此我们认为,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活的模式”,它赋予社会所接受的共同行为方式以特殊含义,而语言则被看作是一种组织其他文化活动的工具[4]。因此要想积极地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不仅需要对语言熟练掌握,而且需要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因此融入“本土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从而进行新的审视是不可避免的。将这一新视角应用于语言教学的根本原因是教师需要整合“民族”教育的精神,以保持民族认同,从而可以更详细地解读包含文化内涵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建构一个全新的、融合的语义框架。

(二)“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性

“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传统文化的定义为“继承社会中仍然存在的行为习惯,源于认为原来存在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用“传统”和“本土文化”界定“民族范式”一词,其定义为“绝大多数人由于早期生活的经验而具有的共同文化特征的总和”[5]。因此“民族范式”一词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素质的表现,反映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取向上,而其通常被用来描述和评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外部世界[6]。这些被视为民族文化的定义,同时考虑到维护民族认同的必要性,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入“本土文化”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7]。融入“本土文化”价值观作为另一种方式来准备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定位,有望提高学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接触并学习已经内化的异域文化意识形态,并强化民族意识。

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融合异域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特别是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实现的跨文化交流,往往会伴随着异域文化的内化[8]。可见,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认同的意义上是至关重要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需要整个社会不断地重建并维护的[9]。因此,“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整体融入符合其相关社会属性并具有深远意义[10]。

四、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优势

(一)“本土文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完善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有利于丰富教学模式。改变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优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后,会有机地将各专业学科与实际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系统、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作用,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本土文化”教学内容的探索,对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而言,因其更侧重于应用方面,也将有益于其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融合“本土文化”,从多元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元素的特点,在传授外语的同时,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多元经济发展态势的职业能力。融合“本土文化”的外语教学模式,应着重培养适应多元经济发展趋势的外语交际能力。通过对比中外“文化”的概念,领悟“本土文化”对于推动多元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

(二)“本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各国在向年轻人提供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时侧重存在差异,而年轻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经济体系中人力资本的供应能力。虽然“本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本土文化”在培养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方面仍然存在缺陷。我们认为从传统手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性转变,以及向知识经济的转变,需要更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灵活适应性。提供本土化的外语教育更能满足在多元经济中运营的企业需求。此外经合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拥有复杂职业体系的国家,学生接受“本土文化”教育的支出远远高于普通通识教育项目的支出,因而对于“本土文化”教育是否需要提高成本的问题。从经合组织公布的教育项目成本数据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成本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判断不同教育途径的效率之前,考虑其效果的优劣才是问题的根本。

五、“本土文化”推动发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讨论英语文化,其教学实践才会有效,因此,不教授文化就不可能教授语言。然而,这可能导致学生认为异域文化优于传统文化,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异域文化价值观。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讲授异域文化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就业为导向,更注重技能的培养,不难发现技能和工作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受过“本土文化”教育的学生比未曾接受“本土文化”教育的学生要好,并具有显著的收入优势。考虑到上述优势,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本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在实践过程中,适当调整“本土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目标,让学生所获得的技能能够更好地匹配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受过“本土文化”教育的毕业生的比例略低,所以“本土文化”教育的(初始)优势不太明显,因而在实践中,需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未来企业对传统知识和技能注重的需求。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受过“本土文化”教育的学生比未曾受过“本土文化”教育的学生被证实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本土文化”教育相对更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培养出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一步证实“本土文化”教育区别于“非本土文化”教育,令学生未来的收入优势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实践离不开文化的渗透,考虑到保持民族认同的需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入“本土文化”将大有裨益。学生借鉴异域文化的意识,同时融入“本土文化”,可以作为准备文化背景的另一种方式。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有效融合,继而发展素质教育,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本土文化”在融合语言教学方面发挥着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异域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异域寻踪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