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战役中党的群众动员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2020-03-03 14:09杨建中刘晓婷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启示

杨建中 刘晓婷

〔摘要〕 为了取得太原战役的胜利,1948年末及1949年初,党在晋中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组建了太原区,并设立民力科和民众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的群众动员机构,合理布局运输网点,有效地动员了人民群众参与太原战役后勤保障工作。在党的动员和领导下,人民群众在粮食供给、后勤运输、军需物资保障、战地卫生勤务保障等方面为太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总结太原战役中党的群众动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现今党动员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 太原战役;群众动员;启示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054-05

太原战役是一场艰苦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的支前任务艰巨而复杂,具体表现在: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参战部队和民兵单位多、人数多;各种物资消耗量大,特别是攻坚器材和构筑工事的器材需求量大;阵地交通条件差,运输任务紧迫繁重;大兵团联合作战,支前指挥复杂。为此,我们党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为太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认真总结太原战役中党的群众动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充分动员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太原战役中党的群众动员工作的方法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多月。面对阎锡山的坚固设防,我们党要取得太原战役的胜利,单纯依靠军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正如当年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徐向前所说:“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我军的运动战,历来区别于单纯以正规军为作战力量的运动战。它是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作战形式,有坚强的群众力量作后盾,作基础,因而才能发挥巨大威力,立于不败之地。” 〔1 〕人民群众作为直接参加者和支援者,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了动员人民群众这一决胜太原战役的关键力量,党进行了一系列动员工作。

(一)组织晋中解放区土改,发展农业生产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能够有效动员人民群众与阎锡山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1948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晋南、晋中新收复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其中指出,应争取在今年冬天把晋中、晋南土地大体分好,以利生产,不要再拖到次年冬季。中共晋中区党委根据党中央指示,于1948年11月15日作出《关于晋中新区土地改革的决定》,要求选择若干实验村先行试点,总结在新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经验,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准备条件。同年12月12日至19日,晋中区党委召开新区土地改革会议,对部分具体政策作了补充修订,讨论了开展土地改革的工作步骤和具体方法。

晋中区的土地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传政策,发动群众。1949年2月上旬,晋中区党委发出《关于在新区土改中进一步发动群众的指示》,随后,晋中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 〔2 〕700。第二阶段是积极推动土地改革、组织生产活动,广泛宣传劳动致富,推行奖励生产的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将剩余财富用于添置牲畜、农具以扩大生产。同时,大力提倡广积肥、多购肥(主要是硝水)、多上肥,以提高粮食产量。此外,晋中各地党组织还号召农民大力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搞好生产。长期遭受封建剥削的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其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随之高涨,为太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专门组建太原区,加强党的领导

为配合和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在晋中战役结束后,于1948年7月22日决定由原分属吕梁区、太行区、太岳区、北岳区的21个县、市组成太原区。全区以太原为中心,共划为3个专区。罗贵波任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学恭任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武光任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池必卿任区党委宣传部长,牛荫冠、史怀璧分任行署主任、副主任,肖文玖任军区副司令员。太原区成立后,其中心任务是集中人力、物力配合和支援太原战役。中共太原区党委、行署围绕参战支前、恢复生产进行了多项工作:发起了参军运动,组建和充实了3个独立旅,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完成了各个阶段的战斗行动;成立了各级对敌斗争委员会,对敌展开政治攻势、经济封锁,捕捉溃兵敌特,消灭散兵游勇,搜集敌情资料;组建了各级后方指挥部,统一领导了太原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组织了各级生产委员会,发动翻身农民大力开展秋收秋种和春耕生产运动,以保证太原战役的物资供应 〔2 〕747。太原区的成立为太原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后勤组织保障。

(三)设立专门机构,合理使用民力

群众动员工作是影响太原战役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党专门成立了民力科和民众工作委员会。民力科是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简称联勤部)的下设部门,军、师、团各联勤处(组)均派有专人协同地方干部进行群众动员工作。军、师、团还成立了各级民众工作委员会,由各联勤分部部(处)长或民力科长、部队政治部民运部(科)长及其他干部会同地方干部组成,直接对同级首长和领导机关负责,掌管民力的分配、调动与使用,进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总结群众动员工作经验,协调处理群众与部队之间的关系。

合理使用民力始终是支前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减轻群众负担、提高群众支前效率、提高整个后勤保障工作效率的问题。在太原战役中,群众动员工作由联勤部与地方有关部门协同进行,严禁部队自行动员,根据太原战役的任务要求精确计算所需民力,由联勤部统一调配。群众到达战区后,由联勤部负责分配、使用;随军群众分配到各部队后,根据战役的情况、部隊任务的变动进行调剂使用;各兵团还掌握部分机动群众,以利于调剂使用。太原战役的民力使用工作克服了平均分配的问题,在民力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劳逸不均,尽力避免了对民力的非必要损耗。

(四)合理布局运输网点,动员群众参与后勤保障

各地党组织积极配合太原战役的需要,合理布局运输网点,动员群众参与后勤运输工作,使后方的人力、物力以最有效的方式转化为太原战役的后勤保障力量。

军队后勤部门合理布局各级兵站,构建了分工明确互相联通的运输网点。军队后勤部门在石家庄、长治开设兵站(中心站),在阳泉、寿阳、榆次、沁县、南关、太谷设分站,负责寿阳以东、榆次以南的弹药运输,在寿阳以西、榆次以北由兵团设兵站,逐级前送。第一联勤分部在候村设中心供应站,在麻会、大盂、泥屯、东黄水、凌井、杨家井设分站,在庄子上设前方供应站;第二联勤分部在郭家庄设中心供应站,在坪头、太安驿、宗艾、寿阳设分站,在孟家井设前方供应站;第三联勤分部在榆次设中心供应站,在鸣李、武宿、什贴、东阳、长凝设分站,在上庄设前方供应站;第四联勤分部在小店、罗城设中心供应站,在晋祠、姚村、郑家庄、古寨、南流间、徐沟、太谷设分站。各站间均沟通了运输线,形成了既有区域分工又可相互连接的运输网络。

当时生产力低下、交通条件落后,军队后勤运输基本上依赖人力、畜力完成,这就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动员来保障后勤运输。战役联勤分部运输科派出机关干部深入运输队指导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动员群众参与后勤保障,提高了后勤运输工作的效率。例如,使用包任务、定重量、竞赛评功等方法,使各种车辆、牲畜的载重量提高了20%至50%;预备二至三套运粮口袋,节省了装粮时间;抽出会修大车的群众专修大车,使毁坏的大车能够及时得到修复,重新投入到紧张的运输工作中去。

二、太原战役中群众动员工作取得的效果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3 〕。太原战役的支前工作,由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和前线委员会直接领导,得到了太行、太岳、晋中、晋绥、晋察冀、冀鲁豫各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实行集中统一的支前指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地动员了人民群众,圆满完成了各项支前保障任务。正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党和人民解放军才能在太原战役中完成艰苦的阵地攻坚战,解放太原,进而推动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在太原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展生产、积极拥军,保证了解放军生活和作战物资的充分供应;广大人民群众以人背、肩挑、车拉、牲口驮等方式,把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广大人民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大军,担负起抬担架、送伤员、送弹药、修工事、架桥筑路等战时勤务。支前群众响亮地提出“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不打下太原不回家” 〔4 〕735等口号,配合人民军队取得了太原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粮食供给方面的贡献

各地新解放区通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太原战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保障。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太原战役期间,军队所需的约5 000万公斤小米、850万公斤小麦、160万公斤饲料、75万公斤食油、60万公斤食盐、150万公斤蔬菜、3 800万公斤柴草,都是由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的广大农民所供应的。

(二)后勤运输方面的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现代战争规模大、物资消耗大的特点越发突出,由此也越发凸显了后勤运输工作的重要性。太原战役期间,向前线运输大批量的物资,不论在物资、人力还是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但经过土地改革分享到革命成果的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行太原战役,一经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当时有一批作战物资、器材要突击从后方运送到前线,任务紧急,忻县、定襄的群众3万余人当即参加了运输行动。晋中新区(新解放区)和太行、北岳、晋绥、冀中等老区(老解放区)的民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攻击和飞机扫射,战胜各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将弹药、器材、粮食及时运送到阵地上。当地民兵昼夜不停地运送作战物资,有的民兵几夜不睡觉还高兴地说:“为了消灭阎灰鬼(阎锡山),不睡觉也情愿。” 〔4 〕735铁路员工在运输高峰时每夜开车达7次之多,把大量的弹药、器材、粮草运上前线,把大批的伤员运往后方。有的民工带病运输,负伤不下阵,还有民工把弹药一直送到战士手边,跟随部队打仗,抢救伤员,英勇支援部队作战。太原战役中有203名民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746人负伤,为太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太原战役持续6个多月,共动用“民工24.16万人,畜力5.4万头,供应粮、草、柴、油、盐、菜等1.43亿公斤,门板50.35万块,小檩29.45万根,大梁5.71万根,口袋50.83万条;共修筑汽车路、大车路30条,590余公里,架桥19座” 〔2 〕757。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力、畜力完成了大批武器、弹药、伤员、生活物资的运送任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太原战役物资的持续供应。

(三)军需物资保障方面的贡献

在各级党组织的深入动员下,当太原战役急需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时,广大人民群众奋不顾身、日以继夜地向前线运送了大量军需物资。据有关资料统计,为支援前线当时动员组织了民兵、民工、学生和工人共计52 960人,担架41 940付,参加前后方物资运输的人民群众达177 872人、牲畜有31 662头。在太原战役前期,军需物资储备需求很大,仅从1948年10月16日到11月11日,周边群众就支援前线小米17 565 979斤、花料5 816 592斤、烧柴20 766 460斤;供应了部队、前方民工、后方民工、地方党政人员,共计319 180余名参战人员所需的粮食,供应了共计4 283头牲畜的草料;提供了作战急需的各种主要器材,小檩约231 000根,大檩约71 200根,门板约322 000块,麻袋约355 000条,还有难以计数的梯子、跳板、銑、煤车、箩筐、绳子等零碎器材,保证了前线的军需物资供应 〔4 〕734。太原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军需物资保障工作,为太原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保障。

(四)战地卫生勤务保障方面的贡献

太原战役中,人民群众发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积极参与战地卫生勤务保障工作,将大批伤员及时运送到救护站救治,为保存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发动对太原总攻的前夕,当地群众还准备了6 500余副担架,约5万个伤员的床位 〔2 〕757。在扫清外围的战斗中,群众帮助各级战地救护组织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伪装,尽量靠近战斗队形,使伤员一般都能在负伤后5至10分钟内得到完全包扎,在1小时后送到团救护所。在突破城垣的战斗中,先头部队勇于冲锋,这使得城垣上的突破口非常拥挤,加之城外壕沟很深,导致担架上下很不方便,使抢救伤员的工作遇到了较大困难。为此,各部队均在突破口附近增设了临时绑扎所,负责卫生勤务的群众与部队密切配合,先将伤员搬运到安全地点,及时进行包扎,随后转运至后方,使伤员一般在20至30分钟内就能送到营、团救护所。在与敌人展开的激烈巷战中,因作战部队分散、移动性大,各级战地救护组织为加强相互联络适当集中伤员,在较为明显的墙壁上用粉笔做了记号,或用石灰、纸条设路标,以利于群众迅速查找伤员。由于巷战地形复杂、障碍物较多,为避免伤员在运送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群众采取了徒手背负等应急运送措施,大量群众参与了第一线伤员的抢救和搬运,有效地加强了战地抢救工作。由于伤员运送抢救及时,大大减少了作战部队的伤亡人数,例如,第64军第568团战斗减员245名,减员率仅为12.6% 〔5 〕233。太原战役期间,人民群众与军队医疗救助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战地卫生勤务保障工作,使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降低了部队的伤亡率,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推动太原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太原战役中党的群众动员工作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动员起千千万万群众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战火与硝烟的洗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6 〕。太原战役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是太原战役中群众动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现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群众动员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在人民战争中动员群众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指出,“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或违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7 〕183,“共产党的这种绝对的领导权,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条件” 〔7 〕184。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太原战役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最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支前工作,组织起稳定高效的后勤保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专门成立了太原区,加强了对党政军各方面工作的统一组织与领导。在太原战役中,各级党政部门和作战部队都十分重视群众动员工作中党的领导问题,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群众动员工作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最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提供了组织保证。《太原战役联合后勤部关于太原战役后勤工作简结》指出,“由于华北局、华北政府、华北军区及前委、晋中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与广大人民的热情支援,在全体后勤工作同志的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太原的后勤任务” 〔8 〕。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我们要把这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并加強党的领导,不断增强群众动员工作的本领,集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群众动员工作的基本原则

人民战争必须依靠人民,有了人民的支援,军队才能打胜仗。因此,军队的一切工作都要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充分考虑到人民生产和战勤负担的能力,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太原战役期间,党在动员群众时坚持爱护民力、节约物力的原则,人民解放军严格遵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统筹支前人力物力计划时,严格遵守军民兼顾的原则,不多征多购,和群众协商征用购买战斗中所需的器材,如门板、木檩、铁镐等,做到了有手续、有登记、有借有还。在动员群众和使用人力时,遵循“少动员、迟动员、早复员”的原则。太原战役第一阶段,参战部队有10万余人,动员的民工有17万余人,超过一兵一夫的配置比例,为节省民力,华北军区发出复原民工1/2的指示,大量裁减了支前群众的数量 〔5 〕237。民兵、民工在支前后勤服务期间生病、负伤,如需住院者由部队医院接收住院,住院待遇基本上与伤病战士相同。民兵、民工牺牲者与牺牲战士一样被评为烈士,发放棺木费、埋葬费和抚恤费。此外,还利用战斗空隙对群众进行必要的防空、防炮等军事常识教育。这些爱惜民力、注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举措,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基本原则在群众动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需要我们去努力完成,同样需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千千万万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重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再次强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动员工作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 〕。他还特别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6 〕。

(三)坚持合理的动员策略是群众动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群众动员工作是一门艺术。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提到,“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9 〕。政策策略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党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太原战役中,各级党组织制定了一整套与客观实际相适应的群众动员方针和政策。战前晋中解放区召开地委书记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专署财政科长会议、武装部长会议,要求军政干部要反复向群众说明胜利的前景与存在的困难。部队派出3至5名干部协助地方干部在配属部队的群众、民兵连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配属部队的群众、民兵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解放太原的重大意义,通过诉苦会等活动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觉悟。在部队和周边解放区开展立功评模活动,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解放区政府为支前群众提供代耕,解除支前群众家庭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前后方联系,从后方组织慰问团慰劳参战群众,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战的积极性。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群众动员工作较之战争年代无论是动员对象、动员内容还是动员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继承党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体制机制,创新群众动员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新技术新手段,扩大群众动员的覆盖面,巩固提振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徐向前.徐向前元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758-759.

〔2〕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4〕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解放太原〔M〕.太原: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1989.

〔5〕刘欽逵.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史:上编(解放战争时期)〔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刘钦逵.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史:文献资料选编〔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528.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