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0-03-04 07:20赵雅琴朱慧鹏王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房颤心功能护理

赵雅琴 朱慧鹏 王冉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反复发作、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及病死率高等特点[1]。老年患者在发生心力衰竭情况下常伴有心律失常,其中以房颤最为常见且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心力衰竭与房颤伴随出现且相互作用,房颤发生可直接降低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加重,而心力衰竭可增加心房压力,继而增加心房间质纤维化,加重房颤[3-4]。心力衰竭一旦发生房颤必然会导致心功能下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显著上升,预后明显变差[5]。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诊断标准;具备正常的认知及沟通能力;心功能不全且分数属于Ⅱ~Ⅳ级;依从性较好;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肝肾器官衰竭;有神经疾病史且伴随认知障碍;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伴有恶性肿瘤;交流障碍。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5~79岁,平均(65.23±10.69)岁;疾病类型:扩张性心肌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例;病程1~15年,平均(8.75±3.28)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44~76岁,平均(65.67±10.89)岁;疾病类型:扩张性心肌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例;病程2~15年,平均(8.93±3.7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监测、遵医给药、叮嘱注意事项及协助各项检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 (1)由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临床医师及责任护士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并组织护理专家、临床医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包括专家讲座、查阅资料、组织组内讨论等,小组成员应熟练掌握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应用现状、内容、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顺利实施。(2)明确小组成员职责,保证临床护理路径落实有效,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变异情况,一旦出现变异要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需经两级签字确认,对已执行的内容打“√”,对未执行到位的进行情况说明,每周对临床护理路径的落实情况检查,及时了解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和整改,确保护理质量的有效性。

1.2.2 临床护理路径表 结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病情因素特征,资料收集、文献循证及专家咨询等方式,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编制临床护理路径表,具体见表1。

表1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及心输出量。(2)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7]评价生活质量评分,该量表包括社会关系、疾病症状、体力限制及心理情绪4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制,得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心力衰竭和房颤患者都存在有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共同危险因素,同时诱导神经内分泌、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彼此相互促进,心力衰竭程度与房颤呈正相关[8-9],形成恶性循环。有关研究显示[10],长期快而不规律的心室频率会造成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受损,增加病死率。目前房颤与心力衰竭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房传导异质性、心房肌结构重构及电重构、肺静脉异位兴奋灶及心房内形成折返有关。另有研究显示[11],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远期预后普遍较差,多数患者面临着再入院、住院天数延长及住院期间死亡的风险,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更高挑战。

病情评估、合理休息时间、饮食计划制定及密切监测治疗等常规护理手段,能够使患者养成良好康复习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护理工作缺乏流程性和系统性,导致部分护理内容被忽视和遗漏,护理效果不佳[12]。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全新护理模式,是以时间为纵轴,以具体护理措施为横轴,制定严密的临床护理计划,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等优势[13],以实际临床护理效果为依据不断地对护理路径表修正、充实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的临床护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时间管理理念与“及时治疗”理念在心力衰竭救治中强调的时间效能具有一致性[14];与房颤救治规范化、标准化救治流程的理念也相一致[15]。

临床护理路径结合病情、诊断结果、治疗流程、检查结果及心理状况等指标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确保护理实施的流程性和规范性,并引导患者主动参与护理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提升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此研究结果与罗海英等[16]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护理中,能够改善的心功能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房颤心功能护理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