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家长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03-04 02:54储海燕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研究

储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基地,家长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时代的快速变化与儿童的全面发展对家长这一角色提出新挑战,这也将促进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家长再次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提升儿童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目标,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进行积极探索,在拓宽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加深了研究深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家长教育的意义、需求、实施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因此,本文通过梳理21世纪我国家长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该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我国家长教育的深入探索提供思路。

一、关于家长教育意义的研究

总体而言,21世纪我国家长教育的相关研究均充分肯定了家长教育的价值所在。我国学者分别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次论述家长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个体层次:一方面,家长教育能够直接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发家长的自我学习与发展。刘根东、吴寒飞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家长教育是家长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1]另一方面,家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传导的过程,在推动家长发展的同时必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岳玉阁、邓惠明以形成教育合力为目标,论述了家长教育对于帮助家庭教育摆脱试误状态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2]段飞艳从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切入,提出家长教育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认为家长教育通过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促进儿童成长。[3]

其次,在家庭层次:家长教育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家长自我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营造学习型家庭,从而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褚红芳以现代教育体系为背景,论述了家长教育在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实现家庭幸福方面的重大意义,并指出家长教育通过对亲子间的交流进行相应指导,从而促进亲子关系,实现幸福家庭。[4]

最后,在社会层次:家长是学习型社会的忠实建构者,家长教育以提升家长素质为直接目标,随之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陈钟林从现实、儿童、父母、学校、社会五大角度递升式地论述了家长教育的重大意义,认为家长教育可防止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5]李亚杰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提出家长教育能传播诚信友爱,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基。[6]

二、关于家长教育需求的研究

不同背景下的家长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综观相关文献对家长教育需求的论述,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划分方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家长教育需求、不同问题儿童的家长教育需求,各类研究多围绕家长教育需求程度、具体内容或方式展开。

一是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长教育需求,主要包括幼儿家长、小学生家长两大类。这一分类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不同阶段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在进行家长教育设计之前应当明确该阶段家长教育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许璐颖、周念丽以杭州市14所公立甲级幼儿园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实际调查,了解到幼儿家长在家长教育方面需求强烈,在家庭管理、沟通与调适、教养儿童知能三方面的需求呈递升状态。[7]马亚婷等通过一系列量表、问卷,调查了山西省某市小学生家长教育需求状况,需求程度最高的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如何做孩子的好榜样”。调查发现,不同小学生家长在需求内容、方式层面存在较大差异,均对家长教育表现出强烈需求。[8]

二是研究不同问题儿童的家长教育需求,这一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弱势儿童家长。研究弱势儿童家长的教育需求,大大推动了教育公平进程,也是我国家长教育由普遍走向聚焦的显著标志。谷长芬等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北京市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现状,分析得知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广泛且强烈,对法律政策、专业指导与专业合作方面的需求最为强烈。与此同时,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填表人身份、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儿童残疾程度和接受康复训练情况等。[9]谌小猛、李敏以105名特殊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发现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对社会资源方面的信息需求尤其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需求程度与具体内容的影响最大。[10]

三、关于家长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实施途径是家长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施,将家长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到家长。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逐步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探讨家长教育的实施途径。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学校、社区、政府三大家长教育实施途径。

第一,对学校推进家长教育的研究。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引导家长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推动我国家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的学者以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案例为依托,探讨了学校推进家长教育的现状。候清珺以郑州市第一小学翰林校区为例,从家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与评价、管理与保障三大层次切入,系统全面地介绍小学家长教育的优秀案例,为其他小学开展家长教育提供了范本与经验。[11]有的学者从理论视角出发,论述了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优势。洪明从教学资源、目标两个层次论述了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优越性,一是学校有专门的教育从业者,其影响力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二是学校有为儿童而教育家长的动机和责任。[12]张爽、范永强则对学校实施家长教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学校具备资源丰富、科学的教育理念与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优势。[13]

第二,对社区推进家长教育的研究。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之下,日益增长的家长教育需求需要社区的助力,社区也为家长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有学者对社区家长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社区作为可深入家庭内部的机构,为居民提供针对性家长教育的独特优势。邓惠明以构建社区家长学校为切入点,总结分析社区开展家长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论述了社区家长学校的组织原则、运作与管理。[14]孙长永立足于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制订了家长教育工作对策,跨越性地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家长教育的成功经验。[15]有学者则从强制性家长教育入手,探讨了社区开展强制性家长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如吴宗宪、张雍锭着力于探讨社区家长教育对未成年缓刑犯及其父母的教育的重大意义。[16]

第三,对政府推进家长教育的研究。政府是我国家长教育发展的指明灯与总舵手,政府层面的家长教育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与立法保障两方面。有学者就政府推进家长教育的主要方式进行论述。魏志玲、谢存德认为政府主要从推进家长教育立法、建章立制、加大家长教育宣传力度三大方面保障家长教育的开展。[17]李松涛就政府推进家长教育的现状开展研究,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为依托,总结分析政府推进家长教育的现状。他指出政府主要通过妇联、关工委两大机构推进家长教育进程,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作为辅助平台,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专题讲座、公益讲堂、亲子活动为主要形式。[18]

四、关于家长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相关研究显示,在我国家长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问题。第一,认识存在不足。近二十年来,我国家长教育虽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魏志玲、谢存德从广度层面出发,提出现今我国家长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且在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并将其归咎于传统观念与现实困境的影响。[17]深度层面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将家长教育视为普及性而非专业性的行为。李俊将家长教育发展受到的阻碍归因于社会缺乏对家长这一角色的资格性的要求与认证。[19]第二,管理体制松散。我国尚未形成国家级的家长教育系统,缺乏从国家到地方的家长教育责任机构,家长教育立法以及系统实施机构体制的缺失造成我国家长教育管理体制的松散,这一现象大大阻碍了我国家长教育的深化发展。[20-21]第三,资源建设薄弱。时代的快速变化与儿童发展要求家长再次接受教育,然而家长教育的供需却出现失衡,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专业师资匮乏等问题。[17,22]

家长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对策的探讨以及汲取的国际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对策的研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家长教育对策:第一,提高民众对家长教育的认识。有的学者从广度层面出发,提出让家长树立自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强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唤起公民对家长教育的重视。[23]有的学者从深度层面出发,倡导建立专门化的、系统的家长教育,将家长教育发展为系统、常规的教育。[2]第二,完善家长教育体制。有的学者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各类机构的责任分配,或建议成立政府主导、学校与科研机构推动、所有家庭积极参与的家长教育体系。[17,24]第三,加强资源建设。家长教育的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师资建设三大方面,学校通过开发普适性与针对性共存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家长教育形式,吸引各类多媒体加入家长教育事业,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优化我国家长教育。[21-22]

此外,家长教育的国际经验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国际家长教育的发展先于我国家长教育的发展,已形成基于证据的实践体系。罗红霞等从国际家长教育生成的路径、特点与选择出发,确立以融合性家长教育为基础,中央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省级政府制定实施细则,鼓励资助第三方独立评估,基于评估推出典型的“五步走”家长教育对策。[25]范洁琼则以五个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家长教育项目为依托,在了解家长教育国际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在设计层面内容合适、强度合理,鼓励家长在做中学,个体培训和小组培训相结合;在操作层面重视家长的需求,减少家长的流失,注意家长的阻抗;在管理层面严格把控质量评估,重视实施者资质培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26]

五、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研究述评

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可知,我国家长教育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发展,为未来我国家长教育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与范式。

第一,研究成果数量递升。家长教育以成年家长为教育对象,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亦有利于形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基。近二十年,我国家长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逐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研究。国内有关家长教育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递增,研究深度亦不断加深。

第二,研究角度由理论逐步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我国家长教育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关注点从内涵辨析、意义陈述逐步转向家长教育的实施途径与问题对策研究。国内研究者不仅关注我国家长教育的成功案例,还积极引入国外优秀的家长教育方案,力图将其与实际背景融合起来,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家长教育实施方案。此外,我国家长教育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各研究者秉持批判性思维,在探索问题的同时,发掘深层次的原因,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助力我国家长教育发展。

第三,关注对象由儿童转向家长。家长教育具备的教育传导性使我国家长教育前期研究聚焦于“儿童需要什么”而忽视了“家长需要什么”。家长教育以成年家长为对象,各类研究应基于成人学习特点和家长角色特点开展。21世纪以来,基于家长需求的研究日益增多,这一发展态势为我国家长教育的科学性添砖加瓦,各类研究在关注家长普遍教养需求的基础之上,充分关注弱势儿童家长的特殊需求,力图提供更为适切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展望

第一,研究内容丰富化。我国家长教育研究内容从最初的内涵辨析、意义陈述逐渐延伸到实施途径与对策探索,涵盖面不断拓宽。然而,我国家长教育研究仍缺乏一些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政策、课程建设、效果评价。首先,法律政策是我国家长教育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鲜有从法律层面展开的研究。其次,课程是家长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然而现有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课程建设,这也是阻碍我国家长教育正规化发展的最大因素。最后,效果评价是我国家长教育的发展动力,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家长教育实际效果的评估。因此,今后的家长教育研究应当不断拓展其内容,深化对家长教育的认识,从而促进我国家长教育的发展。

第二,研究视角多样化。现有研究多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开展,缺乏多学科的综合视角。单一视角的研究必将折射出一定的局限性。家长群体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群体结构,其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又决定着家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今后的家长教育研究应当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研究视角展开,立足多学科视角进行探索。

第三,研究方法多元化。目前,我国家长教育研究仍以量化为主,多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分析家长教育的现状。质性研究的缺乏使我国家长教育缺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积极探索国内外优秀家长教育范例、家长教育经验时,我国学者缺乏比较的角度。因此,今后的家长教育研究应综合质性与量化研究,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并从比较的角度探寻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促进我国家长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