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2020-03-04 04:23吴聪娣
教育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晏子成语校本

吴聪娣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福建厦门,36100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课时的局限,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出现点状的碎片化现象,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拓展和内化,无法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基于传统文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显得特别重要,它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起着调节、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基于传统文化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怀,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文化认同感。如,笔者利用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资源开发了六年级“古诗词赏析”校本课程,通过“有滋有味读古诗”“有情有趣诵古诗”“浅吟轻唱古诗词”“古诗中的花鸟虫鱼”“古诗词中的人间真情”“古诗中的童年”“读诗词,用佳句”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文化魅力,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读古诗、诵古诗、唱古诗、品古诗、用古诗的过程中积累、丰富和内化语言,潜移默化地传承了祖国的优秀语言文化,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艺术多姿多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艺术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统编教科书第十一册“语文园地七”的“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关于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传统艺术的成语。这些成语传神地诠释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但是,受知识和年龄的局限,学生对相关词语的理解并不透彻,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基于学情,笔者设计了六年级校本课程“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引导学生在传统艺术与语文学习中来回穿梭,深入体会成语的内涵,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增强文化认同感。

【课程目标】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传统艺术,通过阅读介绍文章、查找资料、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了解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

2.积累与传统艺术相关的成语,体会成语内涵,能准确运用成语介绍一项传统艺术形式。

3.在了解和介绍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活动设计】

1.走进传统艺术——感受艺术之美。

2.分类积累成语——体会成语内涵。

3.介绍传统艺术——准确运用成语。

4.编辑艺术小报——展示学习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通过归类成语理解了成语的内涵,丰富了语言积累;通过介绍自己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会了准确运用相关的成语,实现了学用结合;通过互动交流更好地感受和欣赏身边的艺术,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学情,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融通性等特点。它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拓展、体验和探究等方式,落实语文要素,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能力的形成。

在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看到的对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从内容、结构、字数等方面体会对联的特点。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对联有固定的格式,如字数相等、结构相称、内容相关等,而且大多运用了对偶的方法。学生还发现了回文联、叠字联等一些特殊形式的对联。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内容,借助相关资料,对这些对联进行归类。学生进行了分析和归类,有过年时贴的春联,有祝寿对联,有风景区里描写某一处名胜古迹的对联……最后,笔者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即出示几副对联的上联,引导学生尝试撰写下联。学生跃跃欲试,依据对联的特点不断尝试,在教师的点拨中完成了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体会到对联的特点,感悟到对联蕴含的艺术之美,而且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积累,提升了语文素养。

在五年级校本课程“读历史故事,演历史故事”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编写台词,进行表演。学生选择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学生认真阅读故事后合作创编剧本,构想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角色内在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走进角色,走进历史。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了他们的体验和智慧,将课文中较为有限的句子转化为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自己的语言。第一出剧“群臣荐使者”的表演场景如下。

(齐国大臣在殿下等候,窃窃私语)

卫士:上——朝——

齐王: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大臣:启奏大王,臣听说楚国近来日渐昌盛,我国是不是应该派人去访问访问,探探楚国的实力?

齐王:这个想法不错。众位爱卿,你们觉得,谁可担此重任?

大臣1:臣有亲戚在楚国留学,听说楚国人十分傲慢,爱讥笑人。我国一定要派一位十分优秀的外交官出访,不要让楚王取笑了。

大臣2:谢大夫所言极是,臣推荐上大夫晏弱之子晏婴,此人能言善辩,有胆有识,定能担此大任,显我齐国威风。

大臣1:此言差矣,晏婴身材矮小,楚国定会笑我齐国无人,在外交方面,形象可是十分重要啊!

大臣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林大人此言太偏激了吧。

大臣3:不错,此人关心百姓疾苦,百姓尊称他为晏子,他可是美名远扬啊!

……

(三位大臣吵得不可开交)

齐王:够了,大殿之上给我安静!有点绅士风度好不好,拉拉扯扯,成何体统!还是传晏子上朝,本王亲自考考他。

卫士:传晏婴上朝——

晏子:臣晏婴拜见大王。

齐王:免礼,听说你聪明过人,本王想见识见识。

晏子:不敢当,不敢当,大王过奖了。

齐王:什么水里没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树枝?

晏子:(笑着说)井水里没有鱼,萤火虫的火没有烟,枯树没有树枝。

齐王:银河渡口,打一地名。

晏子:(不假思索)是银川。

齐王:哈哈!晏爱卿果真智慧超群,出使楚国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此次出使,你要探听楚国的国力如何,不管如何,你一定要扬我齐国的威名。希望你能不辱使命。

晏子:臣定不辜负大王厚爱,誓死维护咱们齐国的尊严!

齐王:太好了,明日马上启程。

大臣:恭送晏大人——

卫士:退朝——

故事开头只有寥寥几句,学生却根据他们的阅读体会和想象编排出了内容丰富的一出好戏。众大臣、齐王、晏子的形象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晏子的睿智和爱国情怀跃然而出。在阅读、编写、排演、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在自编自演中不断回归文本,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反复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应对学习为探究学习,提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故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思维能力不是刻意培养的,而是渗透在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3]

在统编版教科书第十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学生几乎千篇一律地用“心胸狭窄”“妒贤嫉能”评价周瑜,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评价诸葛亮,用“生性多疑”评价曹操。如何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体会人物的立体形象呢?笔者根据学情开发了“评评三国人物”的校本课程。笔者先让学生认真阅读《三国演义》,边读边为书中人物制作“人物名片”,不仅要写出人物特点,还要标明依据。在校本课上,学生依据手中的“人物名片”畅谈“我心中的周瑜”“我心中的曹操”……在评价与交流中,学生不再用以前单一的词语描述书中人物,他们的观点变得多元、丰富。在阅读古典名著和评价书中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激发了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还有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中国寓言是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文体。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时,从读故事到明道理,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由于年龄的局限,学生往往只关注故事,对故事蕴含的道理缺乏兴趣,或者一知半解,或者似懂非懂,更谈不上运用了。针对学情,笔者在三年级开发了“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阅读课程。

【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寓言故事的兴趣,体会寓言的作用。

2.抓住具体生动的情节,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3.了解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明白其中的道理。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运用寓言的能力。

【活动设计】

1.读寓言,学成语。

2.读寓言,讲故事。

3.读寓言,说启示。

4.读寓言,演故事。

5.读寓言,学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激发了阅读寓言的兴趣,而且感受到了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色,也促进了深度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发展。

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富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诸多的审美资源: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如诗如画,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所具有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中国古代神话用神奇的想象塑造了一个个超自然的人物形象,具有奇特的形象美和意象美;中国古代寓言往往以小故事说明大道理,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有代表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形象美,也蕴含中华民族的智慧美。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审美愉悦,形成审美能力。如,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在五年级校本课程“最美是汉字”的教学中,笔者聚焦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意蕴美、情感美,努力唤醒字词内在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汉字审美能力。

【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中国汉字的兴趣。2.通过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朗诵名家名篇、欣赏经典诵读作品等方式,品味汉字的内涵,体会它的形态美、音韵美、意蕴美、情感美。3.通过一系列探究、体验活动,传承汉字文化。

【活动设计】

1.赏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形态美。

2.赏诵读作品,体验汉字的音韵美。

3.品字里乾坤,领略汉字的意蕴美。

4.品字词冷暖,感悟汉字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笔者立足汉字文化,处处渗透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汉字审美能力。其一,笔者引领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深入体会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图画又美如图画,笔墨运用千变万化,字体千姿百态,富有神韵,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其二,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音韵美。学生通过倾听经典诵读作品等感受汉语富于音乐性的特点。每个音节都有高低升降,不同形式的声调产生丰富的音高变化,朗读时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三,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蕴美。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词都蕴藏着丰富的含义。有些字的发展演变颇有典故,有些汉字藏着有趣的故事,有些字词让人浮想联翩……笔者通过出示图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品味中感受字词的意蕴美。其四,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情感美。学生不仅读懂了字面上的意思,还深入体会到字词蕴含的情感,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到汉字蕴含的情感美。

猜你喜欢
晏子成语校本
晏子不辱使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晏子使楚
拼成语
晏子使楚
猜成语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