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表征

2020-03-04 11:05陶言
关键词:数学史教科书核心素养

陶言

摘    要:数学史作为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学习资源,在数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意义,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在内容编排与设计上,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内容呈现应多样化且专门化,选材上要体现均衡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史;教科书;内容表征;核心素养

数学史作为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学习资源,在数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意义,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如何更好地设计数学史在数学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及应用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和价值态度,其核心的本质是关联与化归[1].表象包括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其中,逻辑推理要求学生能够在复杂问题中把握不同事物间的逻辑关联;直观想象则要求学生提升数形结合能力,利用数与形的关联理解和认识事物,因此两者主要指向关联;数学抽象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并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数学运算则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运算法则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因此两者主要指向化归.此外,数学建模建立在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基础之上,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数学模型体现数学与现实的关联,模型求解体现化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因此它同时指向关联与化归两种本原.类似地,数据分析以数学运算、逻辑推理为基础,以构建模型为手段,以数据为依托研究随机现象.它强调学生对事物关联和本质的探索,同样具有关联和化归两种本原(见图1).

二、数学史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引导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关联与化归的发展.表象发展逐渐内化,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见图2).

在数学观念方面,数学史可以通过对知识前因后果的交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

理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归能力,并启发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展性与可拓性.例如,数系扩充的历史以时间为脉络,将自然数、负数、实数、虚数等概念进行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对数系相关概念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数学探究方面,数学史拥有丰富的名人故事、历史谜题等资源.这些资源如果运用恰当,便可用于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将问题与知识进行关联,尝试探索,步步化归.例如,从刘徽的“牟合方盖”到祖暅原理,中国古代数学家们不断尝试、探索、反思,最终得到球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段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不断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促进数学抽象素养的发展.同时,“牟合方盖”等几何体的出现,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观想象学科素养的提升.

在数学情境方面,数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密切关联性.数学情境是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因素对数学发展影响的综合体现,是学生理解数学事业、体会数学家生活的钥匙,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态度.例如,《九章算术》中的“粟米”“商工”“盈不足”等篇章就密切联系古代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体现数学在解决农业、商业等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史内容分析

依照数学史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得到数学史内容分析模型.模型共分为数学观念、数学探究、数学情境三个维度,各维度下根据维度内涵设有细目,具体如表1所示.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五册必修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教科书数学史内容表征分析模型”,针对数学史内容的表征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一)数学史教育渗透较为薄弱

在五册必修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总体平均占比为12.2%,比例较低,反映出教科书编者对数学史教育渗透较为薄弱.由于内容主题的差异,不同必修模块教科书的数学史内容占比各不相同.其中必修3占比最高,內容主要为算法初步、统计与概率;必修4占比最低,内容主要为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二)内容维度分布不均衡,数学观念和数学情境的比例有待提高

在五册必修教科书中,数学史在三个表征维度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数学探究”维度的数学史内容比例较大,平均为 56.7%;“数学情境”维度平均占比为32.6%;“数学观念”维度占比仅为10.7%.数学史内容的不同维度比例在五个必修模块分布基本一致,这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视数学探究有关,编写者较注重数学探究思想的渗透,很符合课改理念.此外,数学情境和数学观念两个维度占比较低,亟待提高相关内容安排,以帮助学生全方位、系统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三)数学观念维度欠缺“数学模型或解释”,数学情境维度欠缺“心理因素”

根据分析模型各维度下的细目,对五册必修教科书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得到:在数学观念维度,数学史内容主要围绕“数学定义与理论”和“数学概念” 两类细目.其中,数学概念占比为25.6%,数学定义与理论占比为68.1%,而“数学模型或解释”占比仅为6.3%;在数学探究维度上,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占比大致相当;在数学情境维度,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社会需求、公众态度、同行影响等)占比较高,为54.7%,心理因素(包括数学家研究意图和动机)占比较低,仅为21.8%.

四、启示与建议

根据构建的数学史内容分析模型及实践应用所得的研究结果,对教师和学生理解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选材和设计,以及教师利用教科书组织有效教学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首先,从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与设计看,数学史在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其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且专门化.这是因为由于数学史内容属性的不同,需要进一步提高教材编者对内容编排和设计的水平,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如,可以开辟专栏,以有趣的小故事形式描绘数学家的生活时代背景、个人成长历程与研究过程,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关联和化归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且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与设计上应以当前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做好统筹安排.

其次,在数学史内容的选材上,要体现均衡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均衡、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数学史的内容来看,要保证不同维度数学史内容的全面均衡,从而使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六要素得到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教科书编写者要在编写素材上做好选择设计,将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再者,教师在对数学史内容进行组织教学时,应加强对教科书进行解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同时,应将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进行拓展教学,使学生迅速且深入地理解内容.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可以有新的思路与手段,如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内容载体之一的数学史.在具体的教学中,数学史内容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在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上,我们也可以以数学史为素材,在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上进行全面且系统的设计,以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培培.数学课堂教学引入部分的关联与化归——以圆的概念引入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4):20-24.

猜你喜欢
数学史教科书核心素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数学史上的骗子和赌徒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