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智慧点拨”例谈

2020-03-04 20:39徐亚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小学数学

徐亚梅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智慧点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铺垫性”点拨、“顺势性”点拨、“追问性”点拨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指明学生的探究方向,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点拨;教学案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为中心”这一理念,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能够真正感受到思维以及智慧之间的相互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及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是推动精彩课堂生成的关键力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智慧点拨”呢?

■一、“铺垫性”点拨:唤醒已有经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铺垫导入设计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学情,并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为新知的引入做出良好的情感铺垫。这一过程应当缓慢开展,应当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经验,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的数学学习热身。采用“铺垫性”点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已有的经验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大厦的过程,离开了已有经验,学习会变得非常困难,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已有经验是需要唤醒的,“铺垫性”点拨就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的第二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铺垫引入的。

师:上节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展开了分析以及研究,那么谁能够主动复述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呢?

生1:在这一知识点中主要包含三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两端都种,其二是两端都不种,其三是只种一端。

生2:两端都种时,栽树的数量比间隔多1;只种一端时,数量和间隔相等;如果两端都不种,数量比间隔少1。

师:大家是怎样提炼这一规律的?

生1:我们首先进行了自主猜想,然后画线段进行验证。

生2:我认为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摸索其中的规律,然后完成对问题的处理。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来探讨植树问题中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况。

以上案例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成功地回顾了上节课所学习的相关内容,并且共同完成了找规律这一任务,顺利完成了规律应用,体现了完整的思维过程,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索以及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预热作用。

■二、“顺势性”点拨:纠正思维偏差

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受制于定式思维的影响,而且容易致使思维发生偏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可使用粗暴的手段,更不能打断学生的思考,而应当为学生提供展现其思维过程的机会,根据其本质引导学生展开反思以实现因势利导,将其带回正轨。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位教师首先以“能被2、5整除的数”为引例带领学生把握其特征,顺势完成新知导入。

师:在能够被2、5整除的数中,大家谁来说一说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1:能够被2整除的数,其个位应当是偶数,也就是0、2、4、6、8。

生2: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只能是0或者5。

生3:能够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个位上只能是0。

师:大家的分析非常有条理,回答也正确,能够把握这些数字的本质。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针对能被3整除的数展开研究,大家可以选择分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这些数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4:根据之前的讨论,能够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应该是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位上为3的数都能够被3整除,是不是这样的数并不具备这一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然可以发现他们的思维由于之前的旧知呈现出了知识的负向迁移,完全误入歧途。

教师点拨:在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既然这种方法行不通,我们是不是可以转换思考的角度?如果从一个数的整体展开观察,你会具有怎样的发现?通过对这类数的梳理,是否能够把握其典型特征,然后去找规律。

在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之后,立刻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视角,很快就提炼出了正确的规律。这里所说的顺势点拨,实际上顺的是学生思维的势,只有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挑战时,教师进行点拨才是恰到好处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认真观察学生,判断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判断学生思维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寻找到点拨的时机,从而有效地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三、“追问性”点拨:指明探究方向

如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点拨,很难能够确保数学学习的目标性以及方向性,更不可能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针对学习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丝毫端倪,教师都需要善于捕捉,更要及时干预,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才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困难之处,使其得到有效辅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约分”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完成了约分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完成分数的约分?

生1:分子和分母都需要除以相同的数字,直至其公因数为1。

生2:也可以认为就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它化简成为最简分数。

生3:是分子和分母不能再除以自己就可以。

師:这是什么含义呢?

生4:说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

师:很显然这一说法是以最简分数为对象,那么,对分数的约分,就是分子和分母不再能除以自己本身吗?是否可以具体说明?

生4:■,■。

生5:可是这些分数已经是最简分数了呀,约分就是要把普通的分数进行化简,最终得到最简分数的过程。

生6:但是其中还存在这样一类分数,如:■,■,它们都可以用分子作为公因数,所以约分过程中分子、分母是可以除自己的。

生7:是的,其前提就是分母是分子的倍数,所以可以分子作为除数进行约分。

……

可见,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思维的多元性和互动性,此时教师必须为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展开思辨,当然教师也要融入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自主梳理的小结给予相应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当上述学生提出“分子和分母不能再除以自己”这一观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答案,而是基于这一生成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梳理和反思,再结合举例以及思考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成功地揭示约分的真义,也能够完整地展露学习的本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点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进行引领,这样,才能让课堂走向“生本化”。作为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展示以及每一个活动,还要为学生提供交流及思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鼓足勇气展开思考、展开探讨,当然其间也不可缺少教师的适时点拨,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生发异彩。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
教学案例的内涵及其应用意义
充分整合教材资源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