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点教学童话

2020-03-05 23:51洪琳娇
关键词:文体意识皇帝的新装童话教学

洪琳娇

摘   要:童话是初中教材中的“小文体”,当前其教学存在小说教学化倾向。教学童话,要有文体意识,要紧紧扣住童话文体的内在规定性:梳理情节要抓住幻想特点;分析人物要注重类型特征;品析语言要注意童化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看起来虚幻的人物和故事去揭示童话内蕴。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皇帝的新装》

童话是初中教材中的“小文体”,说它“小”,一是因为教材入选数量少,二是因为教师教学中重视不够,三是因为针对童话教学的研究甚少。但恰恰因为它是“小文体”,我们更应该慎重对待,因为可能为数不多的几篇童话教学就形成了学生对童话的最终认知。

我们目前的童话教学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教学环节: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等人物形象。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并没有出现教师预想的热烈探讨的场景,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最终使讨论环节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童话文体缺乏了解,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偏差。

课后,听课教师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反思,并试着从童话文体角度进行了分析。其实,童话中的人物表现出类型化特点,其身上的某一个特点往往被夸大或突出,因此童话中的人物性格多鲜明单一,没有多面特征,不复杂。周作人认为童话的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单纯”:“单纯原为童话固有之德,其合于儿童心理者亦以此,如结构之单纯,角色之单纯(人地皆无定名),叙述之单纯,皆其特色。”[1]28“角色之单纯”即指童话中人物类型的特点。上述课例正因为对童话人物的这一特点把握不够而在课堂上出现过度探讨的情况,最终导致课堂讨论失效。

所以,我们要紧紧扣住童话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开展教学。根据童话的文体特点,我们教学童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物注重类型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立体、个性。与小说不同,童话中的人物扁平、类型。《皇帝的新装》中人物不少,稍作梳理就可以作类型区分,总共三种人:骗子、被骗的人和揭露骗局的人。比如骗子,文中的骗子们都善骗,他们性格中其余的部分被善骗这一特点遮蔽或有意识地被模糊,他们共性鲜明,个性缺乏,因此很难区分彼此,作者对人物作了类型处理而不是进行个性化的刻画。被骗的人比如皇帝、大臣、百姓等性格也大同小异,他们均被外在的虚荣、功名、物欲所左右,因为这种人性弱点,他们都被骗了,看起来都极其愚蠢。因此文章中多数人物性格单一,类型的特征突出,个性不鲜明。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把文学产品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童话更趋近象征型文学(当然,它跟我们平常说的象征型文学还是有区别的)。象征型文学“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对客体形象进行了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文学意象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具体的、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2]。因此,《皇帝的新装》中的骗子不是生活中具体的两个人,而是一类人。他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行骗者,具有广泛涵盖的特征,可以指欺瞒民众的政客,也可以是各行各业出于各种目的从而隐瞒真相的人。文章中的大臣、皇帝等也是这样。我们在把握这些人物时要既能清楚他们是文章中的“这一个”,也能由“这一个”结合社会作联类想象,那么对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基本完整了。

二、情节突出幻想特点

创作了《神笔马良》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讯涛认为童话有其独有的逻辑。所谓“童话逻辑”是指“童话写作时作者取舍材料、结构故事、发展情节的一种依据”。在洪汛涛看来,童话逻辑就是幻想逻辑。而“‘幻想在童话艺术这一特定样式范畴中,它包括‘借替‘假定‘夸张这三种表现方法”[3]60。

童话中的情节和小说中的情节不同。尽管小说情节虚构特点明显,但所写还是生活中人和事的样子,童话则不一样。童话情节的超现实特征非常明显,猫会说话,人能飞天……所以,教童话离不开情节幻化的特点,以及童话幻化情节的手法,包括夸张、拟人等。尤其是拟人,要充分体会童话中的拟人与平常文章中的拟人修辞的不同之处。作为修辭的拟人涉及句或者段,但童话中的拟人往往是事件拟人或者叫篇章拟人,它实际上不是修辞手段而是叙事方法。所以学习童话要充分考虑其叙事的这种特点,从而体会童话构造情节的特色。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复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童话情节幻化的特点。复述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复述时突出文章夸张的特点,或复述时抓住拟人手法复现动物声口等。体会童话情节幻化特点的第二种方法是续写,学生在童话续写中基于对童话构造情节特点的理解必然会一定程度运用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这样通过写作就强化了学生对童话情节幻化特点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复述时夸张的内容就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语调,比如,皇帝对新装的狂热喜爱的部分,大臣对布料的违心赞美的部分,大家对皇帝穿上的并不存在的衣服的热烈的赞颂的部分,我们都可以让学生来讲一讲、读一读,在讲述中体会文章所用的夸张的手法,以及在这种夸张手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皇帝的愚蠢昏庸与大臣们的无耻荒唐。

三、语言体现童化特点

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具有童化特点。

首先,童话语言比较浅显,口语化。 “(安徒生)在那封给印该曼的信上说:‘我写童话,正如我对小孩讲一样。‘那文体应该使人能够听出讲话的人的口气,所以文字应当努力去与口语相合。”[1]311《皇帝的新装》长句不多,句子内不涉及复杂的逻辑关系,很多句子表现出口语化的特点。

其次,童话的语言表述切合儿童接受心理。童话经常会以相似的内容反复叠加,这样的形式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提到有一种童话就是复叠故事,它往往“历述各事,或反复重说,渐益引长,初无义旨,而儿童甚好之……” [1]26可见,这种复叠故事是深得孩子喜爱的。很多经典童话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牧猪人》等。《皇帝的新装》中的部分内容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皇帝想了解衣料织得怎么样了,先派诚实的大臣去看,再派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最后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亲自去看,三次看,情节相似,反复重说。我们熟知的童谣也经常采用这种复沓的形式,为孩子喜闻乐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同样体现了童年时期的人类的审美和接受偏好。这些都是复叠形式受孩子喜欢的佐证。

再次,童话在表达时往往不带说教的训诫,它从不板着面孔,而总是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讲述方式去打动你。“若事情复杂,敷叙冗长,又寄意深奥,则甚所忌也。”[1]28《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就没有深奥的说理,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故事和人物。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没有站出来说话,寄意自然隐含在故事里。这也是童话语言讲述上的童化特点。

针对童话语言的上述特点,我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合上课本听读,在听读中了解大意,把握情节,在完成对文章的初读感受中体会童话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复述童话中复叠的内容,在相似内容的反复讲述中体会童话讲述的特点;或者让学生在课后把这个童话讲给弟弟妹妹或邻居的弟弟妹妹听,要想辦法讲得使他们爱听。要使孩子爱听,讲述时语言就非常重要,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理解并体会到童话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遵循童话规律

洪汛涛曾说童话的规律可以列作一个简单的公式,那就是“真—假—真”。第一个“真”强调童话“必得来自于生活,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假”是指童话幻想的特点;第二个“真”是指童话“所反映的生活,在表面上似乎并不像真实的生活,而它的内在却揭示了真实生活最本质的深层”。[3]53-54

根据童话的这一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看起来虚幻的人物和故事去揭示其内蕴。

《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为了穿得好看,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买新衣服。衣服似乎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在他身上没有一般皇帝会有的权力欲和民生观,这样的皇帝在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此外,用一件衣服判断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敬业精神,在生活中就是无稽之谈;骗子的织布机上明明空空如也,但皇帝和大臣们却众口一词,大赞布料漂亮至极;皇帝明明光着身子游行,但百姓们却那么热烈地赞美着他的新装……这些内容看起来那么荒谬,但看起来不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反映的恰恰是最真实最深刻的生活,为物欲、私利、虚荣等等所左右的人们最终扭曲了世界的真实,这篇童话揭示的“真实生活最本质的深层”就是人性。我们在童话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假”入“真”这样的路径,并最终能立点在“真”上反观人物和情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不涵盖童话教学的所有要点,只是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可以着力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点。童话作为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文体意识,不能泛化文体或模糊文体。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28.

[3]洪汛涛.论童话[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皇帝的新装童话教学
《皇帝的新装》后传
《皇帝的新装》续编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绘本教学
“文体意识”的觉醒
如何利用童话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