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区域栽培的白玉菇高产菌株筛选评价*

2020-03-08 06:58宫志远黄春燕韩建东赵升远张元祺谢红艳
中国食用菌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厂化白玉菌种

姚 强,宫志远,黄春燕,韩建东,赵升远,张元祺,李 瑾,谢红艳,杨 鹏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废弃物基质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 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层菌纲 (Hymenomycetes) 伞菌目(Agaricales) 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 玉蕈属(Hypsizygus)[1-3]。真姬菇口感独特,拥有典型的蟹香味,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4],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5-6]。倍受消费者青睐。作为大宗消费产品,真姬菇内含多种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7],具有防便秘、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效果[8-10]。且其货架期较其他菇种长、耐存储,还具有高蛋白、低热量、低脂肪的特点[11]。真姬菇市场化分类包括纯白色和浅灰色两种品系,其中,纯白色品系又称白色真姬菇、白色蟹味菇、白玉蕈、白玉菇、玉龙菇等[12-13],浅灰色品系称为蟹味菇、灰蟹菇、斑玉蕈、荷叶离褶伞等,是我国规模化、工厂化栽培程度较高的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现国内主要产地为上海、福建、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14-15]。

山东地区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白玉菇生产规模大,工厂化程度高,但适宜区域工厂化栽培的白玉菇品种较少,且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存在生长周期过长、抗逆性差,抗杂菌能力弱,易受限于栽培产地和环境,从而提高了成本,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有所影响[16-17]。本研究通过对13株市场主栽白玉菇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进行评价,旨在为山东地区白玉菇工厂化生产优质菌种的筛选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参与试验所用白玉菇品种均从国内公司、科研院所等渠道收集。菌种编号及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白玉菇供试菌种编号及来源Tab.1 Number and source of white Hypsizygus marmoreus tested

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普通市售PDA培养基。

液体菌种培养基:白砂糖0.3%、玉米粉0.3%,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镁0.05%,水1 L。

栽培培养基:玉米芯30%、棉籽壳20%、豆秸10%、麸皮16%、啤酒糟5%、米糠5%、甜菜渣10%、豆粕2%、贝壳粉2%。

1.3 试验方法

1.3.1 母种制备及活化

将保存菌株接入PDA平板培养基中进行活化培养,25℃恒温生化培养箱中培养,待菌丝满管接入液体菌种培养基中。

1.3.2 液体菌种制备

按比例称取原料,200 mL置于500 mL规格三角瓶中,121℃、101 kPa条件下高压灭菌40 min,每个菌株各做3次重复,于22℃、190 r·min-1摇床培养8 d。观察菌丝体形态大小及测定菌丝湿重、菌丝均一性、菌液pH等[18-19]。

1.3.3 栽培试验

将栽培培养基按比例配制好后装瓶,中间打5孔,于121℃、0.13 MPa条件下灭菌4 h,出锅将菌瓶移入预冷室,待培养料温度降至室温在环境下机械化接种,每瓶接种量为20 mL。接种后在培菌室里于温度18℃、相对湿度70%条件下养菌,待菌丝长满瓶后继续进行菌丝后熟培养,共计85 d~90 d后进行搔菌,并移入出菇房进行出菇培养。

1.3.4 出菇阶段培养及采收

前期将出菇房温度调整至10℃进行低温刺激菇蕾形成,待菇柄长至瓶口1 cm时,将出菇房室温度调至15℃,每日补光,200 lx、强光光照3 h,菇房相对湿度保持90%~95%,适量通风。等菇柄长至6 cm~8 cm、菇盖直径长至2 cm~4 cm且未开伞时即可采收。观察并记录不同菌株菌丝生长情况,接种后记录第10天、第20天、第30天和第40天开始连续3 d记录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值进行计算,并记录满瓶时间、搔菌至原基形成时间、菌盖分化时间等等,以便于计算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20]。

1.3.5 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

试验设置3个重复,观察并记录子实体菌盖颜色、大小、厚度,菌柄长度、直径以及单株鲜重、生物学效率等[21],进行综合分析。生物学效率(P,%) 公式为:

P=m1/m2×100

式中:m1表示平均单产(g);m2表示培养料干重 (g)。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白玉菇品种培养菌丝生长特性

白玉菇菌丝生长特性情况见表2。

表2 白玉菇菌丝生长特性Tab.2 Mycelium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white Hypsizygus marmoreus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间菌丝培养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3、H4、H9、H12这四个菌种表现优于其他菌种,其中H3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6.12 mm·d-1,菌丝生长快,菌丝密集且粗壮,液体培养形态表现为菌球大小均匀,菌液澄清,菌丝体湿重为19.56 g·mL-1,菌丝长势优于其他菌种。H4、H9、H12次之,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5.91 mm·d-1、6.05 mm·d-1、5.96 mm·d-1,菌丝生长较快,菌丝较为粗壮,长势良好,菌丝湿重分别为17.21 g·100-1mL-1、19.11 g·100-1mL-1、18.87 g·100-1mL-1。H10 和 H11 两个菌种表现最劣势,菌丝生长缓慢,稀疏且长势一般,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5.13 mm·d-1、4.97 mm·d-1,菌丝球大小不均匀,菌液较澄清,其中H10菌球呈碎片化,H11菌球表面光滑。试验可以看出,H3、H9菌种稳定性较好,H10和H11两个菌种菌丝具有易老化的特点,不利于传代培养。

2.2 不同品种的白玉菇菌丝培养特点

白玉菇菌丝生长速度统计见表3。

表3 白玉菇菌丝生长速度Tab.3 Growth rate of mycelium of white Hypsizygus marmoreus

各白玉菇品种栽培瓶菌丝长势表现略有差异。由表3可知,H3、H9、H12菌丝体呈白色,菌瓶内无黄斑出现,吃料及菌丝爬壁效果良好,生产周期较其他品种缩短5 d~7 d,性状表现俱佳,可进一步优化,作为长期的生产菌种备选。H4、H8、H13三个品种表现相对较好,生产周期较其余品种缩短3 d~5 d。除此之外,其余菌种多数菌瓶出现黄斑,且吃料速度中等或较慢,其中H10品种表现较差,生产周期最长为124 d,菌瓶内部出现少量黄斑,且吃料爬壁速度缓慢,菌种表现不稳定,不宜长期作为生产菌种。

2.3 不同白玉菇品种农艺性状特点

白玉菇农艺性状特点情况见表4。

表4 白玉菇农艺性状特点Tab.4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te Hypsizygus marmoreus

由表4可知,通过测定白玉菇子实体的菌柄长度、直径、菌盖厚度等指标分析可得,各品种子实体外观性状差异不大,其中菌株H9的平均单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324.3 g/瓶、92.77%。H3、H1平均单产量分别为304.7 g/瓶,生物学效率分别为87.1%、86.7%。其余品种生物学效率均在75%~85%,差异表现不明显,H10品种单产量最低,仅262.5 g/瓶,生物学转化效率不高,疑似有退化表现,具体还需进一步试验进行检测证明。

2.4 不同白玉菇品种的商品性状

白玉菇商品性状统计情况见表5。

表5 白玉菇商品性状Tab.5 Commercial properties of white Hypsizygus marmoreus

不同品种白玉菇商品性状有所差异。由表5可知,H3、H9、H12品种商品性状表现优异,采收期不易开伞、菇型好、生长整齐、菌丛浓密、易采收,遗传性状稳定,可作为工厂化生产主栽品种。此外,H13、H4品种表现较好,采收期不易开伞,菌柄脆嫩,子实体生长整齐,菌丛较浓密,可作为生产备用菌种和进一步筛选优化试验品种。H5、H10、H11品种采收期均有少量开伞、菇型稍有不齐、菌丛较稀疏、长势不佳,遗传性状相对不稳定。疑似保藏时间过长或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菌种退化问题,还需进一步验证,作为试验预备菌种。

3 讨论与结论

白玉菇作为我国可以工厂化生产的食药兼用珍稀食用菌品种之一,对其不同地区的品种进行对比筛选试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H3、H9、H12三个菌株可作为山东区域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适宜山东区域工厂化生产,且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商品性状表现优异,较其他品种可缩短生产周期3 d~7 d,可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其中H9产量最高,平均单产为324.3 g/瓶,生物学转化率为92.7%。在下一步的试验中对品种的生理生化等数据进行测定,以期完善区域白玉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目前我国对白玉菇的研究还处于前期阶段,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会使白玉菇展现更多的食用、药用等价值,更好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厂化白玉菌种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工厂化、小棚、大汪子…… 400精英齐聚山东,探讨北方养虾新思路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专用蚕品种“中2016×日2016”繁育性能比较
春 笋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