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英国文化中的无政府青春

2020-03-08 14:27王琬卓
神州·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电影青春

摘要:“无政府”是一个象征,约等于没有管制拒绝束缚。一群叛天逆地的英国少年,一场躁动的青春时光,一段以个人为谢幕的群体故事。本篇论文围绕基本的视听语言角度,如拍摄角度、构图方式、色彩与影调、旁白自述、英国摇滚的使用以及影片结构等等,对于导演展现电影内容的方式、同时结合本英国电影特殊的人物性格和关系作出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青春;电影;英式文化

根据被称为“药物时代的桂冠诗人”的苏格兰作家欧文·威尔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黑色剧情电影《猜火车》,由英国导演丹尼·鲍尔执导,1996年上映。无政府主义的朋克精神,战后“垮掉一代”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另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这所有的一切塑造了这部“1996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的影片”。《猜火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采取了一个特别陡峭的边缘事物来展示英国一个阶段的青春时代,但是又非常具有代入感,这就是整部影片采取的表达方式,包括其视听语言、情节设置、人物性格走向等等,都没有设置一个符合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道德制高点,用一种在大众眼中更为惨烈的表现形式,把青春的困惑呈现在影像之中。

一、夸张拍摄角度和构图的隐喻,情绪的冲击性表达

一群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英国年轻人,沉溺于毒品,痴迷在幻想。影片中有很多拍摄角度选取得很特别,也因此会有一些不规则非传统的构图方式。影片中室内聚众吸毒的戏份是很足的,这是实象;同时室内狭隘封闭,自然传递出这一个团体的自得其乐和心心相印,与整部影片的基调不谋而合,这是虚象。很多“人物在房间”的镜头采用低角度拍摄,构图画面奇怪乖张,感觉环境在垂直空间上被压缩,观众眼中的直观感受就是人物生活在一个变形扭曲的环境之中,在人物关系的展现上,男女的距离比正常拍摄显得近得多,暧昧、模糊不清的感觉自然而然从镜头语言中溢于画面。大仰角镜头可以使角色看来强有力又具威胁性,因为它笼罩着摄影机和我们,像个巨人一般。我们像被钉在地上动弹不得,全由别人操控。唯我独尊一般的吸毒,至高无上的快乐,就是这群人当时当下的状态。

在另一个近乎于鸟瞰镜头的高角度拍摄,对称的房間会显得更对称、更整齐,与此同时暴躁狂贝格比的歇斯底里、崩溃疯狂才显得更具有破坏一切的力量。观众能清楚地知道他摔东西时的肆无忌惮、发泄情绪的毫无顾忌,同时高角度镜头也呈现了他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拘禁的情况,钱财被一卷而空,内心的暴躁上升到顶峰,就在这个俯拍镜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构图方式的考究上,导演也没有循规蹈矩。受到围攻的男人置于男主角马克瑞顿两腿之间,本身就是一种蔑视和不尊重,二人所处画面左边,画面右边是马克的影子,和腿一起对下方的人构成包围态势。在另一个场景之中,马克处在正中间构图,在四人的注视下验货吸毒,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形式感的画面,马克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虽然两者在人数上不成比例,但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两者处在平等的位置。这并不是一部循规蹈矩的电影,运用拍摄角度、构图方式等让电影画面语言更丰富,来达到一种叛逆的、决绝的、自我选择的生活态度的展现。

二、穿插补充的旁白自述,道出青春的彷徨

《猜火车》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是男主人公马克瑞顿的旁白,旁白的台词内容和讲述语调都十分精彩,让人难以忘记,很大程度上展示了电影的风格,成就了电影。颓废的英式叛逆幽默和电影画面交相辉映,即使镜头画面已经够丰富,同时旁白也显得锦上添花。马克瑞顿以自我的身份说出的旁白,本身也是影片风格塑造的重要一点,增强了影片镜头切换的自由度,这种手法能使镜头随时跳跃,从现实跨越到想象,从现在挑回到过去,看似“东扯西扯”也不闲的混乱和突兀,也就给观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有别于常规电影的风格。

其中一头一尾最具代表性的是台词内容,开头是叛逆青年,不屑世俗所要求的一切,只求在海洛因中上瘾沉沦;结尾是有志青年,渴望在人生赢家的康庄大道上勇往直前。这样的对比就并不是空穴来风,旁白带着观众一步一步走进他的生活,远观他,体验他,离开他,参与他的生活,感受他的喜悲。

语言是反映人物个性、情感走向最明显的一种方式,在英国,方言深深绑在阶级系统上,有权力的统治阶级讲的是体制语言,多半在那种训练统治阶层的私立学校里学来。另一方面,像本片主角所说的苏格兰工人阶级方言,很清楚地说明他们是没有权力和威严的,他们位卑人微,是局外人和低层人士,所以生活中尽是酒、吸毒和百无聊赖。

三、摇滚音乐和镜头语言的结合,表现独特的英式味道

作为表现英国边缘化青年的青春时光,英国摇滚功不可没。电影开头,马克和薯仔在节奏明快清晰的《Just For Life》奔跑,因为音乐的搭配并不显得像被警察追赶的小偷,反而像一场娱乐,一场肆意奔跑的青春。由Lggy Pop诠释的这一经典摇滚乐在音乐类型上也是被归为另类的行列,猛烈的奔跑配上节奏强劲的摇滚,和马克瑞顿的自述里的一串所谓正常的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形成明显的对比。这支音乐有着明显的警示作用,带出一丝“焦虑感”,普通观众焦虑这群吸毒青年的糜烂生活,电影主角焦虑自己的明天没有毒品寻欢作乐。导演利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介绍人物出场,爆发成一个高潮。

马克目睹了薯仔的锒铛入狱,身边的家人朋友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身边,却毫不在乎薯仔。心含愧疚马克选择在毒品中沉沦,逐渐陷入了昏迷,此时背景音乐是Lou Reed的《Perfect Day》,但从表达含义上就非常讽刺且荒诞了。慢节奏的音乐同样减缓了影片的节奏,更加丰富地表达马克在毒品里的陶醉和痴迷。毒品烈,音乐美,这电影本身对剧情包含的激烈画面在处理中音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听觉引领观众感知吸毒者的感受。这个曲调在看完电影之后还久久不能忘却。

四、意象情节的特殊处理,另一面青春的外化展现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猜火车》对时空的构建特别之处在于导演在其中为了表现角色的时空又嵌套了时空,以表现某些表现意象的情节。

马克走进“苏格兰最差厕所”的时候,他身上肩负的毒品的重量仿佛更重了,是幻象也是真实。他一头扎进马桶的时候,苏格兰最差厕所下藏着整个英国最清澈的海也像顺理成章一般,因为毒品不是调味剂,而是必需品,一个影史上经典的意象情节由此产生。海水深沉,目的性极强,马克为了找到毒品奋力畅游,就像在蔚蓝的海水中寻找珍珠,象征的是马克对毒品的执迷不悔。导演在一个污秽到令人恶心的马桶里构建了另一个海底世界的时空,对于马克来说是毒品的幻象,对于观众来说,何尝不是生活本质和假象的一次探讨,眼睛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忠诚,也会欺骗我们的心。年轻人可能没有那么狂妄不羁,也需要注重,愤怒扭曲的外表下有着干净纯洁的心灵。

找寻毒品的意象镜头是一场深海之旅,那么吸食毒品就是一场深度美梦。马克放松地躺在肮脏的铺着红地毯的地板上享受海洛因带来的快感,慢慢地逐渐陷入到地板里,如同陷入一个温暖又恐怖的红色棺材里,观众很显然就明白这是马克吸毒过量后的昏迷状态。这个情节中导演把吸毒的马克置于一个脱离现实的时空之中的,用棺材这样非常充满仪式感的形式包装,其实一个吸毒的人心里最大的圆满莫不过是得道成仙极乐世界,封闭空间也许意味着更安全。超写实的电影表现方式为当时的以现实主义概念为主流的欧洲电影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果说上两个场景只是将马克的感受尽可能清楚明白地传递给观众,那么马克被父母囚禁在家戒毒过程的片段就是营造一个混乱崩溃的时空供观众参与。在天花板上爬行的婴儿、轮流出现的朋友们、甚至是参加益智类节目抢答毒品相关知识的父母这一时空存在在痛不欲生的马克的脑海中,通过另一个混沌的时空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不得不说这是影片中的一个小高潮,和通过构建时空的方式对这些意象情节的特殊处理是分不开的。

对于整部影片结构来说比较特别的蒙太奇使用手法,值得一提的就是开头的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三个场景轮番轰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分别是被追赶的小偷们在街上狂奔、在房间里吸毒的马克和足球场上的五位伙伴,搭配马克独白和英国摇滚,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五个角色的身份和吸毒的故事主情节,球赛中每个人所处在的不同位置和展现的形象也与之后的性格设定大差不差,整个球赛的气氛都很随意,当马克被足球击中头部向下倒的时候,随之镜头再次切到家中,同样的低视角镜头下他陶醉在海洛因中向地上同款倒下。这其中配合平行蒙太奇的不只有动作的相似,还有旁白的联系亦或是反差,“选择朋友”是五个人的集体亮相,“选择健康”是马克吞云吐雾的颓废。电影开始的短短两分钟足够精彩和紧张,足够清晰和悬念,而其中奔跑的场景实际是截取了整个影片中的一段,故此整部电影并没有完全遵循线性的故事情节。

五、个体与群体形象的塑造,回归无政府青春的刻画

一个完整的好故事和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五人小团体和他们的家庭、恋人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主角马克着笔最多,有好处就冲,有目标就追,沉迷毒品时不问其他,说戒毒也最深刻和顽强,电影抛弃了传统社会对毒品持的道德制高点的态度,以一个吸毒少年的视角描述自己的转变。无论是之前沉迷毒品的颓废生活,还是之后追求物欲的奋斗人生也让观众觉得并不突兀。过程中不乏慷慨,留了一笔钱给没有伤害过别人的朋友薯仔;也不乏自私懦弱,他调包汤米的录像带导致汤米和女友的分手,也是汤米悲惨人生的开端,在之后的电影情节里,也并没有刻画马克对自己的行为表示的愧疚和忏悔。一个在青春中决定叛逆世界的人,在各种舆论、法制的打压下放弃青春期式的脆弱反叛,尝试了下世俗推崇的奋斗人生,发现自己生活稳定充实、名利双收、社会地位及认同度皆高。于是顺水推舟成长为一个普通青年,在追逐成功的康庄大道上勇往直前。

暴力狂贝格比以武力征服大家但也留不住人心,“病孩”西蒙是马克做决定的最后推动力,之前循规蹈矩的汤米结局最让人心痛,善良沉默的“薯仔”最终拿到了马克留下的钱。这是一个主角色彩特别重的电影,对比也特别明显,除了这五个人其他的人并没有冲突,每个人的父母都是非常亲和,恋人都很体贴,人们在生活中永远是个矛盾体,向往平淡也向往疯狂,向往安全又向往无秩序,憧憬未来又害怕改变。

本片的特别人物关系在于有一个团体的存在,当集体的概念附加在这群游离在道德边缘的吸毒青年时,就好像把这个一直存在的矛盾放大给观众看了。总有人最后得不到爱情,总有人失去友情,总有人踏上征途,身旁却没有人。他們是纯粹的,纯粹地聚在一起享乐,而享乐的都是一些让一般大众不齿的事情,吸毒、偷盗这些按照对错标准,绝对是错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固有观念的冠名,只看精神内核,就会发现真正引起我们视觉刺激产生共鸣的是一个集体单纯的做事动机和百分之百的情绪投入。同时他们的分崩离析也是可以追本溯源的,一个以暴躁和离经叛道组合起来的团队,必然在金钱、利益的面前有着更戏剧性的冲突。不可描述的迷笛青春,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年轻人不断地挑战青春的底线。最后不得不得出一个忧伤的结论:青春是几个人,人生只有一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以个体定义的。

影片的最后,马克提着钱袋,从远处向镜头走来直到模糊,旁白说着“我会和你一样”,是否是象征着一场言不由衷的自我征途的开始?

六、结语

“猜火车”是苏格兰的一种古老的游戏,年轻人或老年人没事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间及目的地,以打发时间或彼此较量。这个无聊游戏展现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选择颓废和无聊,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挥霍与消磨,人们在冷漠、挣扎中放弃了对远方的追求,在同一个地点停滞,不再前进。

这是一部另类的青春电影,一部结局和情节都不那么正派的电影,却引起了很多普通观众的共鸣。因为对于青春的选择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在选择的过程中总会有被迫的选择,也会有放弃选择的瞬间。在青春中必须要做的选择以及背后的种种代价,构成了青春期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一种空虚孤独迷茫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猜火车”游戏,正值青春且不知道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在毒品、暴力的外壳下电影讲述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电影中马克的选择建立在青春的狂妄不羁之上,又困惑于不停变化的新世界之中。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努力地找寻自己的地位,也害怕被彻底地遗忘。对于马克来说是要断掉对毒品的念想,对于观众是要审视自己的日常欲望,马克断了青春和朋友,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和黛安在一起,也不知道他在新生活中是否会因为伦敦城市的飞速发展而感到不适应,是否会因为生活琐事而感到新的迷茫,是否会因此怀念苏格兰纯净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和同伴们在一同醉生梦死不问外事的日子。青春电影对于观影者来说,是一场有关于回忆的探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青春电影更显其独特魅力!在《猜火车》中我们看到了英国特定时期的,属于青年人的困惑。笔者认为,导演将这种困惑展现于影像世界中,但却从中挖掘青年人的共性,青年人不仅面对着自己的成长,同时也与整个社会、世界密不可分,这让观影者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有了更多深切的反思,也使得电影有了更高的现实意义。

大卫·克拉克曾经说过:“电影场景不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空间的转变。”《猜火车》用夸张的影像风格,向观众描写了一场英国文化中混沌、忧伤、反思的无政府青春,通过个体的成长和变化,来再次审视年轻人在青春中的困惑和彷徨,呈现青春中的别样景观。

参考文献:

[1].《认识电影》[J].现代视听,2018 (08):71.

[2]张璐.赛博朋克电影:影像城市空间与哲学思考[J].电影文学,2019 (13):15-17.

作者简介:王琬卓(1997—)女,山西太原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生方向:艺术与传播。

猜你喜欢
电影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