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探究

2020-03-08 14:27崔馨方
神州·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

摘要:作为近代中国篆刻历史上重要的篆刻家,黄牧甫的篆刻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给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学习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黄牧甫及其篆刻艺术经历展开了分析,以了解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从而实现其篆刻艺术风格及其来源的深入分析,为该种篆刻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印学思想

引言:

作为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艺术风格形成建立在艺术家独特艺术审美追求的基础上,能够使其艺术成就得到充分显现。黄牧甫作为著名的篆刻艺术大师,同样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篆刻艺术风格,使其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从中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因此,还应加强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研究,从而体会其在篆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一、黄牧甫及其篆刻艺术经历

(一)黄牧甫简介

黄牧甫名士陵,为安徽黟县黄村人,生于1849,卒于1908年,以字牧甫闻名于世,又被称之为黟山人、倦叟等。作为晚清印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家,黄牧甫创立“黟山派”印风,作品看似平淡,实际寓巧于拙,寓奇于平,能够展现平斜曲直、粗细欹正相互依存规律,恢复古印光洁挺拔面貌。黄牧甫的印面力求完整、气度恬淡、穆如清风。自碑学兴盛以来,书画篆刻家无不追求金石气。而黄牧甫作品无半点造作之气,彻底摒弃“烂铜印”效果,使其篆刻艺术带有经典性和学术性,在近代印史上成为了典范,其存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黄牧甫艺术经历

生活在晚清,并且非书香门第的出身,使得黄牧甫不得不面临社会动乱,并因此失学。但在儿童时代,其父黄德华博雅能义,使黄牧甫接受了较好的启蒙教育,早早接触篆刻艺术,并产生浓厚兴趣。在初学篆刻阶段,黄牧甫主要臨习丁敬、吴让之等人的作品,其能将铸印和凿印灵活表现出来,并在古玺中参加金文书体形成独特古雅风貌。在父母相继离世后,黄牧甫命运多舛,背井离乡到江西南昌谋生,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而醉心于篆刻艺术,使得其在困顿生活中能够安贫乐道,坚持兴趣爱好,对篆刻技艺进行持续研习,最终才使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青少年时期,经历坚韧不拔的学习,黄牧甫初步理解了当时几派的字体章法和结体,并获得了较强控刀能力,为其艺术风格形成奠定了扎实基础。尝试运用不同书体入印,对自身审美情趣进行表达,使其进入到了篆刻艺术的新领地。三十多岁后黄牧甫在北京等地奔走,进入国子监对金石学进行攻读,实现了新思想的交流碰撞,促使其艺术审美得到不断提升,创作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谱。在不断实践中,黄牧甫对篆刻艺术理解形成了独特思想,能够为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

二、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及来源分析

(一)艺术风格

在篆刻艺术追求方面,黄牧甫认为“光洁无伦”、“古气穆然”为古印的本质美,能够体现古雅气息。黄牧甫的审美思想不同于当时主流篆刻艺术思想,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吴昌硕作为同时期被广泛认可的篆刻大师,主张用“工笔”手段实现写意,黄牧甫则追求运用“写意”自然行刀进行工笔线条的篆刻。从印面上来看,武昌所追求实现印面精心安排,体现了理性的篆刻思想,而黄牧甫则在刀刻中抒发酣畅情绪,刀法看似精工细雕,实则运用了写意手法。在晚年,黄牧甫倾向运用薄刃小刀进行篆刻,追求一刀刻就。尽管当时世人多推崇吴氏通过“做”印追求浓厚“石”味的篆刻艺术,黄牧甫始终坚持自己审美理想,如在“师实”正方白文印款中曰“此印颇得汉印气味,茗柯仁兄珍之,丁酉八月,士陵。”,以展现自己对汉印气息的追求[2]。

从用字角度来看,黄牧甫也并非完全不对篆刻作品做出“安排”。因为在写印稿时,黄牧甫总会深入进行文字考究,保证用字正确的同时,追求合理布白。在黄牧甫的作品中,时常能够发现曲笔和弧笔,能够使整个印面得到盘活,使原本寂滞的氛围得到打破。采取该种篆刻方式,能够加强笔画对比。因此在黄牧甫篆刻作品中,带有笔画间距不均、同向间不平行的特点,能够使印章维持平衡的同时,克服呆板无趣的问题,如“孝昭”中“召”字上方就采用了曲笔,以免线条因横平竖直而显得无趣。这一风格特点可以在“西凤楼客”中得到更好体现,在正方朱文印中“西”字笔画较少,可以保持较多留白,然而黄牧甫将“客”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突出,放大了靠近左边框的空白,使之能够与“西”较好呼应,给人以布局平衡和趣味盎然的感受。

讲究章法布局,使黄牧甫的作品显得疏密相间。而该种篆刻风格的产生,与黄牧甫追求根据字法运用章法相关,确保布局能够做到环环相扣,体现作品的美术性。由于黄牧甫能够实现篆书的熟练运用,因此无需进行过多安排就能进行审美趣味的体现,所以才使得笔画姿态能够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正因为黄牧甫追求篆刻艺术性,所以在印章边款中记录了丰富内容。在早期篆刻中,黄牧甫运用双刀行书进行印款写意,缺乏艺术性。然而随着阅历逐步丰富,边款内容日渐丰富,包含古文字议论、抒发情怀等,字体在楷书和隶书之间,主要为六朝碑刻,布局随意,不做过多修饰,字形参差相衔,流露天真意趣,同样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

(二)风格来源

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形成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在其印学思想形成基础上产生的。在不断实践中对先贤篆刻理论和艺术风格展开分析,促使其产生了可以用于开山立派的思想主张。分析黄牧甫印学思想,还要从印面、笔画和入印文字三方面进行探讨。

从印面上来看,自古以来篆刻家们就认为作品体现金石气才能入境。受这种思想局限,人们对印面的认识就是“做旧”,从邓石如到吴让之都坚持这一理念。凭借过人天赋,赵之谦对印面的认知和处理实现了升华,强调印面应保留完整性,不要进行过多修饰。黄牧甫认同了这一观点,在印面光洁和完整方面提出了艺术追求,提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在拟秦汉玺印中,黄牧甫就围绕这一追求进行了光洁笔画和刀法的运用。

在印文笔画运用上,黄牧甫经历了从切刀至冲刀的转变,笔画由迟涩发展至光洁。早期深受丁敬碎刀法的影响,黄牧甫印文笔法以劲涩见长,从“黄廷珍印”中可窥见一斑。改用冲刀法,使其笔画主张轻行浅刻,体现出了书法写意的思想。在秦汉玺印中运用这种思想,使黄牧甫印文笔画形成了光洁、劲挺的特点,能够寓巧于拙的完成书作的整体展现,毫不修饰的呈现光洁笔画,以传递篆刻艺术的古意和趣味。

在入印文字方面,黄牧甫从接触国子监的顶尖金石文学家开始提出了严格主张,常常在印章边款中对文字出处进行标注,以展现“宁骇俗毋齿冷”的态度,认为不懂安置入印文字的印人令人不齿。因此在篆刻作品过程中,黄牧甫会对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使其具备了一定金石文字功底,如“彦武”印款曰:“武字自幤文得,清师释为武字,今从之,牧甫。”,能够给后人形成激励。

三、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一)风格传承

黄牧甫尽管未能完成较多古玺印创作,但其独特篆刻艺术思想给后人带来了深刻影响,如易大厂、邓尔雅等人就深受黄牧甫艺术风格影响。受业于黄牧甫,使得易大厂早期主要继承了黄牧甫的印风,直至晚年才形成一脉天真风格。作为近代印坛活跃人物,黄牧甫在北京与罗振玉等人创建了印学社,给全国金石文学与印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了黄牧甫艺术风格的传承。邓尔雅之父与黄牧甫为世交,同样受黄牧甫艺术风格影响,移居香港后成为了前辈印人,其对黄牧甫篆刻艺术的继承给国内外印坛带来了影响[3]。

(二)风格发展

发展至当代,黄牧甫流印派几经传承,已经成为了印坛主力军,给印坛带来的影响与日俱进,使一批批篆刻艺术家为之动容。蒋维崧作为当代知名篆刻家,就对黄牧甫凌厉薄刃冲刀法进行了创新运用,通过与乔大壮章法布局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线条清丽、笔意质朴的作品,能够展现金石气的同时,体现勃勃生机。李刚田作为当代书法篆刻名家,也是研究黄牧甫的专家,擅长广泛搜集素材入印,并且追求印面完整、光洁,但会根据印面需要运用残破线条篆刻手法,篆刻风格发生了微妙变化。而继承黄牧甫刀法和印面追求,其使古玺印式得以发扬光大,推动了黄牧甫篆刻艺术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近代黟山派印人深受黄牧甫影响,在古玺研习方面下苦工,以展现作品质朴、灵妙的风格。但与此同时,篆刻家们也并非一味追摹黄牧甫的印风,而是通過对各派章法、篆刻技艺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追求。

结论:

综上所述,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形成于篆刻实践中,深受其印学思想影响。学习黄牧甫印学理论,可以较好把握其作品风格,确保该种篆刻艺术风格得到较好传承与发展。因此在篆刻艺术学习中,还应重视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便形成独特的篆刻艺术追求,完成风格鲜明的篆刻作品创作。

参考文献:

[1]王士乾.浅谈黄牧甫篆刻的章法和取法[J].书法,2019 (09):57-60.

[2]潘蕾雅,莫冰梅,邓诗文,等.小议“黟山派”黄牧甫的篆刻艺术[J].戏剧之家,2019 (06):132+140.

[3]程亮.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J].美与时代(中),2016 (08):137-138.

作者简介:崔馨方(2000.0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书法学。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风格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白居易与苏轼怀古诗艺术风格之比较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