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底线思维的逻辑前提、核心意识和实践要求

2020-03-09 13:33洪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洪岩

摘 要: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种保持战略定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科学思维方法。底线思维的逻辑前提是忧患意识,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治理传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防患未然的危机应对策略、新时代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考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底线思维包含边界意识、恪守意识、主动意识,以廓清安危界限、坚守安全底线、积极实现目标。底线思维若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提高决策站位,客观研判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科学部署;从最坏处入手,补齐短板弱项;务求精准施策,争取最好结果。

关键词:底线思维;逻辑前提;核心意识;实践要求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03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12-05

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底线思维生成于忧患、聚焦于防范、落实于进取,以其特有的逻辑框架、内在机制、运思路径,成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思维方法。深入解读底线思维,既是应对严峻国际国内形势的关键,也是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内容。

一、生成于忧患:底线思维的逻辑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如果“从坏处准备”是底线思维的思维起点,那么对“坏处”的预判,即忧患意识,便成为底线思维的逻辑前提。“忧患就是在‘治平之事中看到‘不测之忧,在高歌猛进时不忘风险雷区。”[1]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治理传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防患未然的危机应对策略、来源于新时代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考量。

1.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治理传统,为底线思维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洗礼而绵延不息、赓续繁荣,根源于历代统治者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治理传统。西周建立之初,统治者通过夏商两朝的兴衰更替认识到“天命不常与”,因而对政权安稳怀有深深的忧虑。先秦时期,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和变幻无常的人生世态,诸子百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忧患意识。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论:“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封建社会,即使太平盛世,统治者仍心怀忧患。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直言:“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体现中国历代统治者将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上,为维护统治而自觉生成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因忧国之不兴、民之不豫而奋发努力以图国泰民安的政治考量绵延千年,凝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智慧,为底线思维前瞻社会发展趋势,强化不放松、不懈怠的思想意识,提供深厚的政治文化土壤。

2.中国共产党百年防患未然的危机应对策略,为底线思维提供清晰的意识导向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不断遭遇危机、战胜危机的过程,而防患未然的危机应对策略,是其制胜法宝。1945年,抗战即将赢得最后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中国人民解放的重心”“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面对欢欣鼓舞的局面,毛泽东前瞻战略形势,在党的七大的“结论”中一口气提出十七条困难,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2],尤其是对党的高级负责干部来说,更要有“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的“精神准备”[3]。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告诫全党,现代化建设会遇到诸多风险和困难,“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4]世纪之交,面对国内政治风波、亚洲金融风暴、南方洪水灾害,江泽民提出,“我们只有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对前进中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作出科学预测和正确判断,才能防患于未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仍然着眼挑战、前瞻风险,“在未来的征途上,改革发展的任务会十分艰巨,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会不时出现。”[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党全国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时刻准备应对风险和挑战。只有未雨绸缪、前瞻形势,把各种困难各种问题都多想一些、风险挑战更复杂一些,我们才能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制定政策,从而赢得战略主动。这种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以来防患于未然的危机应对策略,为底线思维提供了清晰的意识导向。

3.新时代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考量,为底线思维提供直接的时代依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迎来百年以来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也遭遇百年以来国际国内情势最为复杂、风险挑战最为剧烈的险关隘口。“从国内发展到地缘政治再到全球秩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俯拾皆是,渐成常态。”[7]从国际来说,大国博弈风云激荡、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结构性变迁、逆全球化等思潮此起彼伏,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陡然上升。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令西方发达国家深感不安,遏制中国的战略越来越清晰。“世界秩序重塑潜伏着失序乃至无序的风险,中国新时代遭遇世界大变局,外部挑战更趋复杂多变。”[8]从国内来看,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9]随着改革红利期渐行渐远,整体转型的阵痛体现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创新动能不强,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各种可以預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变局,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大、人口基数多的发展中大国,必须稳扎稳打,才能行稳致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10]

二、主旨在防范:底线思维的核心意识

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客观研判形势为基础、以科学划定底线为内核、以积极实现目标为导向,从坏处准备、力争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极具前瞻性、科学性、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的主旨在于防范危机和风险。“它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按照现行的战略规划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底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11]这巨大的思维能量,源于底线思维的三个核心意识。

1.边界意识,廓清安危界限

边界意识,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以分化为基础的差别意识,它自觉地意识到宇宙万物之间,因为差异而分化为彼此不同的相对独立领域;另一方面,是以自律为基础的规则意识,它自觉尊重不同领域的规则,清晰认知不同领域规则所具有的有限性与相对性。底线思维从三方面诠释了边界意识,引发主体对于危机风险的警惕,建构思维防御界限。

第一,底线是界分不同事物或事物内部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变是事物越过特定关节点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要么突破上限,实现事物的飞跃和进步,要么跌破下限,发生事物的衰变和退步。这里所称的事物衰变和退步的“下限”,就是“底线”。这一界分的意义在于,主体致力于维护和推进事物发展进步,当事物跌破“下限”出现衰变,便意味着主体的期待化为泡影或陷入困境,这是主体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状况。因此,明确底线,就是明确事物發展或退化的标准,是主体为防范事物衰变而建构的思维防御。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在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成为区分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明确这一点,就建立了一种警惕意识:改变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将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衰退。

第二,底线是界分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警戒线。人类无论是作为与自然共荣共存的“自然的人”,还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的人”,都必须形成一种以自律为基础的规则意识,即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底线就成为衡量是否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行为规则的分界线。这一界分的意义在于,尽管人人都意欲实现不受约束的自由,但如果不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然遭致自然的报复和社会的惩罚。因此,明确底线,就是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界限,是主体为避免不利的行为后果而建构的思维防御。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12]“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就是在强调行动空间与行为禁区间的界线,以强化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危害行为的警惕心理。

第三,底线是廓清最低目标的边界线。作为有意识的社会主体,任何人都将根据由最低目标、中期目标、最高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活动。其中,最低目标作为中期目标、最高目标的阶梯和基础,对其他层级目标的实现具有保障性意义,成为总体目标达成的“底线”。这一界分的意义在于,倘若最低目标不能实现,其他目标便沦为空谈。因此,明确底线,就意味着,主体对最低目标的范围和界限具有清晰的认知,为避免目标落空建构思维防御。当前在经济建设中,强调“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在生态建设中强调,“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就是在经济、生态等领域划定最低目标。

2.恪守意识,坚守安全底线

恪守意识,就是主体因内心恭敬,而对制度、规则、誓言等严格遵守的信念。底线思维中画出“底线”的意义,不仅在于廓清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更在于以此为基础,坚定决心、保持定力、顽强坚守、确保安全。

第一,坚定恪守底线的决心。底线思维中恪守底线的决心,体现为一种毫不动摇维护事物质的规定性、寸步不让坚持核心利益、积极进取确保实现最低目标的坚定意志力。在当前风险丛生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关键领域的战略部署就充分体现了恪守底线的坚强决心。论及中国发展道路,他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动摇;论及“一国两制”,他强调,“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不能让其以多样性的名义大行其道。这是政治底线,不能动摇。”论及经济风险,他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只有坚定恪守底线的决心,才能在布满荆棘的发展道路上从容自若、处变不惊,守住安全防线。

第二,保持恪守底线的定力。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矛盾双方相互博弈,既可能推动事物发展,也会导致风险挑战的产生。可见,“风险矛盾是不以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3]。这意味着,为防御风险主体必须头脑冷静、心态成熟,保持恪守底线的定力。这种定力,一方面体现为一种接续不断、持续绵延的坚守意志,即主体要时时关注客观形势的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迫近底线发展的风险保持持续的警觉;另一方面体现为一种确保稳妥、稳中求进的心理状态,为阻止危害的发生,必须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谨慎前行、确保稳妥,努力确保事物及过程的发展免受风险的侵蚀与阻隔。

3.主动意识,积极实现目标

防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毛泽东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14]。底线思维,虽然强调恪守底线,但并非消极防范。相反,它要求主体向着既定目标,努力上进、力争有所作为。

首先,底线思维强调自觉主动警惕风险。底线思维强调主体自觉保持高度警惕性和戒备感,调动意识中应对挑战的自觉和能动因素,在未发时防控风险,把工作做到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疫工作的部署就体现了积极防控的思维特点。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他强调,“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避免因确诊病例增多、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等引发群众恐慌,带来次生‘灾害。”

其次,底线思维强调积极作为实现目标。作为一种辩证思维方式,底线思维强调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积极的方面,即最高的目标、最好的结果;也要看到消极的方面,即最低的目标、最坏的结果,即“一分为二”地全面看待事物发展。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能动效应,积极努力,引导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变,努力推动“坏”的一面向“好”的一面转化,从最坏处着手,努力实现主体最期盼的目标。

三、重点在进取:底线思维的实践要求

底线思维虽然从核心意识上契合防范危机风险的思维运作机理,但其价值实现,必须落实于实际行动。通过“客观研判—科学部署—补齐短板—实现目标”的现实操作,将“从坏处入手,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的思维进路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具体行动。

1.提高决策站位,客观研判形势

站位,是人们所处的方位和角度。决策面前站位不同,决策水准多有差异。提高站位、客观研判是积极行动的起点。它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提升决策视野。在错综复杂、积重尖锐的矛盾面前,“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15],要跳出“砌墻工”的短视,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高度,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设计者”“建造者”“建设者”的姿态,从着眼当前到放眼长远、由偏重一隅到纵览全局、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进取,增加思维的前瞻性、系统性、主动性。二是科学客观研判。底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是行为规范的边界线、是最低目标的兜底线,主体必须以底线为基准,对导致事物迫近底线的客观形势保有高超的观察力、感知力、判断力,自觉通过动态监测,研判事物发展趋势,并基于最坏的可能性建立科学的应对方案。

2.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科学部署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6]底线思维在实践中尤为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是积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尤其要发现制约事业前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稳定工作时就强调,“对各种苗头性问题,要密切关注、及时化解,严防各类矛盾交织叠加、形成连锁反应。” [17]当前,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攻坚时期,我们要尤为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通过把握社会问题,诊断社会发展症结,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另一方面,从问题出发制定政策。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要从“最坏的可能”“差距”“短板”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弄清问题的大小、多少、轻重、急缓,将政策的制定更聚焦于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问题中厘清风险发展的规律和倾向,以此确定施策的方向;注重抓住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牵牛要牵鼻子”,以确认政策执行的着力点。

3.从最坏处入手,补齐短板弱项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意味着,在实践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短板、弱项,并着力解决问题、补齐短板、补足弱项,以此把握事业发展主动权,这是避免出现“木桶效应”的关键环节。在科技领域,为确保科技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就秉承这一思路,他强调,“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组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18]这些举措为化解科技领域的重大风险、为有力保障国家的科技安全、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4.务求精准施策,争取最好结果

底线思维强调“从坏处准备”最终“争取最好的结果”,为行为主体规划了以“坏处”为起点,以“最好的结果”为目标的行动路径。具体到实践中,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气候、人文等情况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例如,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因为病毒扩散地区的严重程度不同,感染人群的身体状况各异,各地防控工作的重点在不同地区、不同环节多有差异。各地区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各自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准确研判疫情、分清轻重缓急、辨明突出问题,有序开展防控工作,使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另一方面,狠抓落实,使决策部署有效发挥作用。再好的行动方案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都将阻隔既定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党中央各项部署尤为强调“落实”,例如,“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人员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防控责任”,“要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等。只有狠抓落实,才能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真落地、见实效;只有狠抓落实,才能真正深入实际、深挖问题、求真务实、改进工作,实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目标;只有狠抓落实,才能在未来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的斗争中,从实处着手、在细处用功,层层落实、环环相扣,才能“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19]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20]底线思维生成于对风险的忧患、聚焦于对风险的防范、落实于对风险的化解,成为“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的意识保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支撑。

参考文献

[1] 辛鸣.坚持底线思维的实践辩证法[N].学习时报,2019-01-23(1).

[2][3]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88,392.

[4] 邓小平文选(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7.

[5]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6] 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57.

[7] 庞金友.百年大变局与中国方案[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21-31.

[8] 陈向阳.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应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8(11):1-6.

[9][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1,149.

[10][18]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1).

[11] 張国祚.谈谈“底线思维”[J].求是,2013(19):49-50.

[13] 孔翠萍.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体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23-27.

[14]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8.

[15][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0,82.

[16]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4-8.

[17]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4-12.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3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