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六法论”之“气韵生动”

2020-03-10 01:35李奕楠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谢赫气韵生动

摘  要:在南北朝时期,画家和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绘画理论,“气韵生动”是 “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气韵生动”侧重画的整体效果,要求在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韵且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六法论”;“气韵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美术理论的开端,中国文人书画史的开端,名家辈出,其中不乏地位显赫的风流名士,谢赫的“六法”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最早出现在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思想,对绘画的实践和画法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是最早的美学准则,也代表着传统国画的最高境界。历来,“气韵”一直被鉴赏家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最高准则,也是画家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对后代绘画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

“六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韵生动”是整个六法之首,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其他五法则是围绕“气韵生动”所进行的具体的展开。“气韵生动”从古至今谈论的最多,对气韵生动的解释也最多。《历代名画记》中曾四次说到“气韵”,而四次“气韵”的含义又有所区别。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现代词典中对“气韵”的解释是:文章、书法或绘画的“意境”或“韵味”。当“气韵”表现在一幅作品中时,“生动”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在画面当中了。一幅作品强调“气韵”也就是要求作品要有神采,当这种神采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作品就会自然让人觉得是生动的画面。所以也能看出“气韵”与“生动”是自然而然联系到一起的一种主从关系。当画家做到“气韵生动”时,也就达到了中国画中的最高境界。

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南北朝时代,气韵被运用到美术领域,谢赫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法,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与批评的重要原则与标准,并由人物画推及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创作。

我国哲学和文论对气的论述,主要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包括万物的博大精深。“气”也作为人的情感、情绪、意志、人格等的精神或心理的气,如神气、心气、才气等。 “气”的观念慢慢成为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成为作者内心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韵”本身是与音乐有关,指的是节奏。但在绘画中,不管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画,每一副画都能体现出一种节奏感,也就是“韵”。中国画中的留白,就是体现在节奏感,跟音乐的节奏是一样的,把握好这种画画的节奏,所描绘的物品才会有神气出韵味。谢赫将“韵”应用到绘画理论中,不仅是表现绘画的节奏美,也指绘画的内容和精神的美。

对“气韵”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如何获得“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理解上的分歧主要源自气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传统绘画中的气韵,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客观世界的描绘、主观精神的表现和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气韵生动作为一种艺术效果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由感物、应心直到传达创作全过程完成后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如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是画家通过游览群山,在大自然中积累了丰富的印象和感受,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对所得的印象和感受在头脑中加以去粗取精,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托志于物,融情于理的过程;当情理合一的艺术形象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画家以情驱笔,心手相应,力求创作出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审美意境。整个创作过程,既是对审美客体本质美的把握与发掘,也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和创作心境的显示与升华,使欣赏者感受到无论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还是构成这些形象的表现因素,无不充满了盎然的生机。

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系统,从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到具体的创作方法,进行了一次从内而外的梳理。对艺术家和绘画来说是最高的要求,但不是死板教条的,“六法”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充实,具有深远的审美意义,所以要求我们熟练的掌握六法的內涵,把六法的精髓传承发扬。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六法”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系,对中国画的品评与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葛路.中国画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韩刚.谢赫“六法”渊源考[J].美术研究,2010(03).

[5]林潇倩.浅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之“气韵生动”[J].美与时代(下),2011(05).

[6]郭娟.浅谈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J].美与时代(中),2015(05).

作者简介

李奕楠,青岛科技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谢赫气韵生动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析刘道醇之“六要论”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