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模式下重庆璧山田园都市建设探索

2020-03-13 23:02侯寓栋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璧山产城融合

侯寓栋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一、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具有涉及面广系统复杂的特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城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释,苏林等(2013)①认为,产城融合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功能良性互动、协同共进。李文彬等(2012)②、王霞等(2013)③认为产城融合人本导向,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发展状态。陈运平和黄小勇(2016)④提出产城融合是将绿色、共生和融合思想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模式。李小建、杨慧敏(2017)⑤认为产城融合是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丛海彬等(2017)⑥认为产城融合是由产业、城镇、人等实体要素和政策理念、制度、社会环境等非实体要素构成。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邹德玲等(2019)⑦认为“产城融合”主要是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城市为发展平台,承载产业与人口发展空间需求,以产业为主要动力,驱动城市更新与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产、城、人三者之间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状态。

二、田园都市的内涵

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946)⑧提出建设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为居民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的“田园都市”理论。其理论认为,应有计划地在大城市周围兴建具有完整产业的新城,以此来疏散城市饱和的人口和产业,以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人口膨胀、交通阻塞和环境问题等城市病。继田园城市之后,雷蒙恩温(R·Unwin)的“卫星城市”和沙里宁(E·Saarlne)的“有机疏散理论”相继提出,都认为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提出城市的规模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提高必要的产业支撑。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师罗伯特·E·西蒙在田园城市理论指导下建造了“一生之城”——Reston新城。有学者认为,人是产城融合的最终目标,一生之城可以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可提供一生居住的全部生活需要,二是可满足人一生中各个重要人生节点的需要。

结合产城融合和田园都市的内涵,本文认为,产城融合模式下田园都市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均衡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社会公正等多元要素,产城一体、都农融合、政社协同的发展模式。

三、重庆市璧山区田园都市建设发展概述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全面落实重庆市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创造了不少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经验,一系列“国”字号名片纷纷花落璧山。外界对璧山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断加深。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明确了重庆市的“两点”战略定位和“两地”战略目标,提出了“四个扎实”的要求。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提出发挥“三个作用”的殷切期望。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重庆市璧山区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儒雅璧山、田园都市”指明了方向。

从璧山区实际看,绿色健康的环境氛围、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浪漫温馨的品质社区正在加快形成,“孩子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教、就业、居住、看病、购物、娱乐、健身、养老、殡葬”等一批精准服务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建设田园都市,璧山有着良好的既有基础。璧山要依托现有基础,深刻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一系列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落实重庆市委各项工作安排,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育新增长极,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探索产城融合模式下田园都市建设的路径,加快恢复性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璧山田园都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四、产城融合模式下璧山田园都市建设策略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力打造品质璧山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热爱。扎根人民,力量无穷。人本也是产城融合的价值导向。聚力打造品质璧山,一是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吸引专业人才;立足璧山的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璧北、璧南、璧西“三大基地”,全力打造重庆主城的“菜园”“果园”“花园”,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辐射、示范作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城乡一体的电商运营中心和配送体系;推进能人回乡,统筹用好返乡人才;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明确主攻方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守住青山绿水,保障基本民生需求;逐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三变”改革试点和“三社”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兴乡、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发掘文化资源,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安全体系。二是扎实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坚持6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需求为导向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推进形成大健康产业发展集群,加快建设“孩子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教、就业、居住、看病、购物、娱乐、健身、养老、殡葬”等一批精准服务项目,着力打造“一生之城”;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发力,加强跟踪帮扶,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把产品扶贫作为主要路径和长久之策;抓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抓好社保兜底。四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探索“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健全“1+3+N”制度体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五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系统眼光,推进整体谋划,全面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理清短板、漏洞、弱项,将公共卫生防护网和应急管理防控网织密织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疫情救治的能力水平,提升预警监测能力,构建分级多元物资储备体系,打造信息化、智慧化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强化公众风险沟通,使广大公众充分知晓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和应急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理性思维能力。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优化社会治理模式,培育基层公共卫生安全文化。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守法、依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充分运用法治的力量。六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

(二)呵护自然之美,不断建强生态璧山

绿色是璧山的底色。璧山的深绿城市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必须按照自然之美的标准,继续彰显“城在园中、园在景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大美意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土净、水清的“生态资本”。一是加快建设绿色机关,创建节约机关、智能机关、规范化机关,充分发挥各级机关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推进污染治理、河库管理保护,加快污水处理场站升级改造和新建,杜绝污水偷排、直排、乱排行为,进一步完善璧南河流域横向补偿机制。三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对夏秋季臭氧污染和冬季PM2.5的精准防控。四是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树立问题导向,压实责任,精细化过程控制,坚决取缔问题小作坊,严控餐饮排污和工程施工。五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机制,探索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六是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恢复慢行系统,新建自行车专用道,打造慢行交通高品质璧山。七是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问责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三)推进城乡一体,完善建成全域璧山

城乡融合是发展的最高境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推进城乡一体,完善建成全域璧山,一是坚持“园中建城、林中建城、景中建城、水中建城”的大生态观,规划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二是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提质。倡导道法自然,建好秀美绿城;构建全域公园景观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度挖掘历史文脉,留住乡愁,建好文化古城;全面推行“马路办公”,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市场亮点,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导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四是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作用,积极发展新业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五是建设特色小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通过旅游产业辐射带动物流、商贸、金融、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六是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聚焦供给侧、智能化、高质量,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七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时评估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常住人口落户城市的政策。

(四)维护社会公正,用心织就幸福璧山

来了就是璧山人。维护社会公正,织就幸福璧山,一是破除惯性思维,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软环境、强化硬环境,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不断深化作风建设。二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2+N”联调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强化“来了就是璧山人”的城市包容性格,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方法,在人才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税收政策及外籍人才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讲好小城故事。通过常态化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四是不断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优秀文化引进来。五是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健全“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服务体系,学校建设前瞻布局、引进高端教育机构,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近稳定就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六是持续净化社会环境,强化源头治理,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七是营造更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注释:

① 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7):12-16.

②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③ 王霞、苏林、郭兵.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融合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26-29.

④ 陈运平、黄小勇.泛县域经济产城融合共生:演化逻辑、理论解构与产业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16(04):135-146.

⑤ 李小建、汤慧敏.中原城市群产城协调发展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7(04):47-54.

⑥ 丛海彬、段巍、吴福象.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及其福利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62-80.

⑦ 邹德玲、丛海彬.中国产城融合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6):66-74.

⑧ Ebenezer Howard.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real reform[M].London:SWAN SONNENSCHEIN&CO.Ltd.PATERNOSTER SQUARE,1946.

猜你喜欢
璧山产城融合
璧山:“四城”同建 人民同享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融合》
在这里遇见主城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