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研员的职责与使命

2020-03-13 08:11郭锋
中国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研员校本教研

郭锋

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给予了四项准确的定位,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这无疑是从教育政策层面再一次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专业支撑作用,也为新时代教研工作厘清了思路。

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是教研员工作的重心所在。《意见》指出:“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可见,支持、参与和指导学校校本教研是基层教研员工作的重要任务。

支持、参与和指导学校校本教研,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学校。要对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做出准确的判断,细致的分析,确定其发展类型与阶段,把握其办学基础与特征,从而找到服务学校发展的切入点。针对各不一致的学校,教研服务一定要因校而异,予其所需,学校方能有切实的获得感,教研员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总体来看,学校发展的类型与需要的重点教研支持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高大全”的学校需要支持其提升学校学术层次。每个地区都会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学校,这样的学校有着良好的办学声誉、过硬的办学质量、出色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可圈可点,甚至有的堪称卓越。很多基层教研员常常借助和倚重其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结果,它们成为教研活动的热点校。区域教研活动与任务作为外部刺激能够进一步激活这些学校的内生教研力量,但是过于频繁的介入却不一定有利于学校内部研究机制的健康运转。如果能精选前沿性的研究任务、高层次的研究活动作为合作内容,既能够给这些学校的教师带来突破与挑战,促进其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力,提高学校的办学

品质。

二是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需要支持其酝酿学校教研文化。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教学质量,这是被整个业界和全社会公认的铁律。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紧盯教学成绩,狠抓教学管理,取得可喜的效果。这样的学校,其发展偏重于依靠行政力量的保障与推动,有一定教研基础,相对而言在专业研究热情与内生机制上有所欠缺。依托学校教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中的一般性教育科学原理,结合学科专业领域的具体内容与个性要求,帮助学科教师寻找超越一般性原理的、更为深入的、精细和富有个性的研究方向与领域,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逐步形成通过研究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研究培育教学成果,通过研究实现专业发展,进而形成自主性的学科教研文化。

三是师资队伍优秀的学校需要支持其转化教师专业效能。有些学校的发展状态给人感觉不温不火,甚至是乏善可陈,细究具体,其实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状况并不算弱,只是因为缺少有效组织和有力引领,导致教师的专业能力未能充分发挥,教学效能不能充分彰显。对于这样的学校,一方面要给予热情的鼓励,防止教师因为未能获得尊重和认可而降低自我期待;另一方面,协同学校管理方面的力量,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为重点,加强关注、扶持与指导,推动学科教师沉潜教学实际,聚焦教学实效,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发挥教师专业素质对课堂的支撑作用,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应有的影响效能。

四是教育特色显著的学校需要支持其迁移学校教育智识。与前面说到的“高大全”类型不同,有些学校在某一个教育领域(如“红色教育”“集邮教育”等)或者某一个学科建设方面发展得极为成熟,成果也非常突出,然而其他方面则表现平平,甚至差强人意。这类学校有的是主观上存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误区,有的是不善于总结自己在成功领域的研究经验并将它向其他方面迁移。每一项教育实践的成功背后一定有着有意无意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教研员可以指导和协助学校教师观察和梳理本校教育特色背后的成功要素,然后对照要素制定自己学科的发展规划,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行;同时发掘本学科特有的资源与优势,在校本教研中用足相應资源,尝试构建特色。

五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需要支持其加快学科专业改进。贫贱百事哀,落后万般难。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只有提升教学质量,方可确立学校尊严,树起教师自信。因此,这类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实施学科专业改进。教研员可以指导学科教师建立和完善学科教学常规,分析学情教情,根据实际准确选定通过教学研究实施专业改进的突破口,确立可行性教学改进目标,指导教师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将学科建设的整体任务合理分解到每个教师个体,并追踪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评估教学研究效果,促进教师形成研修合作共同体和协同改进共同体。在追踪过程中,要看到学校和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帮助它们逐步走上自我赋能、自我实现的积极路线。

学校发展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不一而足,这里所列的仅是极具典型特征的情况。不管怎样,因校而异,激发学校自身活力,实现教研机制上的自我“造血”功能是支持学校校本教研的核心与关键。

除了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之外,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和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的教研员对区域教育负有特殊而艰巨的使命。有人说,教研员应成为“区域教育的设计者”“学科建设的引领者”“课堂教学的介入者”“技术创新的先行者” [2]。这四种角色都是教研员在所在区域内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路径,而每一种角色都依托于服务区域学科教师来实现。具体而言,教研员这一范畴有哪些必须落实的任务呢?我们以北京市朝阳区初中物理教研工作为例加以阐述①。

一是点燃区域教师的教育热情。没有热情与投入,就不可能有恒久的坚持,也就不可能有献身的事业。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师中的佼佼者,首先必须是一团火,以炽热的教育情怀去点燃一线教师的专业之爱,事业之心。这种点燃,一靠为国执教,为国育才的高尚境界;二靠钟情学科,钟情学术的专业热情。为此,教研员带领着学科教师们展开共同学习,审视并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教研员校本教研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