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0-03-13 08:11王昌立
中国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昌立

【摘 要】 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国际理解的视野下,在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加强对多元文明的认知与理解;在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成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让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生共长,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关键词】国际理解 文明交融 文明冲突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学生以开放的视野了解世界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指向。高中历史教学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国际理解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际理解是指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这需要学生首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世界多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高中歷史教材的重要内容,呈现了中国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历程。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既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儒家文明的基本发展历程,认识到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明,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交流与借鉴的视角,让学生认识到在儒家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以佛教文明为代表的外来文明的输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正是唐宋儒学家的思考与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确立起一套甚为精密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宋明理学。由此可见,积极参与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国古来已有之,而且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从国际理解的视角解读文明的多样性

高中历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单元内容中,“三权分立”机制的实施与运行是本课重点之一。1787年宪法把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当然,从字面文字上的规定与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字是僵死的,而现实政治则千变万化纷繁复杂。联邦行政权力的演变,是一部不断扩张、逐渐超越立法与司法权力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打破三权的平衡,促成新的三权格局的历史”[1]。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有较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需要明了较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轨迹才能深刻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我引导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思考美国政治体制的运行变化。为了实施新政,罗斯福启用了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插在政府的各个部门进行新政的试验。与此同时,国会也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此外,罗斯福还运用“炉边谈话”、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有意识引导舆论,扩大总统的社会影响。毫无疑问,总统的权利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变得更大了。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文明的演进,都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看到东西方文明差异的同时,更要看到东西方文明间的共性。让学生理解各国和地区文明无优劣之分,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用国际理解的眼光看待文明间的冲突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间的交往不断增进,各国之间的沟通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各国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也在不断加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人类和平共处与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诚然,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它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进步的。最终的结果是,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在今日之中国日益发展、壮大;西方文明也没有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全面胜出。在这场争论中,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在1917年发生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思想界;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来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从时代大势来理解文明冲突,进而从文化的冲动与创生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认识到这一历程是中华文明融合吸收外来文明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过程。

基于历史学科的国际理解教育,不仅仅要在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多元文明进行认知与理解,更要在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成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让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生共长,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剑鸣.论美国联邦行政权力的演变 [C].天津:南开史学编辑部,199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