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大学生心理状态调查研究*

2020-03-15 19:58田仁连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程度心理健康肺炎

弋 鹏 田仁连

(南京工业大学 化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2020 年初爆发的这场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其爆发之突然、传染性之强、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远远超过2003 年“非典”。 截止2020 年3月中旬,中国已经有8 万余人确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方案、疫苗研制等情况尚未十分明确。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疫情的认知和心理状况、行为方式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 在疫情期间,如果反应迟钝、应对不当、措施不力,不仅会造成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还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心理,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 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高校教育中“以人为本”,也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看待此次疫情,以积极的心态、情绪渡过疫情,这将是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最为紧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对南京某高校学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心理学中的应激理论,对问卷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应激理论基本概述

“应激”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的科学家Hans Sely 提出[1],一般意义上,应激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对某一种刺激或事件感知、评价,会引起个体较大、较为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2]。 在心理学上,通常把应激看做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在危险性、威胁性等刺激状态下所产生的心理紧张情况。[3]

在应激理论中,认为人体产生心理应激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应激刺激,也就是应激源,即能够让人体的稳态失调的环境和情景等;第二是对应激刺激的认知、评价程度。 疫情就是一个刺激源,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对疫情的感知也颇为迥异。 疫情期间,广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局限在小区或家庭内,社交空间、物质需求、文化活动等相较于以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贫瘠”。 新冠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案等尚不明确,疫情期间,大量信息充斥各个传播平台,每天持续攀升的确诊、疑似病例,都给居家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同时在疫情期间,男生和女生、疫区学生和非疫区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班和非毕业班学生等,不同群体、本身需要、心理状态也有层次性。因此,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南京某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随机发放《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情况及心理状态》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被调查者基本状况,如:性别、年级、生源地等;(2)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考察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了解程度,从而获得大学生对疫情关注程度以及整体认知情况;(3)重点了解他们对疫情的焦虑、恐慌程度等心理反应,以期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次调研随机发放问卷1 214 份,回收1 214份,有效率100%。 经过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所在地区分布情况如下:男生占68.2%,女生31.8%,与所在高校的男女比例大致相似;在年级方面,一年级22.57%,二年级13.84%,三年级29.41%,四年级21.42%,研究生12.77%;在生源所在地中,江苏省占66.77%,其他省份占33.23%(湖北省学生共有16 名参与调查问卷,占比1.32%),和所在高校生源地比例大致相似。

三、调查结果分析

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在疫情初期,人们并不知道谁是感染者,前往人口密集的区域,就有可能被感染;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治疗方法;在疫情期间,部分地方的管理方式和应急处理方式也还在探索中,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谣言不胫而走。 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年代,任何一个谣言都会瞬间发散式传播,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恐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安、焦躁等情绪,严重者甚至抑郁。

问卷显示,当前绝大部分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有正确的认知,也能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同时小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 虽然学校高度重视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等宣传,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进行了教育,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大学生对疫情认知情况

第一,当前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关注度非常高。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对象(100%)都在关注此次疫情,只是关注程度上存在差别。88.14%的学生非常关注此次疫情,只有5.11%的学生很少关注疫情;在每天对疫情关注的时间上,38.63%在1 小时以内,42.5%在1 ~2 小时,12.03%在2~3 小时,6.84%在3 小时以上。

第二,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了解的渠道。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 调查显示,在信息获得途径上排名前五的媒介是:网页新闻(78.42%)、电视广播(72.57%)、微博(61.78%)、家人朋友(52.64%)、各类APP软件(51.15%),而学校教育或者社区宣传仅占到35.58%、31.47%。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处于假期,他们对学校的新闻、通知或者公告、微信推送、QQ 群消息等关注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宣传还有提升空间。 尽管如此,98.68%的受访者表示,对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宣传、教育等工作表示满意,表明高校在有限的空间内所做的工作卓有成效。

第三,学生对新冠肺炎传播途径的了解程度。国家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到“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4]。 有99.75%的受访者表示“清楚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

第四,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原因认知。钟南山院士提到“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有较大可能”。 在调查中,83.20%的学生认为是“一些群体食用野生动物”,68.95%认为是“地方政府应急决策能力不足”,65.57%认为是“公众防疫意识淡薄”,36.24%认为是“医疗部门救援资源缺乏”,还有35.17%认为是“防疫宣传工作不足”;有13.60%表示很少或者没有从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中得到有关疫情的知识。

以上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新冠肺炎疫情较为关注,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了解疫情防控情况,同时对新冠疫情传播途径、扩散原因、预防措施等有一定了解。 少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学校得到的信息有限,这很大程度上与学校处于假期有关。绝大多数受访者(94.89%)对如何防控疫情较为清楚,同时有15.40%的表示对疫情期间的信息公开不满意,在最想了解信息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对疫情防治等研究进展”(78.42%)、“政府及医院的处置措施”(66.14%)、“疫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57.25%)。

(二)大学生心理状况

面对疫情防控,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但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焦虑、恐慌程度等心理存在显著的差异,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随着疫情的持续,对问卷分析发现,对疫情的恐慌、焦虑程度呈现上升趋势:33.28%(男生28.51%,女生43.53%)对疫情的恐慌程度“增加”;36.98%(男生32.97%,女生45.60%)对疫情的焦虑程度“增加”。 疫情期间,受访对象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度、注意力等也呈现下降趋势:53.04%(男生51.21%,女生57.00%)表示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现在失去了兴趣”;51.89%(男生51.09%,女生53.63%)表示“因为疫情而对其他事情不关心”。

不过在对湖北籍的受访学生进行分析时,却发现虽然学生身处疫区,但是心理却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悲观消极。 如仅有25.00%的湖北学生对疫情的恐慌程度“增加”,37.50%的湖北学生对疫情的焦虑程度“增加”。

依据公众心理应激理论,公共危机的人体的心理变化分成三个时期:即心理冲击期、心理防御期和心理恢复期。 三个时期中,心理冲击期时人们对危机信息需求度较高,但是此时信息的不确定度也较高;心理防御期时,人们对信息仍然保持较高的需求,此时信息的发布,其确定程度相较于心理冲击期,也呈现某种升高,在心理防御期时,人们普遍较为焦躁、恐惧、不安,也容易做出非理性举动;心理恢复期时人们信息的需求度降低,而信息的确定度较高,人们的情绪较为平稳,行为趋于理性[5]。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学生普遍处于心理防御期,对信息的需求度较高,同时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发布不及时,“谣言”甚嚣尘上,类似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等非理性行为增多。 并且随着疫情发展,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疫情的恐慌、焦虑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认为疫情对家庭的正常生活也有较大影响,对疫情防控工作存在某种程度消极悲观心态。 当然存在某些学生对疫情认识较为片面,忽视了党和国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有可能某些学生轻信网络的流言蜚语,加大了自身的恐慌心理。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以及疫情时期的心理状态,高校在疫情期间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大信息的更新频率和更新速度;其次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班同学、同课题组的朋辈教育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要更胜以前;最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加强心理疏导,锻炼培养广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防知识、最新动态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此次疫情

在公众心理应激中,认为产生公共危机时,信息的公开程度、速度越快,信息失真也越少,人们的焦虑、恐慌情绪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 人们产生焦虑、恐慌情绪往往是由于对事件的进展不了解和不清楚,与2003 年“非典”时期相比,当今时代信息传播更快、范围更广、途径更多,网络上不实消息甚嚣尘上,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希望加大信息公开,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威信息、官方信息及时发布、更新,也能很大程度上增加政府的权威性。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每天的确诊人数、疑似人数、疫情防疫研究进展、疫情扩散程度、政府措施等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给大众。对高校而言,要加强对广大学生引导教育,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官方消息,让他们充分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同时向学生做好对政府、地方和学校所采取的强制措施的解释工作,让广大学生知晓采取这些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重要性。 对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毕业、开学等问题要及时公开回应,最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恐慌心理。

(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缓释大学生心理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每个人都带来一定压力和心理负担,在应激理论中,由于每个人抗压能力不同,面对这种突发性事件时表现也会大不一样。如果对疫情过度关注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正常生活,还会影响自身的免疫力[6]。

首先,目前部分高校和相关团体提供了“云咨询”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一对一地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干部应主动联系广大学生,通过线上分享、日常心理的生活技巧、电话沟通等谈心谈话活动,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焦虑、恐慌等心理进行修复,架起让学生倾诉和排解的渠道,正确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做到“不慌、不恐、不焦”,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其次,要正确引导各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即便不是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者,本人周围也未有患者,但是由于较长时间“闷”在家里,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难免出现焦躁、无聊、封闭的状态。因此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也要通过陪伴家人或安排合理的活动,释放、接纳自身存在的各种情绪。 同时要合理制订学习计划,毕业生更应合理安排时间,正确认识疫情的影响,要用实际行动来应对就业、毕业等问题。

如果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莫要恐慌,积极乐观地应对会提升治愈率。 此外,对因各种原因需要隔离的同学,要提醒其配合相关管理,尽量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多沟通、多交流、多倾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且告知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变认知等,增强疫情期间的心理反应机能。

最后,经过问卷分析,女生的焦虑、恐慌程度要远高于男生,一般来讲“女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反应显著高于男生”[7],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疫情期间,女生在家可以开展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舞蹈、瑜伽等,“舞蹈、瑜伽教学能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在减轻抑郁,改善睡眠等方面效果显著[8]。同时,由于被调研对象为工科高校,女大学生存在的就业、毕业压力等相较于男生更为巨大[9],因此,可以更好地借助疫情期的“封闭”,努力提升自己的多项能力,为日后就业做多方面准备。

(三)高校探索实施“家长学校”,引导、构建和谐亲情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在家度过一个超长的“假期”,三观处于成长、成熟期的大学生,作为独立有思想的个体,与父母的经历、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存在着差异。 在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强度的防控工作中,每个人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与压力,而在封闭空间内再与父母长时间接触,难免在很多方面产生冲突,如新闻报道中提到的,长辈出行不戴口罩,子女苦劝无效;部分学生作息晚起晚睡,父母有意见等。 虽然事情看似琐碎,但如果不及时有效沟通,有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在如今的日常管理中,学校、学院往往通过微信群等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做一些推送内容,引导学生家长要敢于、乐于接受并不完美的孩子,同时要正视孩子的人格成长,留意疫情期间孩子的情绪变化,时刻关注国家关于疫情的最新防控指南,并且父母疫情期间要调节好自身心理状态,在孩子面前要积极乐观等。 疫情期间,学生以往的娱乐、社交活动被局限在家庭内,学生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和外部联系,或“宅”在家中打游戏等,一般来说,在封闭空间内,如果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其负面情绪将会增加。 因此,大学生应该更好地利用疫情时期,加强和父母的沟通,注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同时可以帮助父母做些自身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猜你喜欢
程度心理健康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