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动机调控策略研究进展评述
———基于自我调节学习视角

2020-03-15 19:58惠良虹惠晓萌于晓杰边智颖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调控

惠良虹 惠晓萌 于晓杰 边智颖

(1.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引言

研究表明,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同时动机也是个不断变化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动机减弱甚至缺乏的状况,动机的动态性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 此时,采取动机调控策略是学习者坚持下去的必要手段。 动机调控是一种自我调节方式,通过适当的干预、激发学习动机,能够提升学习质量,最终改变学习成效。 目前学者们对于学习者认知和元认知的研究比较充分,而对于动机不足时学习者如何激发和调控自身动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的动机调控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从而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与方向。

二、动机调控策略的界定与结构

(一)动机调控的概念

国外有关动机调控的研究与意志(volition)研究有紧密的联系。 意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苏格兰心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3],他认为可以把意志看成是两个有竞争性动机的裁判,当出现两种互斥的趋向时,二者产生竞争,意志决定了哪方更有吸引力。 与这种“联想主义”式的定义不一样的是,德国心理学家阿赫 纳齐斯[4]认为与其说意志是对冲突性动机的裁决,不如说意志是维持某一目标能够达成,而不会受到其他动机影响的保证。 也就是说意志是目的执行过程而非形成过程。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意志受到了德国心理学家库(Kuhl)和艾克豪森(Heckhausen)等人的重视,库的行动控制理论对动机和意志进行了区分[5]。 在他看来动机是指引个体参与到某项行动中的价值和期望,即目标的选择。 而意志则是维持这一目标实现的工具。 同时库建立了“行动控制理论”(Theory of Action Control),主要包含六种意志控制策略: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编码控制(encoding control)、精简信息(parsimony of information)、情感控制(emotion control)、动机控制(motivation control)和环境控制(environment control)。 艾克豪森[6]使用了“选择动机”(choice motivation)和“执行动机”(executive motivation)的术语,来区分静态的动机信念与动态的动机调控,并将从“选择动机”到“执行动机”的演变过程比喻成“跨越鲁比孔河”(Rubicon),以此来说明持有某种动机信念与采取调控策略之间的鸿沟。 库诺[7](Cono)将行动控制理论引入教育心理学领域,并将其进行了系统分类。 她认为意志控制包含内隐与外显两大类,即对于内在意志过程的调节和对于外在任务、环境的调节。 由此可见,意志控制研究往往与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相互渗透。 而在其他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则根据各自的研究侧重对动机调控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元动机(metamotivation)、自我动机(self-motivation)以及动机控制(motivation control)等。

鉴于前人复杂多样的研究视角不利于动机调控研究的系统整理,沃尔特斯[8](Wolters)详细地梳理了动机调控的定义和维度,并从多角度剖析了在自我调节学习中动机调控和其他变量的关系。 他认为能够维持学业坚持性和提高努力程度的行为或者策略,都可以称为动机调控。 经过多次实证研究,沃尔特斯[9]对广义的动机调控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1)元动机知识;(2)动机监控;(3)动机调控策略。 其中元动机知识与个人、任务和策略相关。 即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清楚地了解自身感兴趣的学习话题、学习领域或者学习任务,还要了解哪些活动能够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并掌握有关动机调控策略的陈述性、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 动机监控,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动机的监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自身动机水平的变化,对自身动机进行反思后再加以调节控制。 动机调控策略,即学习者通过采取行动和策略来提高自身的动机水平。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效动机调控的必然要素。 在沃尔特斯看来,动机调控不仅仅包含学习者用来调控自身动机信念的策略,如:成就目标取向、自我效能、任务价值以及兴趣等动机信念,还包含学习者对于环境、情感以及行为的调控。

在国内,学者们在动机调控研究领域的术语方面莫衷一是,主要包括动机监控、动机调节、动机调控、动机策略、动机调整、动机学习策略等,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学者在借鉴、翻译国外研究的过程中词汇选用不同导致的。 也有学者为了明确概念会补充一些词汇表述,如动机学习策略就是针对动机教学策略提出的[10]。 国内学者虽然选词不同,其实质仍然是对motivation regulation 的引用翻译。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对于动机调控的研究大多数仍是探索动机调控的内容结构和现状特征,有关动机调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动机调控策略及其维度

在国外,沃尔特斯[11]224-235率先通过开放式问卷总结出了学生在维持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方面的四大类12 个维度的策略。 之后,又以封闭式问卷方式,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细化得出动机调控的 五 因 子 结 构[12]281-299。 德 国 学 者 施 温 格(Schwinger)等[13]在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八因子动机调控结构。 各路学者的研究给了沃尔特斯和本森(Benzon)启发,他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其五因子动机调控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调控”策略,重新得出了六因子动机调控结构。[14]199-221弗莱德(Fried)[15]将动机调控和情感调控共同研究,并发现了“目标取向自我言语”和“回避策略”两个因子。 在国内,动机调控最早受到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关注,李晓东等[16]22-26针对大学生采用开放式问卷总结了四类13 条动机调节策略。 曲苒等[17]修订了沃尔特斯五因子的中文量表。 此后,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外语学习开展了动机调控的测量。 李昆[18]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出在英语学习方面动机调控策略的八因子结构。 惠良虹等[19]则是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并总结出了五因子结构,其中“元认知”因子为国外学者没有涉及的方面。 高越等[20]33-42发现了六种英语学习动机调控因子,更多的文化元素在他们研究的“元认知”里得到了体现。 黄骞等[21]研究证明沃尔特斯的五因子结构适用于英语学习。 近年来随着移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移动学习模式下的动机调控策略研究发展了“设备控制”这一独特维度[22]。总体而言,在将国外动机调控量表引入国内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从而为国内动机调控的研究提供最合适的测量工具。

通过以上回顾可知,目前国内外针对动机调控的内容结构研究主要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测量,由于研究视角多样,其研究结果尚不能达成一致。 大多研究是在沃尔特斯[12]281-299的五因子结构基础上进行调整,国内将研究重点放在英语学科领域,而国外研究偏向一般性学习活动,单一学科领域动机调控分类研究较少,但是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动机调控策略的应用具备学科特殊性,因此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是未来动机调控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

三、动机调控的影响因素

为了了解动机调控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学习情境、学科领域、学习动机信念以及元认知是动机调控策略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施温格等[23]35-47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学科情景对于动机调控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宾巴努蒂(Bembenutty)研究[24]发现具有高任务目标和高表现目标动机信念的学习者会更多地使用自我效能提升策略。 沃尔特斯[12]281-299研究发现动机信念整体上能够解释学生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状况,对学生的动机调控策略使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沃尔特斯和本森[14]199-221还发现元认知策略能够显著预测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 王岑等[25]1-13研究发现掌握目标信念对于三种自我言语(掌握目标自我言语、表现目标自我言语、自我效能提升)策略产生影响,表现目标信念对两种自我言语(表现目标自我言语、自我效能提升)策略产生影响。 李晓东等[16]22-26研究发现学习情境对于动机调控策略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学习者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动机问题来选择恰当的动机调控策略。 惠良虹等[26-27]的研究发现英语学习动机对于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有显著预测作用。 高越等[20]33-42发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水平对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语言水平越高的学生越善于使用相应策略调控自身学习动机。 王幼琨[27]92-101发现自我效能感、掌握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三种动机信念对英语学习动机调控产生影响,其中自我效能对动机调控的直接影响最大。 此外,二语动机系统中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都直接正向影响动机调控策略使用,并通过英语学习经历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动机调控策略使用[28]。 惠良虹等[29]发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元认知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 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学习环境和混合学习研究,雷玉菊等[30]82-88发现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自我效能对动机调控策略具有预测作用。 龚少英等[31]针对混合学习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四、动机调控策略的影响结果

针对动机调控的影响结果,学者们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研究发现,动机调控策略对学生认知策略的使用、努力程度、学习成绩和学习拖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国外,沃尔特斯[11]224-235发现内在动机调控策略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以及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化和批判性思维;外在动机调控策略可以显著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 施温格等[23]35-47发现大多数动机调控策略对于努力程度有显著预测力,证明了努力程度在动机调控和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作用。 不仅如此施温格等人[32]还发现动机调控对于努力的影响受到智力的调节作用。 此外沃尔特斯等[14]199-221考察分析发现动机调控策略的各个维度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习者越积极地使用动机调控策略,学业拖延程度越低。 王岑等[25]1-13发现三种自我言语的动机调控策略也分别对学习投入产生直接影响。 国内针对动机调控的影响结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学习领域,李昆[33]研究发现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可以预测学习策略的使用。 与外在动机调控策略相比,内在动机调控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对认知、元认知学习策略的积极使用。 高越[34]经实证研究发现动机调控策略使用能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对融入型动机的影响大于工具型动机且能够显著预测自主学习能力。 钟琳、王幼琨针对英语学习的研究也发现动机调控对学习拖延和努力程度产生直接影响[35-36]。 雷玉菊等[30]82-88发现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动机调控对学习投入产生显著影响,这一过程还受到内隐智力的调节作用。

此外华维芬和冷娜[37]针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和动机调控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马蓉和秦晓晴[38]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构了中国情景下的动机调控词汇学习模型,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苏琪[39]针对远程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衰竭和动机调节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探讨了该研究对教学的启示。鉴于动机调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者提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动机调控策略的重要性,恰当根据学习情境,指导学生灵活地使用动机调控策略,提高学习的坚持性和持续性,减少学业拖延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0]。

五、已有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动机调控策略近年来成为学者们重点研究的主题,现有的文献已经对动机调控策略的维度、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为了进一步探究动机调控策略,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研究方向,但从这些已有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局限性:(1)动机调控策略的因子结构的研究环境依旧传统,今后需要进一步创新探索;(2)动机调控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仍有待拓展;(3)动机调控策略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还需要更多实验研究的验证。 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动机调控策略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已有研究大多是对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动机调控维度探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未来我们可以研究在移动学习和混合学习模式下动机调控的特有结构和现状特征。

其次,学者们普遍认为不同的学习情境、学科等对于学习者的策略选择会产生影响,因此未来有必要探究在更加具体的学习情境下,不同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效果。 不仅如此,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条件下,动机调控的结构和影响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已有研究从动机信念、元认知、认知、学习投入、学习拖延、学习努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对于动机调控的前因与结果变量展开了研究。 但是这些变量与动机调控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未来需要增加多时点的调查和实验研究来加以明确。 同时我们认为,可能还有其他变量如自我管理、外在支持、学习参与等因素会对动机调控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动机调控还可能会对学习收获等结果变量产生影响,未来应将更多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纳入考察范围,并引入调节变量,以进一步明晰动机调控策略对学习结果变量的影响边界。

丰富动机调控研究方法。 现有动机调控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我们无法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机调控的变化以及其对结果变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未来有必要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探讨动机调控策略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于学习结果的长期影响效果,这种纵向的研究设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动机调控策略在自我调节学习领域的研究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需要学者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做出更多创新性的探索。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动机调控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