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墨云“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

2020-03-17 10:08李雨洁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7期
关键词:蓝墨云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

【摘 要】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方式一再更新,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课堂教学组织的协调与教学资源的线上共享。混合式教学法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首选。论文以蓝墨云教学平台为例,从教学组织、教学考核、教学资源建设三方面阐述“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应用,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体验感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在线教育平台;蓝墨云;混合式教学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online-education platforms emerge 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ordinating the organization during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o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Blended learn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form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Mosoteach platform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build a “student-centered” in 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is paper aims at bringing about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an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Key words: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Mosoteach,blended learning

引言

信息时代所伴随的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线下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校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难融入、拒绝融入传统课堂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冲击要求高校教师亟需从教师视角按部就班“备课”转向以学生视角改善学习体验为目标的“教学准备”(冯晓英,2018),实行教学改革。

Yen和Lee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内容、学生与外部资源之间的交互(Y,2011)。这种混合式教学不单纯限于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混合,而是强调一种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F,Wasoh,2016)。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爆发式涌现,例如蓝墨云班课app、基于微信的对分易平台、超星泛雅平台等,这些教学平台通过将课堂组织、课堂设计、教学资源、課堂控制、教学反馈整合一体,使线上教育同线下教育结合,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论文尝试以教学实践阐述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快速掌握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及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控制的应用情况。

1.教学过程所遇挑战

课堂学习体验感不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为“以教师为中心”,更多从教师视角考量知识模块与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而后完成教学设计。该模式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处于被牵引状态,只能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被动学习。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缺乏对信息主动探索、查询、搜集、归纳的动机,课堂“学习体验感”不强。

课后学习监管困难。给学生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例如预习、作业、演讲准备,教师较难监督及控制。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后学习成果检查时,发现课后学习、预习任务的完成率较低,对于实行翻转课堂存在难度。

课后作业的评价反馈滞后。在授课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作业的评价反馈难以覆盖所有学生,通常采用课中统一评讲的形式快速完成,师生间就作业问题交流时间较少。

2.混合式教学

2.1混合式教学的理解误区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各大学校的响应下,大多数课程都开始相应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只是把课程资源发布在平台,或者只是使用平台完成在线考试,并非是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意义。混合式教学并非单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采用了线上教学平台,亦非物理层面上规定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的比例。

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在于利用移动技术让学生增加获取教学资的渠道,并在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下得到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在蓝墨云的教学实践中,关注的角度始终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实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

2.2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实践探索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索将“如何教”转变为“促进主动学”。教师从在线学平台上布置任务、监控预习情况,线下面授过程重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分组谈论的方式组织开展。学生在线上完成学习任务且通过测验和讨论,完成自学并参与“互学”,得到任务的评价反馈,线下课堂分组进行经验分享、成果展示。

3.蓝墨云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 教学组织

蓝墨云班课采用多样化点名签到方式,提高课前教学组织准备效率。助教团队设置也能吸引少数积极于班级管理、教学辅助工作的学生,由该部分同学带头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课堂。其次,在课堂表现环节设计了蓝墨云限名额抢答、摇一摇随机选人进行作业分享,增加课堂的神秘感与趣味性,同时答完问题、参与分享后能为学生增加相应的经验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为形成性成绩提供客观的评价数据。

3.2教学考核

在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完成后,从自建题库中随机抽题进行测试,由平台给出测试成绩并生成数据分析,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库的重复使用率,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对旧知识的高效复盘途径,完成课后复习和章节考核。

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个人、分组的预习、课后作业,学生随时查看任务并能从手机、网页端提交相关文档。评价方式的设置,实践采用分组评价及互相评价的方式实现多元评价体系。教师明确评分点与评价标准,参评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对知识实现进一步學习。在教学实证中发现,该评价机制在翻转课堂中应用,使得教师以及互评学生能对演讲学生的表现起到即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并将演讲者学生与听众学生紧密联系,强化了所有学生的参与感。实践结果还表明,学生评价数据比教师评价数据普遍偏高,在下一个教学周期中应相应调整多元评价体系的占比,确保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数据相对客观。

在课程预习方面,教师通过蓝墨云可发布内、外部网络资源如链接、视频、文档,通过给予学生经验值,起到激励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作用,教师在课前查看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此机制有效地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内容、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流。

3.3资源平台建设

一方面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蓝墨云平台将所有的教学文档、教学资源整合为一,为教师提供每学期、每个教学班的相关教学数据,帮助教师总结整个教学活动的不足。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中积累了大量学生作业成果,部分优秀学生作品随班课保存为教学资源,为下一级学生提供范例参考。另一方面,直接复制蓝墨云班课及所携带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总结及时在复制班课中做出相应的改进、调整,为下一轮教学做准备。

4.总结

借助于蓝墨云等在线教育平台,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课堂,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在评价反馈机制的激励下主动学习、利用好内外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随着混合式教学法的普及,在正确理解混合式教学核心前提下,借助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联系,以及改善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同时,教学平台的使用要求教师加强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课堂设计方面应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视角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以提高学生参与感,以学期为周期完成设计、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工作。

参考文献:

[1]YJ C,Lee CYen. 2011. [J]Exploring Problem Solving Patterns and Their Impact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1,2011年,卷 138-145.

[2]冯晓英吴怡君王瑞雪. 2018. [J]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 远程教育杂志. 36,2018年,卷 No.246(03):15-26.

[3]谭春兰. 2016. [J]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物流工程与管理. 6,2016年,卷 219-220.

作者简介:

李雨洁(1992—),女,汉族,四川成都,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物流战略管理。

(作者单位:成都东软学院信息管理系)

猜你喜欢
蓝墨云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
基于蓝墨云班课大数据信息挖掘的过程教学评价研究
云教学,让“教”更智慧
信息化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利用蓝墨云平台在高职药学专业《药品保管》课程开展移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