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确定
——以付林教授为例

2020-03-20 01:59方竹兰
关键词:创新者创新型科学家

方竹兰 于 畅

一、引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人类在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的基础之上。①OECD.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Paris:OECD,1996.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者将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要素,认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②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Part2):S71-S102.。知识创新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其他主流经济流派把知识创新视为源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R & D活动,其价值用企业利润来衡量,而对科学家的创新型劳动价值关注极少。从完整的创新流程看,与企业家主导的“熊彼特创新”并存的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即由科学家主导的“科技创新”①方竹兰、于畅、陈伟:《创新与产业发展: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2期。,目前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经济社会价值如何确定在经济学领域尚处于研究空白。

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确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充分认识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和尊重人才的氛围,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塑造鼓励原始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奠定原始创新的社会基础;充分认识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有助于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原始创新核心资源的共识,强化对科学家的激励,为科学家的创新型劳动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充分认识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创新的价值发现能更好地打通产学研之间的关联,理顺国家创新体系,为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产业转化扫清障碍,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创新型劳动的价值确定存在很大的理论和现实困难,与常规型劳动不同,创新型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时间的量不具有计量意义上的关联,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质”,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延伸②王天思:《创新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创新》,《学术月刊》2012年第12期。。在创新型劳动尚未转化为生产力之前,其价值的确定更是缺少衡量标准。正是由于其复杂性,目前的经济学研究对此避而不谈。

本文结合付林教授创新型劳动的案例,尝试对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确定进行初步探索。首先从原始型创新的知识结构入手,分析科学家从事创新型劳动的知识基础以及一般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型劳动的一般过程分析其价值从主观到客观的形成过程,该过程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最后,通过分析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正外部性揭示其巨大的隐性价值,正外部性的存在构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特质。当然,本文对科学家创新型劳动价值的分析依然局限于定性分析,仍有巨大的完善空间。

二、科学家拥有原始型创新最需要的超常型默示知识

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分成默示知识和明示知识③方竹兰、于畅:《论中国原始型创新的流程及治理机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默示知识是不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通过个人的天赋、特长、经验、技能、手艺、兴趣、爱好、激情、灵感、顿悟等形式发散性表达的知识,又分为常规型默示知识和超常型默示知识。常规型默示知识是一般人身上具有的特殊的技能、手艺和经验,比如修车技能。超常型默示知识是指具有经济和社会开创性价值的特殊天赋、灵感、兴趣、爱好和激情,比如发明家内在的知识。

明示知识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知识,又分为常规型明示知识和超常型明示知识。常规型明示知识是在前人提出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述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科书;超常型明示知识是在大多数人还普遍处在未知状态首次提出的知识,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纳什的博弈论。表1对各类知识的定义与典型例证进行了汇总比较。

表1 各类知识的定义与举例

超常型默示知识是个体行为体现型知识,可分为:天赋本能、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激情梦想、灵感创意等。原始型创新执行者通常都是以天赋本能和个性特长为基础,从兴趣爱好出发经过激情梦想到创意灵感,实践着原始颠覆型创新的经典过程。超常型默示知识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想象力,人能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去构思没有经历的事物和形象。想象力是指在感知现实的基础上,经过抽象与猜想预测出新事物,直至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是所有发明和创新的源泉。超常型默示知识具有个体性、潜在性、模糊性、试错性、探索性、未来性等特点,很难在短时间内被他人理解。

原始型创新最核心的知识资源是超常型默示知识,而科学家群体是拥有超常型默示知识最多的群体。付林教授就是拥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典型科学家,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超强的想象力。2007年他申请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电厂余热再利用研究与示范”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电厂循环水余热资源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不到半年他发现电厂余热与其他供热方式相比毫无竞争力。付林没有气馁,而是在失败中寻找新视角:将电厂与供热企业的供热站用新型热泵和技术系统连接起来,通过高效的热电协同,在节约燃煤的前提下,扩大供热面积,提高供热效率。付林的探索不仅在节能与供热技术结合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解决了供热领域长期以来的核心难题,还解决了将节能减排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的转型难题,救活了一批不断萎缩的传统行业,提供了中国将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技术路径。付林在科研团队,电厂余热转化的技术研发可正常进行;付林不在科研团队,电厂余热转化的技术研发就群龙无首,遇到问题找不到解决的方向。这生动地说明了依附于他的知识的超常默示性。

三、科学家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在原始型创新中的应用

原始型创新经济的流程分为四个阶段:直觉突破式创新—解释规划式创新—逻辑推理式创新—推广扩散式创新。科学家运用自己的超常型默示知识进行极其艰苦的超常型劳动,创造出超越平均劳动价值的垄断价值,并用超常型劳动的正外部性,产生社会效益,使整个社会从中获益,这是原始型创新的第一主力。从付林教授的科研过程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直觉突破式创新是原始型创新的第一阶段,原始型创新个体在兴趣爱好、试错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创意灵感,不断进行探索、实验、失败,再反思、再探索、再实验,把自身潜在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开发出来。能够从事直觉式创新的人力资本具有个体性、潜在性特征,只能通过对自己天赋本能、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激情梦想、创意灵感的自我探索、自我开发逐步显现。超常型默示知识还具有模糊性与试错性特征。知识的模糊性,在于自我意识发现的知识只是直觉层面上的模糊感觉,所以这种知识的拥有者很难清晰地向外人表达,开发探索性的行为表达往往是超越一般人的认识程度,通常被认为不合规则而被排斥,直到产生出一定有型的成果,才能被社会大众认可和接受。超常型默示知识所有者必须通过个体的探索与开发冒出来,即“脱颖而出”。付林的科研过程经历了最初的模糊探索阶段,吸收式技术之前通常用于中央空调制冷机,付林反其道而行之,改为用于供热,采用“吸收式换热器”和“吸收式热泵”,通过高效的热电协同,将电厂余热转为冬天供热。运行参数完全不同的吸收式换热器就成为全新的产品,需要重新设计、研发和生产。当时只有付林敢于用“孤注一掷”的方式来“冒险”,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他要用个人的努力解决三个本应该科研管理体制解决的问题:“钱”“人”和设备生产厂家。

解释规划式创新是原始型创新的第二阶段,不同超常型默示知识个体通过对话阐析、沟通交流、释义解惑形成知识合作与知识集聚,在知识合作与知识集聚中,个体逐渐形成群体,才能具体化直觉式创新阶段生发的模糊状态的创意灵感,设计原始型创新的科学目标、新型产品、服务模式等。创意灵感在还没有被社会大众接受之前,开始进行社会化交流,吸引合作创业者,共同酝酿成立初创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多样,小微企业的成长阶段需要种子基金、孵化器、创客空间的资金投入,既有国家的财政投入,也有社会资金的大量输入。孵化后的成长期需要与风险投资合作,同时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提供帮助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服务。在这些服务还欠缺的情况下,付林需要自己找到外部资金、人员和技术加入到课题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江亿院士是付林的导师,也是付林的知己,帮付林找到了同方川崎生产实验设备,又找到内蒙古赤峰富龙集团作为科研参与方资助研发。同时付林把志同道合的项目研发团队组建起来:既需要教授,也需要设计、绘图、调试、安装施工等技术人员,专业上需要热工、机械、电气等多专业联合,而清华大学不可能解决他们的编制和薪水,不得已付林在2006年注册北京环能瑞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维持团队的平台。

逻辑推理式创新是原始型创新的第三阶段,超常型默示知识进一步外显为社会可接受的超常型明示知识,具体表现为方法、工艺、技法、程序的创新,通过提供具体产品或服务主导行业标准,树立行业品牌。付林接下大同市“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乏汽余热利用示范工程”——解决同煤集团棚户区和塌陷区60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采暖需求,同时接受的苛刻条件是:由山西的国有企业先借款给付林团队及相关企业,迅速开工、缓签合同,如果项目验收不合格,付林团队必须偿还这笔债务。付林用自己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做担保完成了这项高风险工程,结果增加供热面积50%,为大同每年节约了67.8万吨标准煤,提供了供暖,还减少了空气污染,使大同逐步从雾霾之城变成了空气质量最好的北方城市之一。

推广扩散式创新是原始型创新的第四阶段,创新者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创新的收益,更让全社会分享创新的文明成果。在物质层面利益价值链的扩散背后,也包含着文明的扩散。2011年验收专家组认为付林的技术“是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始创新,将给我国集中供热系统节能减排带来巨大的推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该技术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中国宣传片用30秒时间介绍这项中国独创的技术;2016年被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大同工程成功的基础上,付林准备在全国有序扩展,团队承接济南市投资100亿元启动的“外热入济”工程,估算每年因此能节约335万吨标准煤,并且可以减排0.8万吨烟尘、2万吨NO2、2.2万吨SO2。随后团队承接太原40公里外的古交发电厂的废热引入太原的工程,将解决太原8000万平方米的供热,相当于太原市供热面积的一半。之后全国多个城市都求助于付林的技术,不仅是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高耗能行业大量的废热都可以运用该技术加以吸收转换。

四、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形成过程

科学家的超常性劳动价值与常规型劳动价值的计算在内涵和程序上具有本质差异。一般常规性劳动价值的计算依据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超常性劳动却不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而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之前的创新者的超常性劳动。超常性劳动从主观到客观的价值体现过程大致如下:

直觉突破式创新阶段是创新者个体主观预测价值。虽然还没有形成成熟技术,更没有形成产品进入市场,但是创新者个体对自己科研成果的未来价值有前瞻性预期。吸收式热能转化新技术起初没有被社会认可,但是付林自己对这项创新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有独特的经济和社会估值预期。当大同市领导对付林承接的项目提出严苛要求时,付林之所以敢于承担,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个价值预判。超常型默示知识的模糊性、试错性特征,决定了付林个人对自己劳动价值的估值只是初步的直觉,完全是以未来社会的潜在需求为导向,冒着巨大风险反复探索,个人要承担巨大的试错成本。

解释规划式创新阶段是群体主观预测价值,群体对未来创新产品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有一个积极的预期。超常型劳动者之间的默示性和合作性使小团队的投入和个体投入一样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比如江亿院士对付林研发的持续支持、很多清华大学的师生主动参与付林的研发团队、内蒙古赤峰富龙集团及很多企业对付林的成果转化的资助支持,都源于他们对付林技术未来价值的共同认可。当然这种原创群体主观预测价值的形成需要很高的交易成本,如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以及为维持合作而付出的各项成本。

在逻辑推理式创新阶段,主观预期价值通过创新型劳动获得现实的垄断价值,垄断收益产生。通过小批量的试制、试销,观念成果付诸于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创新产品形成。垄断收益是消费者对无中生有的新型产品的认同价值。原创性劳动的成果可以表现在具有技术垄断性质的专利拥有上,一旦具有重大技术突破的专利被产业化,其技术独占优势就会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并且使该产业中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就带来巨额的垄断利润。付林在大同和济南工程实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易中消费者认同的相对垄断价值来计算。

在扩散式创新阶段,创新型劳动的价值从垄断价值逐步向新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过渡。创新产品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新兴市场形成,产业化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生产,先进生产力带动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随着付林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掌握,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付林解决节能减排与供热并举的市场活动,付林科技的垄断价值必然会逐步成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价值,创新型产品逐步变为常规产品,这是伴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兴科技产业从新生到成熟的必然过程。扩散推广式创新阶段使潜在的超常型默示知识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客体化的超常型明示知识逐渐将超常型默示知识普及化,引领整个社会的知识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提升,也引领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水涨船高。社会普及化的超常型默示知识为下一轮个体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生发提供了社会基础,孕育着下一轮的原始颠覆型创新。

图1 超常型劳动价值体现过程示意图

总而言之,直觉突破式创新阶段是个体主观价值,解释规划式创新阶段是群体主观价值,逻辑推理式创新阶段是新兴市场垄断价值,推广扩散式创新阶段是逐步趋向成熟市场的社会平均价值,是从高利润向社会平均利润过渡的阶段(见图1)。大规模销售阶段也是企业竞争加剧阶段,新产品边际价值递减,开始遵循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付林所研究和推广的新技术属于原始型创新活动,付林超常型劳动价值的确定应该遵循的是个体超常型劳动价值,而不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价值,这是价值确定的难点,在目前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是个学术空白。

五、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正外部性构成新经济的特质

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并不能简单地用从市场获得的报酬来衡量,而是主要体现在其正外部性上。科学家的创新型劳动之所以需要计价,是因为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只有在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实现经济要素报酬边际递增,其内在奥秘是科学家作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型劳动的正外部性。创新型人力资本正外部性的经济含义是: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知识具有个人收益溢出为社会收益的特点,可以整体提升所有人的生产水平和福利水平,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创新型劳动不仅为生产者带来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更为社会发展带来福利效应,从总体上提升一般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水准。这是新经济运行相较于旧经济运行的根本区别。

原始颠覆型创新管理是从超常型默示知识到超常型明示知识的知识流程管理,尤其需要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超常型明示知识拥有者、常规型默示知识拥有者、常规型明示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合作,完成直觉突破式创新、解释规划式创新、逻辑推理创新和推广扩散式创新的整个创新流程,形成原始颠覆型创新整个动态过程的分工、合作、循环和螺旋式上升。没有科学家拓展的新知识,大量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就会处于低级水平。同样,没有大量普通劳动者的配合,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者拓展的新知识就无法形成最大的正外部性。原始颠覆型创新不仅能够让常规型人力资本获得超常收益,也可以使常规型人力资本的学习能力提升,得到自我发展。

保罗·罗默在1990年提出的内生增长模型①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Part 2):S71-S102.已经认识到了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巨大正外部性,提出了新经济运行中的科学家创新劳动的特殊价值,引导人们思考设计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实现机制。他把经济运行过程分为三个部门,即研发部门、中间品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研发部门是产生创意的部门,中间品部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最终产品部门是生产最终消费品的部门。三个部门有机衔接,构成创新经济的生产链、产业链、价值链。而这一长链的核心主线是研发部门科学家的创意与发明。罗默认为新兴经济主要是以思想概念而不是客观物体为基础的,创新经济的生产要素与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有别,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货币和劳动力,而创新经济生产要素有四种,即人力资本、非熟练劳动力、技术存量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技术存量统称为知识资本。研发部门人力资本的创意发明可以提高中间产品的技术水平(用中间产品的数量来衡量),而中间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拉动最终产品的生产。因此,研发部门的创意发明构成内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他强调,如果我们不是在不断地寻找新思想概念的话,那经济增长确实将受到限制。“创意”是商品而非“公共物品”,“创意”的特点是可以无止境地累积,是非稀缺性的,因而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悲观的极限。寻找新思想概念是创新经济生生不息运行的起源。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制度机制的改进,使研发部门的创意发明到最终产品部门的整个经济运行过程顺畅。从研发部门到中间产品、从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环节的顺畅与否决定了创新经济效率,科学家劳动的外溢性使得垄断竞争而不是完全竞争成为原创型科技成果生生不息。谋取垄断收益是引入新技术的第一动机。因此,知识的生产具有个体效益(出售专利权)和正向外部经济效果相关联的社会效益。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权保护既能够给予创新者产权,激励更多的创新者,也激励普通人力资本干中学,最大限度地扩展人力资本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知识不仅可用于提高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可用于提高研发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科学计价和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通过新型产品的相对垄断价值让原创者合法获益,同时也能让全社会从创新成果中获益。现在中国发展创新经济存在的问题是:计价创新者知识产权的时候,还没有对原始型创新者的正外部性价值的科学计价。创新者提供了远远超出自身个人收益的社会价值,提升了全社会劳动者的价值水平与福利水平。然而,现实中这些创新者不但没有获得合理收益,而且还可能会成为旧经济法律规范的违法者而获刑。因此,我们需要将创新型劳动者的正外部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视野,让创新型劳动者的回报不仅能够弥补创新者的投入,而且能够获得极大的社会尊严,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者进行原始型创新。

以付林的创新型劳动为例,其团队获得的经济收益远远不能反映这项劳动的经济社会价值,其正外部性是极其显著的。一是节能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效益巨大。中国火电厂一份标准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只有40%能转化为电,大量热能白白浪费的同时,北方冬季供暖需要把煤转化成热能。付林的研究正是将这部分废弃的热能重新利用起来,他的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系统供热能力大幅增加30%以上,供热能耗降幅超过40%,热网输送能力大幅提高50%以上。付林的研究已经付诸实践并在大同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大同从空气严重污染的城市一跃成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在300天以上的城市。

二是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效益巨大。城市热网系统改造是一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开创性技术。由于电网容量有限,大量的风力发电不能上网,非用电高峰期发出的电没有地方储存就只能白白浪费掉。不仅是风电,核电、光伏发电都有相同的浪费情况。付林研究的热电协同技术让这些要浪费掉的电做功转化成热,再变成城市供热的热源,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系统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是对传统企业改造升级的产业带动效益巨大。煤改气让供暖行业面临绿色发展和成本高企无法兼顾的困境,大量供暖企业陷入绝境。付林的技术可以一举扭转僵局,救活供暖行业,也救活制冷设备行业。许多高能耗、高排放的电力与供热企业对这项技术表现出兴趣,而最先受益的就是设备制造企业。不仅是发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高能耗行业都有大量的余热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这些废热都可以用这项技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新的利润来源。

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看,科学家的原始型创新对整个社会的正外部性效应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效率改善,更是与整个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新经济运行与新人格的生成同步。我们在观察科学家原始型创新显性价值时,更要看到科学家原始型创新的隐性价值。他们是拉动社会所有人文明进步的先锋阶层。如果没有对科学家原始型创新的社会隐性价值的认知,也不可能对科学家原始型创新的经济显性价值有科学的评价。所以企业与科学家合作,必须尊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对授权专利或合作投资的科学家的外部性价值具有清醒的认识。科研管理制度改革需要研究原始型创新科学家的基本权利结构,提升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尊重感,设计有利于科学家创新的长远战略。尊重知识产权,从而激励科学家进一步创新,形成市场运行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创新者创新型科学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假如我是科学家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致敬中国“智”造:科技乃国之利器 创新者赢得先机
守正出奇话创新
是工匠,也是创新者
与科学家面对面